論及電影製作的歷史以及成就,DC可以說是超級英雄大片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打造過無數的銀幕經典,票房成績、影片人氣一度遙遙領先漫威。但正是由於近年來對超級英雄電影內容創作缺少一個長期且穩定的規劃,以至於DC在超級英雄電影上的佈局很難持續推進,並在「漫威電影宇宙」計劃(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簡稱MCU)啟動後逐漸被拉開了身位。

DC新作《雷霆沙贊!》根據爛番茄網95%的新鮮度,被紛紛猜測將有機會成為《神奇女俠》《海王》後,DC宇宙第三部「翻身之作」。如果DC能將這種詼諧幽默的風格保持下去,或將持續縮小與漫威電影間的差距。


瀉藥,很難

漫威和DC電影的差距不是票房的差距,或者幾部電影的差距

漫威的成功最根本的有兩點:它有足夠精明的老闆費奇和足夠富有的爸爸迪士尼

當然不是說華納沒錢,華納也富,問題是超英電影發展的早期迪士尼給漫威花錢更用心

DC早期宇宙構建崩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起步晚又心急喫不了熱豆腐,你看12年的時候漫威發了復聯1,初代復仇者集結,世界觀基本框架確定,但是同期的華納在整哈利波特和指環王系列,沒工夫搞這個

結果漫威起來了,哈利波特和指環王紛紛完結,隔壁迪士尼數錢數到手軟,華納急眼了,趕緊砸錢搞DC電影

急著整宇宙就出了很多bug,這就導致了前期崩壞得很嚴重

反觀漫威,迪士尼早早培養,一部有一部的作用,局是慢慢布起來的,十年張網,整個過程非常紮實,這恰恰是DC缺少的

現在DC追趕漫威,問題不是幾部作品起來了就能解決的,不然也只能個人電影拍的好,拍正聯還是會崩。問題在於DC太急著收效了,規劃都不好好搞,鋪墊和基礎很亂,還有評論裏提到的風格不統一,轉型艱難,都導致DC目前處境尷尬

所以以上,DC其實完全有能力追趕漫威:受眾一樣廣,漫畫粉絲也很多,炫酷的英雄也不少。但是追趕非常難,由於DC自身內部存在嚴重問題,如果不處理好電影宇宙構建出現的bug,不統一好風格,不認認真真搞規劃的話,追趕真的非常非常困難

想到再更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換一個說法:

漫威遇到了哪些挑戰,DC要如何學習面對?

《復聯4》的上映,把漫威推上了又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峯。

看起來一切都順風順水,漫威還會繼續從一個成功走向又一個成功。

然而一路走來,漫威之路一直是平坦而順利的嗎?

並非如此。

回顧十一年來,「漫威模式」其實處處是難關、時時有挑戰,稍有不慎,就會跌落進冰窟,難以復生……

第一難,啟動之難

2008年,已處於倒閉邊緣的漫威立下雄心,要自制電影打造漫威宇宙,不成功便成仁。

作為首部影片,《鋼鐵俠》並不被同行看好:

1.主演唐尼有吸毒前科,並非大牌明星;

2.「鋼鐵俠」也不是一線角色,鐵粉不多;

3.漫威沒有錢,只能向銀行借錢拍電影……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鋼鐵俠》成功了!

然而這並不能讓人對未來保持樂觀,因為同時啟動的另一部電影《綠巨人》是實實在在的失敗了……

成功與失敗各佔50%,究竟該繼續走下去,還是就此停止?

凱文費奇最終做出了堅定的選擇……

第二難 演員之難

漫威的思路是,把電影拍成「電視劇」,打破一般「三部曲」的限制,讓觀眾隨角色一同成長,建立長久而穩固的情感線。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立一支穩定的演員隊伍。包括主角和一眾配角,扮演時間可能在十年以上,在這之前,還沒有人如此大規模嘗試過。

果然,問題很快就來了。

《鋼鐵俠》的「羅德上尉」首先辭演,理由是報酬太少。

緊跟著,《美國隊長》的「紅骷髏」辭演,理由是對漫改電影失去了興趣。

然後,「簡福斯特」在主演了2集《雷神》後,也淡出了漫威宇宙……

角色的更換,無疑將影響觀眾心裡建立起來的情感基礎;角色的消失,也會打亂預定的故事規劃。

不過還好,漫威很快調整策略,之後很少再有演員主動辭演。

由於漫威的成功,演員們更加有理由留下,或為了高額的薪酬,或為本身的人氣,或為了對粉絲的責任。

想像一下,如果DC的超人辭演,正義聯盟的故事還怎麼編下去……

第三難 故事之難

漫威電影和其他超英電影的不同之處非常明顯,電影之間、故事之間不是純粹獨立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聯繫。

這是凱文費奇定下的基調。

然而,這也為故事編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每一個情節或人物設計都牽一髮而動全局,一旦處理不慎,就會讓這座精心搭建的大樓轟然倒塌。

導演和編劇並沒有完全的創作自由度。講一個故事,既要考慮之前發生的故事,也要考慮之後展開的故事,還要考慮整個漫威宇宙的風格和基調。

這是一篇條件極多的高難度命題作文,不是每個導演都願意來參加這場考試。

如果導演與凱文費奇產生不可調和的分歧,只能選擇走人。比如為《蟻人》付出許多心血的鬼才導演賴特。

如何選擇導演,如何選擇編劇,如何編寫故事,這是難上加難的事。

漫威不得不超前計劃每一個項目,以便有足夠的時間來謀劃一切。

第四難 審美之難

從演員來講,每個演員都希望在表演生涯中有更多豐富的角色呈現,很難說一輩子只演一個角色,所以,每個角色最終都會離開,只是時間先後的區別,而這與漫威的「長篇電視劇」理念是衝突的。

從觀眾來講,再優秀的演員也有生厭的時候,就算每一新電影,都力求在外形、武器上多一些變化和突破,然而時間一長,都逃不過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

從故事來講,一種故事類型總會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的,特別是超英故事同質化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要講一個好故事,牢牢抓住觀眾的好奇心,會變得越來越難。

超英電影,象科幻又不科幻,象奇幻又不奇幻,本質上是一種雜揉的大亂鬥,在這種故事裡浸潤久了,自然會對其他類型故事特別是現實類型產生強烈需求。

審美疲勞是人的天性,要克服這一點,很難!

第五難 成功之難

對任何事物來說,越是成功就越是增加挑戰,眾所周知,超越自己總是最難的。

漫威幾乎每一部電影的質量都在水準之上,越到後面,給自己的壓力越大,容不得半點閃失。

你很難想像,如果此後有一部漫威電影遭遇口碑票房雙敗,粉絲會如何回應?

說說《復聯4》,集聚了11年來的人氣,漫威最終交出了一份大多數人滿意的答卷。這份成績得來殊為不易。

一是要把故事講圓,二是要防止劇情泄露,三是要讓眾多角色都露臉,並留下深刻印象,四是為離開的角色安排好歸宿,五是要有超越以往的宏大場面,六是要大大提升情感體驗……

於是,漫威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與之前的故事建立深度連接。

這也就是我們最終看到的:穿越時空。

這其實冒著巨大的風險,你必須先看完前面的20部電影,否則很難體會到《復聯4》情節的絕妙。

雖然滿足了鐵粉的情感需求,卻大大提高了觀影門檻,放棄了一部分觀眾。

如果不是對成功的願望太強烈,漫威很難說會採用這樣一種冒險策略。

登上巔峯的漫威,其實一直如履薄冰。

雖然困難重重,然而漫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機制。

反觀DC,如果要學習漫威,必定要迎接好上述這些困難和挑戰。

不請自來,回答一波

能,那就是飛機在復聯4以後直接宣佈退休

不開玩笑

十年之內沒有機會。不要期盼著MCU倒下,DCEU就能崛起。如果MCU倒下,那就是整個超英市場崩盤的時候。

兩家公司背後的大老闆,迪斯尼和華納

迪斯尼下屬五個獨立電影工作室,本部真人,本部動畫,皮克斯,漫威影業,星戰,各自獨立拍電影統一發行。而最近收購的福斯直接拆解不在獨立運營。

華納,曾經手裡有魔戒,哈利波特,全球大IP加DC,但是他們是統一規劃製作發行。因為華納一年有相應的產片量上限,所以劃給DC的電影數量有限。

再來說說華納對DC的態度,太遠古了不說了。2000以來,先是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都是全球大賣,賺的盆滿缽滿,這期間呢,華納也試著推一下DC,結果2004貓女撲,2006超人歸來,V字仇殺隊撲,2009守望者撲,2011綠燈俠撲,這期間綠燈俠可是作為當時DC電影宇宙開山之作的,這期間唯一不錯的就是諾蘭蝙蝠俠三部曲。

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諾蘭蝙蝠俠三部曲這三大IP最賣座的時候正好在2000~2012期間,而正好2008年漫威開始鋪電影宇宙了。

大IP全球大賣+超英電影多次撲街的雙面影響下,直到2012年復聯1全球大賣15刀的情況下,華納魔戒的續作霍比特人三部曲又表現一般得情況下,在2013年推出了超人:鋼鐵之軀,口碑票房還算中規中矩。這整整差了MCU五年,一個階段,後面的情況我就不說了。

再有就是華納導演中心制的問題

漫威是製片人中心制,整體規劃,劇情大致走向,選角,都是在飛機的掌控之下,你導演想放飛自我,有飛機抓著這根繩控制著呢。

而華納這邊導演制,選角導演說的算,劇本導演來掌控,你華納想加人,改動劇本不行。而且導演的個人風格太濃,獨立性太強。從目前口碑票房都很好的神奇女俠和海王,沒有啥聯動的意思,就是中間能串起未來角色的人物沒有,漫威前期這邊是通過局長和寇森特工來串聯起來的。

MCU第一階段來說,其實除了鋼鐵俠1表現亮眼以外,無敵浩克1,雷神1,美隊1無論口碑和票房只能說表現的中規中矩,但是為了整個電影宇宙,一直堅持到三部曲完結,每個角色的角色成長弧度都有,但是憑藉三巨頭目前的熱度,完全還可以個人SOLO4.5.6的繼續拍下去,包過國內口碑不太好的黑豹和驚奇隊長,全球10+億的票房裡面立項續集跟進了,但是漫威沒有,依然按照規划走。

而華納呢,啥火了立馬立項續集,啥撲了裡面冷藏,而且各種畫大餅。

現在還有人說MCU在第三階段結束復聯4結束後是DC的好機會。因為初代退出,新超級英雄扛不起票房,而DC這邊有各種牌打。

先說說MCU有什麼,7月份即將上映的蜘蛛俠2:英雄遠徵,未開拍的,有蜘蛛俠3,蟻人3,銀河護衛隊3,黑豹2.3,奇異博士2.3,驚奇隊長2.3,一共9部,按照MCU一年三部,三年一次大集結,漫威手裡現有的牌就可以撐兩個階段,這起碼六年不會愁的。而以上這些沒有任何一部在2020年MCU上映計劃,而2020年上映計劃是黑寡婦獨立電影和永恆族,另外一個上映時間未知的就是首個漫威亞裔英雄上氣。你可以說當初代六人退了,新角色撐不起來,會有人退坑的。試問2008年漫威這個IP有多少人知道?但是現在他是全球最火的IP之一,有基本盤了。那時候的超英比現在還殘酷,漫威能用十年的把一堆漫畫裏二三線的超英角色拍成全球知名超英電影,他為什麼就不能再用十年的時間再培養一批呢?你是不是又要說超英審美疲勞,放心真疲勞了,DC的超英也未必會有多好,而且圈粉不是就這一批,總會有人留下,有人離開,又有新人進來。為啥金庸的作品反覆被翻拍呢?按理說有那麼多經典的翻拍的應該沒受眾,沒有收視率啊。放心,你70後看了這版,我拍的是給80後看的,然後隔幾年我在翻拍給90後,00後,10後看的。

對了,現在漫威已經把X戰警和神奇四俠的版本收回來了,等著熬個五六年兩個階段就可以引入了。

再說說說華納,兩大IP,蝙蝠俠和超人全傷了,你可以說翻拍重啟,你以為不傷IP嗎?諾蘭三部曲的第一部俠影之謎就是為之前蝙蝠俠還債了,為啥索尼在蜘蛛俠三部曲結束後,重啟超凡蜘蛛俠兩部曲後,再次重啟的小蟲獨立電影要和MCU合作還讓別人吐槽讓唐尼進來搶戲,原因是啥?不還是短時間重啟傷了IP,借著MCU的熱度和唐尼的人氣回回血,試問DC有嗎?你可以說神奇女俠還有海王可以,但是現在我沒看出DC有這種拉兄弟一把的意思。

上一張全球超英真人電影全球票房TOP30吧,出處見右上角。驚奇隊長還在上映,當復聯4和新版小蟲下映後,榜單最後兩名要離開的,不算新版小蟲兩部曲,前30名MCU佔13席,前7全部是MCU的,前十MCU佔8席,如果算上新版小蟲兩部曲,MCU佔比一半。

對了,復聯4上海首映禮,飛機已經說了,小蟲2是漫威第三階段的收官之戰,會在小蟲2下映後,公佈第四階段的規劃。大概也就是八九月份,基本也就是自家迪士尼D23動漫展上公佈了,如果這時候飛機再宣佈幾個重大的消息,即使初代六人退了,會不會又引起轟動觀影效果呢?

再說說這期間DC的,沙贊已經快下映了,我就不說了。剩下的下半年的小丑獨立電影,跟DCEU沒啥關係,而且這片子大概率國內上映不了,然後2020年的神奇女俠1984,猛禽小隊這片子也不看好國內能上映,2021年自殺小隊2,新版蝙蝠俠,海溝族,2022年海王2,其他的暫時就不提了。

就這規劃還整啥DCEU?別跟我說什麼DC不能學漫威了,要多點開花,多出獨立電影,我們有的看就行,摸著自己的良心說,當看到復聯3.4的盛況,你不想看到十年後DC也賣一波情懷,蝙蝠俠為了宇宙蒼生犧牲自己,對反派說,我就是蝙蝠俠?

而且這麼拍不就是傳統的超英電影的模式,火了三部曲上馬,撲了就拜拜了您內。火了只是單純這個IP火了,對DC這個IP加成不大,而加成不大,DC這個IP就不能反哺DC的其他超英電影。就像去年毒液都能蹭到漫威的熱度,打出「2018年漫威壓軸鉅製」這句話。但是你又不能否認他不是漫威的漫威的。

而現在DC的尷尬的地方就在於,正連六巨頭,四個退了,而海王和女俠票房口碑都不錯,你說重啟吧,可惜了這倆,不重啟吧,其他四個人還不好解釋。

其實這點就應該學習漫威,沒必要非要跟著漫畫走了,復聯的初代六人跟漫畫的復聯還不一樣呢,可以借鑒漫畫的故事,角色,大事件,稍微改變一下。別抱著漫畫多有深度的優越感了,路人和普通影迷根本就沒多少知道漫畫裡面的人物配置的。

還有別著急畫餅了,冷靜冷靜,好好的做一個規劃,一步步的來,鋪墊好了,也沒必要非大集結麼,可以學美隊3,雷神3這種小集結,當穩住口碑了,再考慮大集結,先把DCUE和DC的牌子打響圈粉,到時候再考慮海溝族,小丑這些獨立電影,到時候DC這牌子就能反哺自己的電影了。最好的參考就是神奇女俠和海王挽回口碑了,但是對沙贊沒啥加成了。

前期先打造DCEU的有關的電影吧,別整啥自殺小隊,猛禽小隊這種大概率別說國內影院了,就連視頻網站都上不了的電影了,哪怕你本土除中國票房再好,口碑再爆,你國內不圈粉啊,別說不在乎中國這票房,世界第二大票倉,誰敢忽略?不能一口吃個胖子的。參考死侍2:我愛我家,影迷的口碑,和實際國內票房的表現吧。那也體現了,漫畫粉加超英粉【可能這部分還屬於最近幾年入的超英坑,連漫畫都沒看過呢】票房貢獻的體現了。

到底是要小眾狂歡還是大眾娛樂呢?


來一波,這個「追上」比較泛泛,在影響力和電影宇宙層面上,DC顯然不夠看,但DC有黑暗騎士這種電影,也有小丑稱霸威尼斯揚名奧斯卡,這一點漫威又不行,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簡單而言,DC電影看菜下碟,漫威電影長期穩定,我們從兩家電影的製作模式來尋找根源。

以DC最新撲街的《猛禽小隊》為例,並不是小弟我馬後炮,之前是真的放低了心態,對該片沒抱希望,原因很簡單,華納出品的DC電影,其質量成色的優劣,跟臺前幕後的主創有著很大關係。

作為一部R級動作片,本片的導演是閻羽茜,之前的作品是《海上浮城》,豆瓣5.5分。再打開IMDB,看本片的製片團隊,小丑女瑪格特·羅比親自擔任製片人,除了華納派下來的監工大衛·阿耶(《自殺小隊》的導演,只是提供了人員上的建議)和Walter Hamada(幾乎只要華納出品的片子都有這人,實際沒什麼卵用)外,其餘就是作品表裡不超過3部作品的菜鳥。

就這樣一個幕後操盤團隊,幾乎把「不是這塊料」五個字寫在臉上了。

當然也不是絕對,您不能否認新生代的力量啊,我這一切都是經驗之談:還未看到電影的情況下,判斷一部DC電影水準如何,看看該片的創作團隊就知道了。

這是華納電影的製作方式決定的。

還要搬出老對手漫威的母公司迪士尼,迪士尼與華納,完全是不同的製作模式。


製作模式

先說華納,就是多功能製片、集團模式。

就是一個大公司旗下一堆小的製片部門,他們之間互通有無,無論是跟外部合作還是籌集團隊,拍各種風格的電影,都是自己先報預算,然後大公司華納拍板。

是當下比較主流的製作模式,強調電影公司的多功能性,什麼片都能拍。母公司時代華納旗下,就一個電影公司——華納兄弟影業,之前還有個新線影業,與華納兄弟並列,但在2008年新線併入華納兄弟旗下,使得後者功能性進一步強化,

PS,這樣的製作模式,是如今主流。包括我國電影也是如此,比如萬達集團旗下就一個電影公司——萬達影業,同理博納影業、阿里影業也都是如此,刻意突出影業的功能性,集團式的製片公司,統一財務報表,內部一堆製片人,自己攢團隊,找投資,什麼片都能拍,但拍好拍壞那就不一定了,終究跟人有關。

好萊塢幾大,也是這樣,除了迪士尼。

迪士尼奉行的「大製片廠」制度,很老派的做法,跟以前米高梅影業、聯美公司很像,還有港片的邵氏、嘉禾。

母公司華特迪士尼集團,旗下一堆電影公司,漫威影業、迪士尼影業、迪士尼動畫、皮克斯影業、盧卡斯影業等等,如今又多了福斯影業。這些電影公司彼此獨立,而且風格各不同。

這種「大製片廠」,缺點是拍片較為單一,遠不如華納那樣多樣性。比如漫威只能拍漫畫英雄,盧卡斯影業只能拍星戰,迪士尼影業出品的片子種類相對駁雜,但也都是閤家歡(新來的福斯功能性暫時不明)。

但優點就是穩定,這種制度下,話語權比較集中,大策略都比較統一,漫威影業就是凱文·費奇說了算,風格和方向是他主導,導演也要服從整體基調之下,否則就踢掉,比如換掉《蟻人》的埃德加·賴特,如今《奇異博士2》的導演德瑞克森也被換了。

某種程度上,凱文·費奇就像當年邵氏的邵逸夫,嘉禾的何冠昌、鄒文懷那樣,無論是鐵腕手段還是綏靖政策,一切獨立影業說了算。

這就導致一個公司出品的作品,雖然單一但風格都比較穩定,而且他們不拍別的,只拍這些,也會不分心其他項目,老老實實在自己圈子裡搞事情就行,所以你說未來漫威哪部電影會真正砸鍋,還真不好說。

相反,在不同制度之下,DC電影沒有這種待遇,DC公司可沒有影業哦(而且華納的製作制度也不允許你成立影業),時代華納旗下的DC娛樂是統籌漫畫業務的公司,其中DC的電影業務只是一個工作室性質存在,寄生在華納兄弟影業旗下,拍電影還是華納籌劃的團隊。

這就決定了DC電影,真的是各自為戰,獨立謀生,每部都是「看菜下鍋」,這也決定了DC很難形成一個長期且連貫的宇宙,今天這個不演了,明天這個又重建了,今天這個團隊明天那個合作方,比如《雷霆沙贊》是華納旗下的人家華納又不是隻有DC,只能走一步看一部。


資本模式

再次,我們從資本投入上,我們也能看出兩家公司的不同。

先說漫威

以漫威的《復仇者聯盟4》為例,耗資3.5億,那麼多明星,但出品方只有一家——漫威影業。

這就決定了漫威CEO凱文·費奇說話有底氣,我們自己的錢,沒有任何七七八八的零碎,想怎麼拍想拍攝什麼未來怎麼規劃,我自己說了算,別人插不上嘴。

雖然每部漫威電影都有自己的團隊,比如《蟻人》的幕後主創,就是導演佩頓裏德自己的「爛仔幫」團隊,也保留了被炒掉的導演埃德加·懷特的人,主演保羅露的還是編劇之一。 所以電影的效果跟爛仔幫兄弟會這些片子很像,這就是導演和團隊固有風格,通俗點這就是「夾帶私貨」。

但《蟻人》之所沒有整體沒有跑偏,就因為電影製片人中,這麼幾位:凱文費奇Kevin Feige、監製Louis DEsposito、Victoria Alonso,

無論片子怎麼變,都離不開這幾位,而這三位就是漫威影業的決策團,人家是金主,管理不同團隊,說白了我出錢僱你們,我是老闆你是員工,我允許你們自由創作,但必須在規矩限定裏,否則的話走人。你也無話可說,因為《復仇者聯盟》為首的漫威電影,都是「獨資電影」,《鋼鐵俠3》之後,一直都是。

所以,復聯4的製片人名單裏,我們可以看到《銀河護衛隊》的導演詹姆斯古恩、《鋼鐵俠》系列的導演喬恩·費儒,這些算是提供電影角色和情節建議的,畢竟人家有經驗,但決策權則是老闆拍板。

而且,漫威電影后期,貌似是不允許創作者參與決策的。比如前兩部《復仇者聯盟》的導演+編劇+製片人之一喬斯韋登,在復聯2導致漫威動蕩之後,就再也沒有進入過電影的製片團隊,而是被發到了電視劇領域專註《神盾局》去了。

所以當年唐尼說不演鋼鐵俠之後,又放出話來說,將來可以進入製片團隊,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客串出鏡一下,但如今看來,二者均無法實現了。

再說DC

上述已經說了,DC電影的製作模式是當代「集團式」電影製作的主流,這就決定了是拍電影投資性質的,說白了就是「爸爸比較多」。

我們來看下《海王》的出品方:

其中DC漫畫版權方,DC娛樂跟漫威影業不同,只是工作室,負責提供創意和協助,這倆基本是吉祥物,反正也是華納自家人。主要負責拍攝的還是華納兄弟影業,然後還有溫子仁自己的公司The Safran Company,以特效公司起家的Rodeo FX(《權遊》《速激》),因為在義大利拍攝,還有義大利出品方Panoramic Pictures。

這算少的了,《神奇女俠》的出品方里還有萬達和騰訊

這些出品方決定了每家出品方至少出一個製片人,這些是都參與決策的,沒辦法,我們出錢了,憑什麼不讓我們說話。

這並不是完全是壞事,因為人多力量大,很多優秀的電影都是集體的力量,但是對於長期佈局的電影宇宙來說,那可就不一定了。

比如「DC電影拓展宇宙」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創作者參與決策。

目前DC宇宙的決策者是扎克·施耐德以及他的夫人。兩位自從《超人:鋼鐵之軀》以來,參與了除去《雷霆沙贊》之外的全部DC宇宙電影(當然不算《小丑》),要麼導演,不當導演就是製片人。

扎導早期就規劃路一個DC宇宙,DCEU原定規劃圖圖解,《正義聯盟》三部曲劇情概念,如下圖(圖片來源於微博DC影視圈,感謝翻譯,侵刪)

所以當你瞭解其概念的話,一定會對DC電影以及未來抱有極大的期待,但製片人不這麼想。

創作者考慮的是作品效果,而製片人專註的是商業效果,二者的衝突以及成為影視圈裡茶餘飯後的談資。

比如徐克,他當導演拍出來的就是《智取威虎山》《狄仁傑》這些,有製片人於冬/陳國富乃至監製施南生做統籌和協助,他當導演+製片人拍出來就是《蜀山傳》,反正也是自己的錢,想怎麼拍怎麼拍。他當製片人,拍出來的就是《奇門遁甲》,拍到一半沒錢了,後半段那特效都沒做完。

這也是漫威電影后期,打死也不讓創造者參與決策的原因。

並不是否認扎導的能力,假如上述成行,那效果難以想像啊,但製片人們,尤其是在如此製作模式下,這麼多出品方,肯定有不同想法,也造就瞭如今的局面。

所以DC沒有長期佈局,就算有,實施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電影完全靠不同的團隊,假如能帶出來的話,馬上加戲。

《海王》大火之後,溫子仁的團隊又開發了衍生電影《海溝族》,貌似還是一部恐怖片,您認為這是DC長期規劃嗎?當然不是,顯然是臨時「加塞」,但這部電影與DCEU是什麼關係,在宇宙處於什麼位置?暫時未知。

此外,DC的建隊策略,跟漫威相反,漫威是長期單個英雄攢人氣,最後憋大招,成就了復聯。而DC則是先建隊,先有《蝙超》《正義聯盟》,總想靠一個人氣角色帶出一堆新人。

比如《自殺小隊》雖然口碑撲街,但火了小丑女,《猛禽小隊》一看就是DC希望讓小丑女的的聲勢,帶出一個新的隊伍。

但有時候片方又捨不得讓這個大咖走過場,,而且主演瑪格特·羅比是製片人,所以努力給自己加戲,結果就成了現在這樣,說好了組隊,結果最後還是自己玩。也就出現了上述《猛禽小隊》的局面。

對了,這部也沒有扎導參與。


綜上,DC電影就是「看菜下碟」,當年《雷霆沙贊》票房未到預期,導演和這個團隊的能力一般,但好歹還是賺了點,這個問題不算明顯,所以還是出續集了。但《猛禽小隊》撲成這樣,拍得又難看,就太明顯了。

所以,《小丑》揚名威尼斯斬獲金獅票房10億,《海王》全球票房11億,再加上早期《黑暗騎士》三部曲這些電影的成功,跟DC整體策略無關,真是完全靠主創團隊帶起來的。

某種程度上,漫威出不了《小丑》這樣劍走偏鋒的藝術性漫改電影,而DC也很難達成如復聯3、4這樣十年佈局的人氣累加精華片。

也不是針對DC,說不好聽的,如今電影宇宙,也只有漫威影業這樣的「獨立電影」廠可以玩轉,其他的都不行,你看看如今各大廠那些怪獸宇宙、黑暗宇宙等等多少失敗的,因為製作模式,資本運作就不一樣。想要玩轉電影宇宙?很難,除非你不拍別的片子。

假如DCEU原定規劃圖能拍出來,真的很爽啊!


小蜘蛛版權在索尼,哎!一哥不能在復仇者聯盟裏出現了好可惜。

金主爸爸迪士尼說 老子要共享版權!索尼說是的爸爸.

X戰警版權在福克斯,哎 永遠看不到X戰警大戰復仇者聯盟了.狼叔說了只要打復仇者我就出演.

金主爸爸說老子買!福克斯說好的爸爸.

等 DC電影追上了漫威宇宙, 大家就能看到蝙蝠俠大戰復仇者聯盟了.

迪士尼的超能力纔是真正的rich.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