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歡陳其鋼老師對這首漁光曲的改寫,這首歌三個歌手嗓音不同,處理也完全不同。各有側重,mv選段也各不相同。我覺得這幾個側面恰如盲人摸象,沒有哪個能描述這個電影想講的的全部,三個一起看一定是最佳的。

王人美版白光版(漁光曲原曲):

原曲的歌詞基本內容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客觀描述捕魚是漁民的營生,描述捕魚的細節,捕魚的天氣,魚兒的樣子之類的。第二部分講出世道艱辛,捕魚辛苦,收入微薄,勉強度日。

王人美版為4拍,節奏相較緩慢,而結尾節奏也有輕微的更慢的趨勢。音色主要特點是飽滿、穩定。白光版改為3拍歌曲,因此一上來節奏明顯非常輕快,並且畫面是那種黑白電影時代有點快進式的節奏,彷彿是首歡快的勞動歌曲。直到後半部分歌詞出來節奏才相對放緩,唱腔變得平穩。由於歌詞讓我想到一首白居易唐詩《賣炭翁》,都是描述小人物辛勞和悲慘生活的敘事文。所以按理講王人美版是更貼合歌詞的。但我更喜歡白光版的對比處理帶來的欲抑先揚。由於時代久遠,錄音設備收聲設備都老舊,錄音效果夾雜著雪花式的雜音,也常常有一種唱片機丟轉的錯句。配樂除了鋼琴還有銅管樂,算是那個年代常見配置,同樣聽感也明顯有那個時代的特色。明顯脫離現實感的音效,可能是聽感來講和改變後的《跟著你到天邊》最明顯的不同。

常石磊版:

常石磊的編曲中除了鋼琴還加入了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及鍵盤效果音,但主題還是鋼琴。常石磊編曲能力超強,但這首歌就是一首典型的有能力而不過分表現的編曲,鋼琴依然是最主要的背景音,其他配器都只是點綴和微調。mv長度為3分27秒,三部中最短的一部。原因是mv採用完全電影片段完全無聲,配上常石磊嗓音的版本,而其他兩部在歌曲的不同段都插入了電影原畫片段。所以與另兩部相比,這部如同一個抽身遠離這段歷史、這段故事很久的回憶版,讓彩色的畫質帶來了類似黑白無聲電影的效果。

韓磊版:

韓磊的版本可能是三個版本推廣曲中的主推版,畢竟聲音帶著蒼勁也很易描繪時代背景下社會變遷和歷史遺留問題的悲傷。

韓磊版本最大的區別在編曲,使整首歌的變化幅度很大。主歌初始D,後面三次主歌竟連升三次key,分別升至F, A和Bb。因此第一便主歌只是引子,後面的每次升調都將情緒推至更高潮。最後一次主歌更是輔以合唱團將氣勢推到最高潮。編曲的器樂部分除了鋼琴,有大量的弦樂,非常適合這種排比式的遞進。

第一次主歌閃入很多還算美好的片段,女兒身著鮮艷紅衣練舞,這是在後面被磨滅的再也無法提起的曾經的美好。第一次主歌結束插入陸焉識輕鬆語氣的「婉瑜,我回來了」,與後面吳青峰版形成巨大對比。此時,第一次閃過一列火車從遠方開來的畫面,暗示著情節進入正篇。此後隨著音樂逐漸激昂,開始加入各種劇情高潮的主要衝突,兩人在橋頭被阻斷的私奔,女兒因被洗腦不認父親,陸焉識回到家卻發現婉瑜的病情並遭到言辭驅趕等等。這些片段穿插在一起形成了最強烈的情感爆發。最終,又一次閃過一列火車從遠方開來的畫面,故事進入末尾,陸焉識從門外看著婉瑜,欲言又止,只是漏出一個寬慰的笑容。這個mv是典型的將整部電影濃縮成的,因此情節推進極快,情感波動強烈。這非常適合描述時代巨大變遷,社會氛圍的巨變。在國家這個巨大機器面前,任何個人都無法阻止其前進,只是一個極其渺小的存在。每個人或多或少參與進鬥爭,或多或少受影響和傷害,但瞬間淹沒在巨大的歷史洪流中無人再提。所以韓磊版是從社會角度看待這個故事的。

青峰版:

青峰版是聚焦在小人物身上的版本。

青峰版的mv總時長4:07,因為不是電影的縮影,因此長度較韓磊版短一點。青峰版的mv最大特點是聚焦陸焉識這個人的內心。全mv中有太多鏡頭,卻僅有最後一個鏡頭才出現已老去患病的婉瑜。除此之外,mv中出現的是陸焉識在遭遇各種事,做各種決定時的樣子捕捉。比如和陸焉識和女兒相見的情節,韓磊版中選取了女兒憤怒,決絕的回應,而青峰版中,只有雨夜陸焉識披著雨衣在昏暗中告訴女兒,自己這次回來只想見見母女倆,畫面瞬間就切走了。這些記憶片段全部是陸焉識視角的,這其中包含了被冤屈遠離家人的無盡思念,私自出逃時的擔驚受怕和見到家人的一絲喜悅,歸來後發現物是人非的迷茫,發現自己被從家人回憶中抹去的原因----照片全部被剪去的悲憤,面對破壞者女兒的愧疚卻無處發泄怒火和申訴所受的傷害的矛盾,面對現實的無奈等。結尾婉瑜推門而入,陸焉識講出「婉瑜,我回來了」。與之前不同的是,韓磊版中的我回來了是故事的引子,引出這些年的物是人非,引出悲劇,最終卻也給出了接受後擠出的笑容。因為站在歷史的角度,時間的車輪從未因任何人的感受而被阻攔,所以更像一個記敘文。而青峰版中,直至最後才出現這個場景,陸焉識懷著激動忐忑的心情迎接婉瑜時,mv戛然而止,而故事的進行、我們的感受並沒斷。如劇情中一樣,這句話問出後才是揭開狂風暴雨的開始。前面陸焉識歷盡千辛萬苦才等來了從新團聚的機會,卻沒想到依然有巨大的悲痛等待著自己。這個視角完全是私人的視角。與現實時間從未停止不同,個人心裡的感受卻會停駐在感受最強烈的時候,一個人主觀感受中的時間軸卻是錯亂的,不均勻分配的,容易被卡住的。

相比之下,青峰版的編曲是相較之下最貼近流行音樂的。除了鋼琴外,還加入了木吉他、電吉他(柔聲)等,這也和蘇打綠自己的編曲風格相近一些。三個版本側重各不相同,我曾經想為什麼描述私人感受的版本選擇找青峰詮釋呢?因為其實常石磊也能唱出溫暖輕柔的音色,韓磊的低沉蒼涼也能近似一個歷盡滄桑的男性的聲音。隨著後來我從一個蘇打綠路人粉一步步變成蘇打綠鐵粉,聽了越來越多青峰主唱的歌,我發現隨著他一步步將低音區的本嗓回歸,胸腔共鳴越來越多,他在小情歌階段的柔弱似女嗓變的更像是一個溫柔的內心獨白音色,這帶來一種不分性別的私密感、親近感,而這恰恰是描述個人感受時非常合適的音色。或許相關決策人員就是在他過往作品中聽到了這種獨特的感覺才選擇了和他合作。(畢竟作為一部純粹的內地電影,又是講述大陸歷史苦痛,很難想到為什麼找一個台灣音樂人來唱這歌版本)

這首歌真的很棒,緩慢的四拍非常好的帶出了片中的悲涼感。三人演繹的版本從音色、編曲、情節上講更像是對這段歷史的三個不同時期的解讀。先聽韓磊版,感受到這社會巨大變遷的來和去。再是青峰版,細細感受這巨大社會下一個人和這個家庭的荒謬、憤慨、悲痛和無力。當時光過啊過,再如何悲傷的內心感受,終究還是漸漸還給了歷史。心裡留下的記憶漸漸變的無聲,變的片段化,變的如一部自己不曾經歷過的老電影默默的放,這就是常石磊的版本。其實這三個階段在人們看待社會和個人的過程中非常普遍,其中第二部分常常是最易使人感到共鳴和悲凄的部分。與青峰版跟著你到天邊情感和角度類似的也有一些佳作,比如謝安琪《喜帖街》,雖然角度不全相同,但私密感和大時代變遷下個人感受的部分很有共通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聽聽。

看到其它答案基本都是講從貼合電影主題角度否定吳青峰版,甚至無視常石磊版。。。這或許就是固化思維的弊病吧,無法體會版本間不同的美好。。。

註:所有截圖來自youtube三個mv,其中常石磊版本人沒出鏡未能截到,侵告刪


青峰唱的比較溫柔纏綿,磊叔版的更滄桑大氣。應該說磊叔的唱法和表達的情感更貼合電影,但單聽青峰唱的也沒什麼錯。
個人喜歡青峰版的
個人覺得韓磊唱的是時代的洪流下無語的悲哀,青峰唱的是小人物喃喃的自白。
感覺韓磊版更符合電影整體的質感。另外,提問請寫對人名,這是起碼的尊重
常石磊版的

第一次聽這首歌居然是騰格爾老師的 非常感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