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小國的一些型號,也包括大國的ppsh43,pps43,mp40,m3等,究竟是哪款呢?


像題主說的和沒說的這幾款衝鋒槍,如英國斯登、美國湯姆遜和M3黃油槍、德國MP40、蘇聯PPSh-41和PPS-43都是大量生產的成熟可靠型號,並在二戰結束後大量傾銷到各個第三世界中小國家和原殖民地新興解放國家使用,並且在二戰後一系列局部衝突和戰爭中嶄露頭角。

那麼,哪款衝鋒槍經受住了歲月長河的考驗,苟到現在了呢?

首先提名一下PPS-43

東烏衝突中,使用PPS-43的東部坦克兵

蘇達耶夫ППС衝鋒槍(我國仿製版稱為54式衝鋒槍)批量生產至1945年,在蘇軍現役部隊用到1955年,被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軍隊、內務部隊、警察等准軍事組織用到80年代,作為預備/動員部隊庫存武器倉儲到蘇聯解體,以至於烏克蘭內戰波羅申科基輔-東部民兵兩邊翻蘇聯時期的軍備倉庫還能翻出來一堆。

這還沒完,波波沙(ППШ)衝鋒槍的情況更扯淡。

沙漠風暴行動,「綠精靈」美軍背後的PPSh-41

波波沙衝鋒槍,蘇聯本國生產到1947年,20世紀60年代才從蘇軍中全部撤裝退役,但華約成員國和各個第三世界國家的軍隊、內務部隊、警察卻把他們用到21世紀,有據可考的最後一個從武裝力量中退役波波沙衝鋒槍的「正常國家」是白俄羅斯——在2005年將其退役。

至於那些動蕩混亂中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葉門和非洲各地的衝突中,從政府軍、反叛軍、反美武裝和恐怖分子,甚至美軍自己都有官兵選用PPSh-41

東烏衝突中,使用PPSh-41的東部民兵

而烏克蘭目前仍有數十萬波波沙衝鋒槍的庫存,並在烏克蘭內戰中使用。

到了21世紀,斯登、MP40、湯姆遜和M3黃油槍別說上戰場,想要一睹真容也只能在博物館和美國槍械玩家手裡能見到了吧?

關於性能和生產性,納粹德國認為自己的MP-38/40:

……MP40衝鋒槍不是被部隊認同的十全十美的武器。

它命中精度太差,殺傷威力不足,故障率高,特別是供彈故障頻繁,甚至不被部隊喜歡。但它之所以在進攻部隊和突擊隊中仍受歡迎,是因為除了它之外,我們沒有類似的衝鋒突擊武器。

相對來說,德軍認為蘇聯PPSh-41波波沙火力猛、準頭好、殺傷威力大,而PPS-43在繼承了波波沙優點的基礎上更加輕便靈活。

此外德軍認為斯登便於生產,還可以安裝消音器,受到一些納粹軍官的大力追捧,如備受希特勒器重的特種戰奇才斯科爾茲尼就極力主張德國仿製斯登衝鋒槍,哪怕只生產消音斯登的仿製型號供傘兵、偵察兵和特種人員使用。

為了推銷英國斯登衝鋒槍,斯科爾茲尼甚至大逆不道地在納粹德軍高級將領散會時,在他們背後用斯登消音衝鋒槍打空一個彈匣,再告訴他們「我剛才就用這個槍在你們背後打了一梭子,聽見沒?」

當然到了1945年,納粹德國還是高呼「真香!」仿製斯登生產了MP3008衝鋒槍。

我看知乎好像還有人納悶說「PPS-43無論是工時、生產性還是作戰性能都優於斯登,為啥德國人仿了斯登?」我琢磨著可能是仿製「劣等民族」的武器在納粹是一個很嚴重的「政治不正確」問題。

但芬蘭人就沒有這個幺蛾子心理了——芬蘭人苦於自己的索米傻大笨粗,廢工廢料,在得到了蘇聯PPS-43之後如獲至寶,立刻將其改為9毫米口徑後投入仿製生產,命名為Konepistooli m/44。

需要精密加工的索米在付出巨大的加工時間與成本損耗的同時,在1931-1953年足足22年間,僅僅生產了8萬支——而芬蘭仿製的PPS-43(Konepistooli m/44)僅僅在1945一年不到就生產了1萬支......要不是由於戰爭結束,芬蘭軍隊只要1萬支,(50萬的芬蘭軍隊遣散復原的只剩幾萬)其產量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芬蘭人高度評價PPS-43道:

新的衝鋒槍(蘇聯PPS-43/芬蘭M44)比索米更優秀、更便宜、更容易大量生產。除了極個別的槍管,螺栓和手柄上的一些木板外,所有部件用衝壓鋼材製成。用較少的原料、設備與人力就能生產。這款衝鋒槍的重量只有索米的一半,各種技戰術性能卻與索米相差無幾.....


強勢吹一波斯登(然而小可愛我是鐵杆蘇系啊),圈子裡的都聽過斯登造價9美元口徑9mm(湯姆遜羞愧的低下了頭),他的結構真的不像是你英造的槍,除了槍機和槍管都是衝壓的就ok的構件,這濃濃的蘇聯風是什麼鬼呢。

mkⅡ

mkⅡ(s)

注意消音器,此型主要為特工用

平時可以津津樂道的討論武器的參數性能,然而戰爭時拋開經濟因素只看武器就是耍流氓啊,廉價皮實壓過了嚴謹精緻,軍隊里的武器永遠是由報價最低的廠家提供的,一等品出口創匯三等品部隊使用,看什麼看就是說你共軍。

---------

兩年前的回答為什麼最近才開始有人評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0.2.3


起碼一半是說PPSh-41,顯然就是只會看數據的,對,說的就是那個彈鼓的超大彈量。如果真的好為什麼要換成PPS-43呢?

PPSh-41彈鼓很脆弱,使用中很容易弄壞介面,因此要小心輕放,射擊時需要用手托著彈鼓以防碰壞。

彈鼓重量大,不好把持。

彈鼓成本高,加工複雜。

彈鼓碰壞一點點之後就很不好裝上,導致更換彈鼓非常浪費時間。

槍身本身也並不是很堅固,不能以堅固物體作為支撐點,否則很容易弄壞。


pps43

1.pps43的工時和金屬耗材,竟然比已經不算複雜的ppsh41還要減少了一半以上。

2.pps43的性能和ppsh41區別不大。

3.pps43沒有明顯的短板,各方面都比較完善,重量也很輕,復進簧導桿當退殼挺也是亮點。m3射速太慢。斯登可靠性太差。

芬蘭仿製以後的kp44基本所有屬性超過索米。


個人認為是蘇制衝鋒槍波波沙41

首先看名氣和使用時段和範圍,稍微了解二戰史的朋友幾乎都對波波沙有所耳聞,自1942年首次裝備以來伴隨著蘇軍一路從莫斯科殺到柏林城下,之後曾廣泛裝備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汗馬功勞,而後在越南戰爭中仍有一部分游擊隊裝備著波波沙,甚至在世界的一些熱點地區還能看見它的身影,使用時間之久範圍之廣是同時期的任何一款衝鋒槍所不能比擬的,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波波沙的優良性能。

性能與生產成本。波波沙使用的托卡列夫手槍彈和MP40的毛瑟手槍彈比較相似,兩者的殺傷能力均不及使用.45手槍彈的湯姆遜,但還算中流,波波沙和湯姆遜可以使用彈匣和彈鼓供彈,MP40隻為彈匣,且MP40採用雙排單進彈匣,在實戰中雙排彈可能並為一排,容易卡殼,續航能力也不及彈鼓,但使用彈鼓的同時也增加了槍的總重。精度,點射的話幾款主流的衝鋒槍效果應該不相上下,畢竟是衝鋒槍,精度受距離的影響而急劇下降,200米開外就要看射手的素質了,波波沙的射速是最快的,連射時最不易控制,相比之下其它幾款要略佔優勢,不過這也使得它擁有恐怖的近距離的火力輸出和壓制能力。波波沙的人機工效做的不算好,左手握彈鼓姿勢極其尷尬,抓槍管又容易燙手,不像湯姆遜有專門的握把,但湯姆結構複雜而且巨重,4.78KG空槍重量甚至重過一支30發的AKM,並且結構複雜將影響生產周期,100發的鼓將近4KG,整個加起來重量相當適合用於負重旅行,波波沙空槍3.63KG,71發鼓也就不到2KG。生產成本,僅次於斯登衝鋒槍,但斯登的性能遠不及波波沙,波波沙使用大量衝壓組件,焊接或鉚接而成,易於大批量生產。拆卸保養非常簡單,槍管和槍膛內側都進行了鍍鉻防鏽處理,這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這些特點使波波沙具有無以倫比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無論雨雪、污泥、還是低溫,都不能阻礙其傾泄彈雨。在性能方面大概只有芬蘭索米可以與之相比,但索米整個二戰只有8萬支的產量。以實戰標準衡量,蘇聯波波沙衝鋒槍無疑是二戰最佳。

芬蘭的索米衝鋒槍

二戰給人的啟示之一,就是精英路線敵不過群眾路線,數量最終一定戰勝質量。對戰爭貢獻最大的武器,通常是性能可靠(不一定要優異),數量龐大。一件武器無論性能再優越,如果不能大批裝備部隊,都無異於紙上談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