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事先并不知情!

现在很多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夕,美国高层通过破译的情报,已确切得知日本发动袭击的时间和地点,罗斯福总统为了让本国民众早日同意与日本作战,故意牺牲珍珠港。

事实上,当时白宫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关日本的情报。包括日本外务省同驻美外交人员的联络电报、日本驻檀香山领事发回国内的密电、监视日本军舰动向的信息,以及美国外交官从东京发回的消息。

这些情报亦真亦假,甚至相互矛盾,其中既有关于珍珠港的,也有关于菲律宾、关岛、巴拿马的——有关菲律宾的最多,涉及珍珠港的最少。

负责搜集、处理情报的部门同样众多,有陆海军的情报署、联邦调查局、海岸警卫队、联邦通信委员会、美国驻日本使馆,及其他秘密情报机构。

这些机构互不统属,很少合作。无法将众多片面、破碎的情报,整合为可供美国决策者参考的有效信息。

美国情报专家罗伯塔·沃尔斯泰特(Roberta Wohlstetter)对以上情况进行过多年研究,并于1962年出版了《珍珠港:警告与决策》一书。她在谈及美国情报部门在珍珠港事件中的表现时,曾说:

「事后看迹象总是清楚的。」「我们现在能看出它当时预示著什么样的灾难,因为灾难已经发生,但在事发之前迹象总是模糊不清,有各种互相矛盾的理解……总之,我们未能预见到珍珠港事件,不是因为缺乏有关资料,而是因为无关资料太多了。」

此外,这些情报机构还存在一个短板,虽然他们在破译密电的数量上颇有建树,但从密电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却严重不足。通过「魔术」系统,美国能破译日本95%以上的外交电报,但由于懂日语的密码专家不足,他们并不能对已破译的密电进行很好的分析,不免遗漏重要信息。

而且,至迟到1941年5月,日本已经发现了美国能破译其外交部密码的事实。此后,日本即不再用这一密码传递机密信息,美国失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来。

图:珍珠港事件中,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

其次,我们可以略作梳理,看看关于珍珠港事件,美国人事先都知道些什么。

从1941的1月到12月,美国各情报机构不断获得有关珍珠港的信息,但都被淹没在其他情报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比如,1941年1月7日,山本五十六给海军大臣去信,初步提出偷袭珍珠港的计划。美国驻日大使格鲁通过秘密渠道,获知这个情报后,很快上报国务院。国务卿赫尔又立刻转给海军部和陆军部,但海军情报署直接将其标注为「又一个谣言」。

与此同时,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Husband Edward Kimmel)则判断,日本「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用潜艇或飞机,或两者兼用)是有可能的。」当时的海军部长诺克斯(Frank Knox)也认为:

「如果发生对日战争的话,日本将选择袭击珍珠港内的舰队或者珍珠港基地作为开战的时机。」

图:金梅尔,珍珠港事件后被解职

1941年9月,一份日本向驻檀香山领事询问舰队在珍珠港停泊情况的电报被破译;10月,日本又有电报要求驻檀香山领事每周汇报两次军舰停泊位置。对此,海军情报署并没有特别在意,甚至没有转发给太平洋舰队指挥官。

美国为什么没有将这些讯息,从海量情报资料中筛选出来,予以重视呢?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这些讯息的重要性获得了重新认知。但在事件发生前,对美国的情报分析部门来说,从千万份资料中将这些讯息的重要性识别出来,是一项难度非常高的工作。

当时,美国的决策层倾向于认为,日本不会真的敢于进攻美国。他们判断,日本或者北上配合德国,一起进攻苏联;或者南下占领东南亚,是更大概率的可能。当1941年11月底,日军军舰消失在美国的无线电监测中后,美国情报部门仍倾向于判断:这些军舰还在日本海域内。美国海军中负责远东情报的麦卡勒姆认为:

「从整个形势来看,日本主要战备矛头所向,第一步是事实上支配和占领泰国,第二步大概是迅速进攻英属领地,例如缅甸和新加坡。」

上述倾向性判断,本身即是诸多情报资料综合分析之后的结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证实具备可信度。在这样的前提下,要从海量情报资料中,将并不算多的、与珍珠港袭击相关的讯息识别出来,并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类似案例,在现代战争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国民政府1944年对日军的「一号作战」,出现严重误判,也是囿于情报分析的惯性,认为日军此次攻击,在规模与目的上,仍与之前多次出击相似,故虽然接获有其他情报,但却未能将其重要性甄别出来)

此外,在技术上,美国也认为,日本海军不具备长途进攻珍珠港的续航能力,鱼雷在珍珠港的浅海中无法发挥战斗力。

图:珍珠港事件中,日本飞机从航母上起飞

不过,虽然未能充分识别出这些讯息的重要性,在美日谈判破裂前后,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决策层,还是几次提醒驻守珍珠港的美军最高指挥官金梅尔,要求他提高战备。1941年11月27日,海军部甚至向金梅尔发出了战争警告。

可惜,美国终究还是低估了日本孤注一掷的决心,也小看了日本的技术能力——续航和鱼雷在浅海的使用问题,都被较好解决,这使偷袭珍珠港成为可能。

综上,美国未能从纷乱的情报中,识别出日本的真实意图,这是珍珠港仓促遇袭的主因。所谓「罗斯福事先已接获情报,却故意按兵不动,坐待日本袭击珍珠港,以挫败本国反战派,进而取得对日开战的理由」,纯属无稽之谈。


不知道,如果知道肯定会迎头打击,不会影响对日宣战。


优秀的政治家会判断形势,算命的才会说某日某时某刻鸟粪掉你脑门上


其实想想911,美国政府还是挺狠的。


按照罗斯福总统的智慧,是不可能预测不到的,他的对日宣战演讲如同事先做好一样,就像那样说的,美国如果主动加入战争,人民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打反侵略战争就能鼓舞全美人民参与作战,这是美国的体制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