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方面各位答主說的挺好了,在美方戰略角度稍稍補充一點,

按照戰前(1941年5月)美國國會陸海軍聯合委員會責成制定的「彩虹5號」計劃,面對即將爆發的美日戰爭,美國海軍將在太平洋方向處於守勢,在大西洋方向處於攻勢。當然這裡面自然有FDR「先歐後亞」思想的影響,同時也是自知在同時與德日開戰的情況下,美軍一開始會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同時對付兩個大洋彼岸的國家。

其中很要命的一點是太平洋方面不再有增援菲律賓等地的必要,換言之,菲律賓、關島乃至阿留申群島等地的陷落在聯合委員會看來是必然之勢(當然這不是前期英美盟軍在陸上被日軍花式吊打的借口)。

計劃中對開戰後美國海軍的職責要求:

1、封鎖馬來亞海峽,切斷軸心國在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的海上交通;

2、攻擊太平洋與遠東地區、東太平洋與西地中海上的軸心國船隻;3、保衛在美國本土範圍內的海上交通,援助英國在其本土及遠東、澳大利亞地區的防禦;4、阻止軸心國軍事力量在西半球的擴張,在遠東主要配合盟國採取防禦態勢;5、做好準備,在適當時機佔領亞述爾群島、維德角、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

事後來看,除了第1點在前期幾場海上交鋒和英美荷東南亞殖民地的陷落後基本吹了,剩下4點大體都在史實層面得以實施,而且應該說,執行的還是不錯的。


一,兵力不足。

美國要維持兩洋艦隊,所以即便海軍軍備條約規定的噸位美國遠多於日本,但是用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永遠不可能是美國海軍的全部。有限的兵力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又折損大半。珍珠港之後,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列艦主力實際上已經全部癱瘓,能用的只剩空母,巡洋艦和輔助艦艇。導致開展初期美軍只能以倖存的空母為中心編成以航空兵為主要攻擊手段的特混艦隊。

戰列艦扎堆在瓦胡島也實屬無奈,所有戰艦,包括調往遠東菲律賓的,向西都必須停靠珍珠港加油補給。菲律賓太遠了,美國只能維持有限的軍事存在。英國可以把戰列艦分隊分給直布羅陀和地中海,但是美國沒有條件把珍珠港的戰列艦分隊分給菲律賓。而且開展初期東印度群島一帶還有英國荷蘭等各國殖民地的海軍,估計美軍沒想到ABDA艦隊崩潰的如此迅速。

日本就完全沒有這些顧慮,控制中國海岸只需要老舊的海防艦和炮艦,主力可以放開手腳一門心思向東進攻。

圖源《舊日本海軍綜合事典》

開戰初期日本進攻路線,利用美國還沒反應過來的這段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戰果,便是日本開戰初期的做法。

二,裝備落後。

航空兵方面,開戰初期日本零式戰鬥機面對的是——F2A水牛,說是全面碾壓我想應該也不為過。換裝F4F之後情況才有了緩解。這裡的F2A主要是駐紮在陸上基地的,彼時海軍空母的艦載戰鬥機已經是F4F了。另外英國方面的颶風和海颶風等性能相對優良的戰機,則因為數量稀少,且需要用作要地防空,因此也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印度洋方向,薩維爾的「存在艦隊」甚至根本不具備和南雲的機動部隊硬碰硬的實力。

海軍方面,美國戰列艦在設計時必須考慮通過巴拿馬運河,因此艦寬不能超過33米,其後果就是設計處處受限。另外,在日本退出軍備條約的時候,美國還沒有退約。雖然條約規定如果有成員退約,那麼諸如主力艦噸位和主炮口徑都限制都會放寬。但是海軍當時並不熱衷於新型戰列艦的建造,時隔多年新下水的北卡羅來納級本質上依舊是條約型戰列艦,南達科他級也是【這裡我說的存疑,關於北卡南達的定位以及和美國戰列艦設計思路的問題,我再看看資料】。不過太平洋戰爭初期並沒有像樣的主力艦炮戰。等到瓜島那一戰,已經變成美軍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兩個欺負一個了。

圖源《戰艦》22期

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圖。

圖源《戰艦》21期

蒙大拿級與大和級的參數對比,日本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最大限度發揮單艦戰鬥力,打造出大和級這種怪物,而美國可與之匹敵的超級戰艦卻只停留在了圖紙階段。

模型中的大和級二號主炮彈藥室結構,由於地球曲率影響,射程超過地平線可視範圍的時候,需要水上觀測機輔助瞄準

巡洋艦和驅逐艦方面,由於日本在軍備條約中主力艦噸位低於美國,因此日本拚命提高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質量來彌補主力艦的不足。其後果就是戰力剽悍的高雄級重巡和吹雪級艦隊驅逐艦。因為主力艦實力不足,為了在九段截擊最後一段的「主力艦炮擊」階段擁有優勢,日本的計劃是在前幾段通過海軍航空兵,潛艇,水雷戰隊不斷削減美國主力艦隊的實力。因此,日本的驅逐艦極端強調魚雷攻擊,尤其是夜戰的能力,這也為開戰初期日本水雷戰隊的幾次勝利帶來了優勢。相比起來,美國的驅逐艦幾乎踏踏實實的成為了「輔助艦艇」。

開展初期美軍潛艇的魚雷質量幾乎是軍界笑話,啞彈壞彈層出不窮。魚雷幾乎變成了純粹的動能武器,用處就是在日本運輸艦水線以下砸出幾個凹坑。不過日本潛艇的戰果也乏善可陳。

三,兵員素質。

日本典型的精兵戰略讓它在開展初期擁有一支可怕的精英部隊,這些飛行員都是霞浦幾十年奮鬥之集大成者。很多飛行員都是從中國戰場摸爬滾打出來的。印度洋作戰期間,九九式艦爆對可憐的「多賽特郡」和「康沃爾」兩艘巡洋艦急降下爆擊準確率達到驚人的88%,江草少佐的機群以3架為一個小隊接連俯衝,總共投下52枚250公斤炸彈,命中46枚。爆機隊用了不到20分鐘,在雷擊隊尚未抵達戰場時,就消滅了兩艘巡洋艦,堪稱乾淨利落的處決。

更加著名的便是耳熟能詳的「月月火水木金金」訓練模式,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以對美開戰為目的,進行著曠日持久的高強度訓練。「月月火水木金金」加上「海軍精神注入棒」的魔鬼訓練讓日本人覺得自己完勝那些在夏威夷曬太陽的美帝少爺兵。

大戰之前,日本海軍的炮術長期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1936年扶桑號在超25000米距離取得命中率14.5%。1940年榛名號20000米精度達到24.1%。日本海軍「先發制人」的思路不僅反應在艦載機大航程上,同時也對遠程炮擊十分看中。長門號在1936年,27200米的距離上達到21.5%,在1938年和1940年在30400米和30900米的距離上,達到17.2%和9%,堪稱優秀。而同期美國標準戰列艦的打靶成績,25000米難以超過5%,20000米也只有15%左右。

但是,這支部隊經不起損耗,中途島折翼之後,又在南洋消耗了大半,因此到了1944年,年輕的日本海航就只能變成被獵火雞的命運了。而且,被零戰屠戮之後,美軍也漸漸的開發出了諸如「薩奇剪」之類針對日本飛機的格鬥戰術。

四,謬論。

珊瑚海海戰,彼時還沒到中途島這個轉折點,日本作為主動進攻的一方,「光榮」的五航戰也沒有乾淨利落的吃掉美軍,雖然擊沉了列剋星敦,但是搭上了一艘輕母,主力空母翔鶴也大破回港,缺席了關鍵的中途島,莫爾茲比港也沒有成功攻略。

這時候算是前期嗎?這應該是第一次雙方實力相差不大堂堂正正的艦隊決戰,日本這第一次打的並不耀眼,甚至為中途島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長跑發令槍剛響,他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了出去,把所有人都甩在了身後,但他是以拼盡全力為代價的。

日本開戰的時候有一手好牌,但是它打的並不好,前期的勝利,只是好牌還沒有用盡。

大約這也就是各種架空遊戲大行其道的原因吧,讓玩家來打這副牌,帶著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一路拼殺,屠戮中途島,攻佔夏威夷,登陸美國西海岸...

沒錯,我也嘗試過...

而且成功改寫了歷史:-D


關於北卡羅來納級與海軍條約:

1936年美國,英國和法國簽訂《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此時日本已經退出了《華盛頓條約》以及《倫敦條約》。但是在《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中,英美法三國仍然將未來新戰列艦噸位限制在了35000噸,主炮口徑下調到356mm。條約還規定了補充條款:當某國認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條約限制可以適當放鬆,而且條約還規定,假如日本與義大利到1937年3月還不加入,主力艦的限定自動放寬到標準排水量45000噸,主炮口徑上限也放寬到406mm。

當時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並不熱衷於開展軍備競賽,國會對於新造戰艦的撥款也很吝嗇。最終,條約的補充條款分別在北卡羅來納級的406mm主炮和衣阿華級的45000噸排水量上得到了實現。30年代中後期建立航母特混艦隊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戰列艦的設計重點從火力防護轉向火力防護及速度的平衡。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設計工作開始於1935年,彼時其設計宗旨仍然偏向於傳統的重炮重甲23節航速的主力艦。由於《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的簽署,為了彌補主炮口徑導致的活力不足,設計局開發出了多個不同的方案,包括搭載9門或者12門356主炮的方案。同一時期也出現了搭載406mm主炮的方案。但是這幾個406主炮方案最終並沒有採用,北卡和南達的406方案是從356方案直接更換炮塔而來的。

因此可以說,在設計局絞盡腦汁設計北卡和南達的方案時,海軍軍備條約仍然是綁住設計師手腳的桎梏。而大洋彼岸的日本,龐大的460mm主炮已經在「四百毫米主炮」的幌子下蠢蠢欲動了。如果從單艦實力來看,9門406主炮的衣阿華級仍然難以對9門460主炮的大和級形成優勢,最終二者之間的終極決戰也沒有發生,戰列艦的巔峰之作被艦載機送入了海底,而衣阿華級卻在數十年後換上了導彈重新披掛上陣。

架空の新八八艦隊

在《聯合艦隊》裡面看到兩個有趣的小故事,也許可以從側面說明一點原因:

皇家海軍擁有「以一敵二的優勢」這句話和「一個帝國陸軍士兵可以打十個美帝少爺兵」倒是有異曲同工之處:-D

因此Z艦隊很快就被打臉了...也許大英帝國真的沒料到一個東亞小國擁有如此驚人的戰鬥力吧,也許星期天在珍珠港休假的美國人也沒料到這個東亞小國膽敢帶著機動部隊的全部家當悄悄摸到瓦胡島咫尺之遙的地方吧...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三百贊了嗷!貼上我剛入的模型叭

零式52乙型艦載戰鬥機

鏤空機體框架

引擎部

座艙,機翼油箱與翼中機炮

52型已經是後期型了...零戰初期的基調就是大航程高速高機動性...非常輕視生存能力。為了獲得大航程,機體重量減到最輕,能精簡則精簡。所以前期攻勢凌厲勢如破竹,但後期其生存性差的問題就愈發顯現出來了。

堀越二郎在飛機設計上功夫了得,零戰也堪稱其巔峰之作。這型戰鬥機始終毀譽參半,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即便零戰換上了美帝戰鬥機那樣厚重的防彈鋼板,也難以挽回舊日本海軍窮途末路的命運。

但是震電可以...(手動狗頭)


今天終於在win10上成功運行了【提督的決斷4】,終於不再閃退了!

以前總是一點擊飛行場,就引起閃退...

看來是之前的遊戲文件損壞的緣故吧,重新下載了一個版本就完美運行了。回想起那些高中複習的時候,關著房門假裝學習,實則攻佔夏威夷的熱血日子,真是懷念...

時隔數年,終於找回了快樂!


這個問題有珠玉在前。

題主請仔細看這個回答:

米凱勒 法比恩:二戰時,為何日軍跟印度打了一架就跑??

www.zhihu.com圖標

然後想想,自己是不是把41末-42初英美盟軍(他們的確都說英文)的戰略收縮,以及要照應世界各地勢力範圍(比如殖民地)的焦頭爛額完全等同於潰敗,注意我不是說這就不是潰敗了,所以產生了這個錯覺?

這個錯覺非常正常。用大白話說:

沒有打不過日本,但是確實需要交學費

這學費註定是鮮血付清的,這個過程也需要時間。


實力上的差距啊,前期日本海軍基本上可以做到坐二望一,海軍也能打,無論飛行員還是艦員全都是精銳,有技術,也狂熱,心理素質也過硬。將領也很強,日本人對美國人的情報也很到位,並且開場一波豬突直接打癱美國人的太平灣艦隊,使本來就實力不佔優的美國佬雪上加霜。美國佬國內的反戰勢力也是空前強大,軍備廢馳,國內還有想加入法西斯的,內憂外患,美國佬前期真的很難贏。


1940年,貝當元帥代表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英國德國不列顛空戰如火如荼,日本人在中國橫行無阻,蘇聯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一看趕緊加入了軸心國,全世界打成一團,

當年美國國防開支佔gdp總量的。。

2.1%?

次年,1941,德國吞併完周邊勢力後,對同樣吞併完周邊勢力,還沒來得及整合的蘇聯宣戰,蘇聯國土迅速淪陷直到莫斯科兵臨城下,日本偷襲珍珠港,

當年美國國防戰gdp總量的。。

5.6%?

1942年,美國投入16.31%的gdp用于軍費,完備自身武裝力量,順手天量物資支援有著優秀人力資源的蘇聯,蘇聯自身迅速完成富士康化,守住列寧格勒,俘獲大量德軍,美國中途島重創日本聯合艦隊,戰局逐漸開始明朗。

1943年,美國投入34.68%的gdp用于軍費,並加大援助力度,同年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後只能被動防禦,義大利投降,盟軍登陸歐洲,美軍佔領索羅門群島,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發起對日作戰。

美國一開始根本就在人力,金錢,甚至態度上都沒準備一場全面戰爭,

錢說明了一切。

老天待日本不薄,美國本身就這麼點貨,還被炸了半個艦隊,仍然落得如此結果,

非時運不濟,實乃力所不能及。

戰後老天依然待日本不薄,自帶如此幸運光環,難怪動不動就梭一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