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求職潮已至,每年六到九月都是失業率高峰,但今年碰上新冠疫情,衝擊更甚SARS和金融海嘯期間。五月失業率已達百分之四點零七,是近八年同月新高;大學以上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五點零八。勞動部最近砸了六十六億元,推動六項應屆青年就業方案,但檢視這些藥方,別說治本,連標都治不了,跟江湖郎中胡亂開藥沒兩樣。

疫情影響青年求職,勞動部日前推出「青年就業獎勵計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扣除繼續升學、服役或任公職者,約有十九萬應屆畢業生將踏入就業市場。外界把今年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稱為「新冠世代」,因為當他們一踏入社會,迎面而來的是無薪假和失業率同時飆高,幾乎是毫無前例可循、惡劣無比的求職環境。

為了搶救職場新鮮人失業率,勞動部近日開出的藥方,其中「青年就業獎勵」計畫太脫離現實,因而備受爭議。方案規定:畢業生若在今年九月底前就業,在同一雇主連續就業滿九十日,發給兩萬元;工作滿一八○天,再加發一萬元,合計最高可領到三萬元的獎勵金。預計要花上廿四億元。

事實上,這樣的「福利」很多新鮮人根本無福消受。原因是,問題不在年輕人「一年換廿四個頭家」,而是根本就是沒有頭家可換。在疫情打擊下,企業就算沒倒,多數以裁員或凍結人事苦撐待變;在供需嚴重失衡下,就業市場根本無法容納新鮮人。勞動部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才會惹來外界「海裡沒魚了,卻鼓勵他們去捕魚」之譏。

看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五月失業率報告,多數人失業的原因,是對原有工作不滿意;其次,是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然而,報告上無法呈現的是,許多人根本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有新鮮人投出上百封履歷,卻只得到四次面試機會,多數石沉大海。據學者研究,應屆畢業生若一年內無法找到工作,即可能因感到被社會排斥,落入長期失業的惡性循環,成為「怯志工作者」,成了不在政府統計上的隱性失業者。

從疫情爆發至今,面對百業蕭條,各部會從農委會、交通部、衛福部等部門無不以撒錢作為救濟手段,卻無助台灣產業體質的轉換。如今面對迎面而至的大失業潮,勞動部依然只有炒短線這招,只求短期的數據好看。但這種做法,能救到多少失業率,著實令人存疑。

話說回來,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或符合期待的工作,責任不該完全歸咎於勞動部。關鍵還是得回到源頭:防疫要適度解封,政府要設法讓景氣回溫,鼓勵企業開缺,才能讓就業市場活絡。對此,經建部門責無旁貸。

但從疫情爆發至今將近半年,經濟部彷彿變成了「口罩部」,似乎所有經濟部的業務只剩下生產口罩一事;部長沈榮津更因此一「大功」,升任副閣揆。但對於產業的復甦,尤其是構成台灣經濟主力的中小企業,經濟部到底做了多少協助或振興的努力,卻只留下一個大問號。

根據中研院研究員林宗弘的研究,過去廿年,台灣貧富差距兩度明顯擴大,都跟經濟蕭條有關。先是二○○一年的網路泡沫化,其後是二○○八年的金融海嘯,使得年輕世代成為高失業率與低薪的「崩世代」,也可稱之為「失落世代」。且看太陽花學運,年輕人反服貿的背後,映射的正是他們對於自身前景黯淡的恐懼。

年輕世代向來是蔡政府的支持主力,但這四年多來,蔡政府對於改善年輕人最在意的低薪與房價,始終說多做少。如今面對這場改寫人類史的百年大疫,衝擊更甚於網路泡沫化與金融海嘯,雖然無一世代倖免,但對於一踏入社會就面臨職場冰河期的「新冠世代」,是否就此跌入失落世代的軌道上,注定成為永難翻身的一代?蔡政府除了撒錢,請好好為新冠世代想一想,如何讓他們看見可以期待的未來?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