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喝野茶,感覺有種熱帶叢林的味道,或者是潮濕森林中樹上的苔蘚味道,倒是有回甘,不知道別人的口感是不是這樣


長在桐木高山上的老樹野茶,茶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沒法用機器採摘,所以都是比較粗大的葉片,市場上外地的茶青做的假的正山小種因為是茶園批量種植,機器採摘所以反而比真的細小整齊。

外形上看它完好地繼承了正山小種的正宗「血統」,實在貌不驚人還「醜的可憐」:沒有肥嫩可人的芽葉,亦無金毫滿披的華麗,而是有點不修邊幅,條索烏黑,粗細不一,略顯粗松。然而,它嗅起來卻有一股清新的甜香,很明晰,似是花香、果香與乳香的混溶,條索雖參差不齊,香、味、韻卻獨具魅力。

品鑒其味的變化過程

第一道沸水泡即沖即出湯,水蒸氣隨蓋而起,帶出了溫熱的甜香,有一見如故之感。近乎條件反射會情不自禁地感覺到瀰漫在山林間的氤氳霧氣,撲面而來。陡峻的山,幽深的谷,蓊鬱的森林,清冽的溪水,還有朝嵐夕靄,爛石腐壤,是孕育佳茗的絕版祕境。

第二道至第四道,它的香與味,豐富的層次感,就像抽絲剝繭一樣,逐漸顯現出來。

杯蓋香和融於湯中之香,除了主導的花果香外,漸濃的苔蘚味,似深山新雨後的濕潤,又似雲鎖霧封的山林,充盈著潮濕的氣息。當茶湯在口中輕盪迴旋時,苔蘚味會一點點釋放彌散開來,就像行走在草木森然的密林中,腐葉、爛土、草木香交織著呼吸。飲之入喉,質感柔和圓融,甜潤中還蘊藉著幾分巖茶的醇厚。

往後品飲,緩緩細嗅之,香雖濃鬱,卻不張揚,就像一首娓娓道來的歌,不疾不徐。茶湯在玻璃公道杯裏緩緩生滋,半透明的杯壁上,微微蕩漾著金黃明亮的光澤,頓覺眼前一亮。輕抿一口,湯中糅合了柔美的花果香,還隱約帶著點苔蘚的清幽。湯感則如絲般細膩妥帖,彷彿與口舌融為了一體。徐徐嚥下,潤甜爽滑之感,如漣漪般從喉底慢慢暈開。

第八道後,香氣與滋味的層次感還是保持地很好,尤其是那標誌性的苔蘚味,在口中縈繞,絲絲清涼。金黃澄澈的茶湯,清甜順滑,溫煦得有如悄悄爬進窗的春陽,湯色漸成淺金黃,不覺已是過了十五道,茶闌人靜,卻還意猶未盡(正宗的桐木野茶,可以耐得起至少二十泡沸水沖泡,泡泡甘甜有清香)。

小妖,2020.1.6回復,有問題請評論區留言。


看到這個回答,我就迫不及待跑過來回答一波,

根據題主的回答,我想題主應該是喝到好茶了,我指的是,桐木關正山小種,野菜原料按照紅茶小種工藝加工成的紅茶。簡稱:小種野菜。

且我有種預感,題主你喝的應該是桐木關小種紅茶——老樅。

首先先給題主說的:小種野茶, 下個定義吧。

這裡說的小種野茶是指:產於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用野菜【桐木關內的菜茶羣體小葉種】原料按照小種紅茶工藝加工製作成的紅茶。

題主講的口感基本和正山小種野茶的口感直觀表現相差距離不離遠,但是還是不夠詳細以及帶有普遍性的能夠幫助輔助鑒別檢定的總結。

俺自己喝了 桐木關正山小種有那麼些了數量了,包括不同廠商,不同品牌,零售商,結合自己閱讀總結一套自己的鑒別方法,供茶友參考參考~

首先先確定:正山小種核心產區具體包含哪些?

正山小種的「正山」地理範圍,指的是武夷山桐木關內,北到江西鉛山的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的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幹坑,西南到邵武的觀音坑,方圓6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茶區。

在桐木關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內,深壑幽谷,松竹密佈,茶以掛墩、麻粟、大竹嵐、韭菜窩、雙溪口、黃泥坪、古黃坪、皮坑、半山、龍渡、先鋒嶺、茶東坑、活龍坑、皁慄山為佳。

除此之外產的小種紅茶都只能稱呼其為外山小種,為啥要確定呢,因為市面上正山小種可謂汗牛充犢,屢數不絕,而真正的正山小種佔的國內紅茶的總數不足百分之一。然隨著紅茶野茶的概念的風靡流佈,確實有其他產區的純野生的原料加工的紅茶在工藝合格情況下,質量也還真不錯,幾乎甚至也能和桐木關的幾近相同,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有細微的差別,例如祁門產的一些野茶,或者某地生態環境海拔也一流產的紅茶,但是其畢竟是少數,小圈內流傳而已。

閑話不多扯,直接進入正題:

與以往喝一般的紅茶不同,頭次喝正山小種確實給我帶來極大的驚艷與讚歎。以往我自己是不怎麼喜歡喝紅茶的,包括不限於:滇紅、祁紅、黃芽金駿眉【通貨】、梅佔金駿眉【名叢品種紅茶】。。。

對一般紅茶無感無外乎包括不限於:

第一、湯感濃稠,如滇紅大葉種紅茶的湯特別稠後如飲粥湯般感,香氣蠻好,好喝但是容易膩。

第二、有的紅茶香氣乏純凈,原料等級差、或者加工製作流程出問題等,香氣少了讓人愉悅感,外香氣頭兩沖濃而膩猛,後三巡之後就寡淡無味,如此之類,就沖見拙,要說紅茶香氣猛揚也不至於,但是就是少了一股娓娓道來,平平徐徐,淡而微勻,耐泡耐浸之感,

第三、紅茶普遍有點甜,但是紅茶之甜也是分成級的,例如:果甜、葡萄糖甜、麥芽糖甜、蜜甜、冰糖甜、蔗糖甜、紅糖甜。。。一般來說茶的甜的高級以及稀缺程度,高級成級直觀給人帶來的主觀評判呈如此遞減形式。而有的茶的甜是驟然給你舌尖衝擊,轉瞬即逝,或者甜而易膩,甜不耐品,甜不耐味。。。

上面講了這麼多,並非俺有意無意地刻意抹黑一般的紅茶,而彰顯自己獨好的正山小種。。。僅是出於俺平時喝茶總結出的客觀經驗描述分享探討,方便茶友在品評的時候拿來對比。按照我太祖的《矛盾論》《實踐論》來講,更能有助於茶友你來欣賞正山小種的茶湯美,樹叢歲月年齡積澱美,山場地域山場氣息美。

一般品茶無外乎:外觀形色、香氣、滋味、口感。這四個方面來探討,題主講問的是口感,我們分別一一數舉展開來講,當然也有所側重與舍取。

第一、外觀:

正山小種不管野生或者田生與一般小種紅茶其外觀基本和其他沒有啥本質的區別,有的僅僅是量的區別,比如野茶小種因為地域海拔導致的氣候溫度,濕度,降雨量,土壤,陽光等影。正山小種的採摘時間維度較遲,所以其葉片可能會比普通紅茶來的大且厚些。但是外山茶採摘老些也會有大葉的存在,只是因為葉片老化滋味會明顯寡薄。所以說靠外觀是沒辦法分辨其究竟是不是正山小種內山茶。有些茶商或者產商會為了彰顯標明這是野茶【事實也是野茶】,可能在精加工的時候故意保存稍許梗蒂,來凸顯其野生生態氣息。

第二、香氣:

香氣是非常值得畫重點的,敲黑板啦,瞪大眼睛看這邊。正山小種野茶的香氣極其豐富,也具備相當高的辨識度就從香氣種類來講,大體可分為:甜香、花香、果香、木質香、糉葉香、青苔味、竹葉香、桂圓香。。。一般的香型種類基本都能找到,

最屬代表性,我想就是,木質香,青苔味,糉葉香,竹葉香。為何特別的專提這幾種香型?因為野茶老樅與常茶不同就是其香氣更顯清涼純凈,那種清涼是不卑不吭,不急不躁,給你喉韻一股清涼之感,有股微夏一冰,薄荷般感的清潤,尤數待茶湯涼盡而飲,更為明顯。那種清透感,如夏間環步於竹林林海,見一泓清泉,用現砍的竹筒汲一縷清泉解渴般面雋妙;似初春暖融,一妙齡少女,嬉野於草地,旁鄰天池湖,手持風箏線,與萬類霜天競自由。。。

若是從香氣類型劃分,我想與一般紅茶並無本質上劃分,得從香氣的具體特徵變現才闡述。首先野茶小種紅茶的香氣十分的純凈,舒勻,細膩,香氣持久而細弱,有股綿綢,綿長之感,蓋香湯水香氣,杯底香都能讓你倍覺其香氣的凈潔韻雅,如步塵與雨霽初晴的麗江古城邂逅一位清純,小清新女子般,那種給你的清純曼妙感。這種香氣任你天天喝紅茶,僅和同一款也不會感到乏膩,腥厭感。

香氣十分耐泡,一般香氣持久耐達七八沖完全不在話下,也就是紅茶沖至七八沖湯水仍有香氣,蓋香仍聞得到香氣是最基本和平常的不足為奇。像我自己喝一般的小種野茶都是沖至十一二沖方肯就罷。而若是品飲百年老樅紅茶,是沖至二十沖之足。

我想香氣我言語也只能描述至此,仍覺少講了啥東西。

第三滋味、口感:

想了想滋味其實和口感還是不能分開講,得合併一起講。所謂言不盡意,得意忘言,得兔忘蹄,得魚忘筌,並非無道理,語言難以窮盡事物的本真本來,若是一款正山小種與外山小種擱我眼前,自然很容易通過聞香,察色,品味,來辯別款是正山,哪款是外山茶。但是此刻叫我組織好語言方方面面都講到位還是有點難。

小種野茶,其滋味總是能讓你不經意間體察些山野之氣,湯水流連與齒頰之間,倍覺一股幽芬,細膩稠厚,間伴或花香或果香或某種撲鼻沁人心脾之香,水中透香,而非浮略於表面的浮香不耐溫,不經品,這種滋味的稠稠不到米湯般那股夾之如有物般感,空也不似一般常茶那種寡淡,是一種恰到好處,讓你想組織語言去品平一番又找不到合適的詞,去贊與好壞,滋味裏飽含某種林高雋永,山重水複,君子之交,淡如水,溫而簡,簡而文,溫而禮,細細品味,平復一顆奔走名利,熙攘躁動的心,轉而求隱,閑步於林,逍遙時如樵牧人。。。

其湯感或平實無曲,或綿潤滑稠,或沙沙耐嚼,不苦不澀,喝完不似一般紅茶容易舌苔增厚或者牙齒縫隙間總覺附上一層垢漬,喝完一口復想再飲一兩口,啜之意猶未盡,宛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他在燈火闌珊處之境猶然自生~

另外特別一提的是正山小種野茶的甜,這種甜是高級甜,離開了其山場就少有這股甜,這種甜,是潤甜,清甜,是果甜,是「一騎紅塵妃子,無人知是荔枝來」。那種如荔枝般的清甜,雅甜,不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見甜知拙的甜。這種甜是96.3%的森林覆蓋率,山重水複,層巒聳翠,絕佳山場決定了桐木關的正山小種這種甜,儘管外山一般紅茶可模仿其工藝,模仿其形式,但是少了這個山場基礎澱積支撐是任何其他也模仿不了的甜,盡可加糖,加蜜也無濟於事。

且這股甜是骨子裡自帶的,伴隨著茶湯湯水,從一而終,執手相望,不離不棄,儘管尾水罷盡沖之十一二沖,這股清甜依舊隱約展現與湯水之中,是任何其他紅茶難以仿就製作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從2004年開始目前市場上的正山小種,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桐木關道地的單芽紅茶,稱為金駿眉;

一芽一葉紅茶,叫做小赤甘;一葉兩葉至三葉的紅茶,叫做大赤甘;從鮮葉的萎凋到焙火乾燥,採用松煙熏製的小種,叫做功夫煙小種;揉切煙燻過的紅碎茶,就是傳統正山小種。

不知題主喝到的是金駿眉或是銀駿眉,還是大小赤甘中的其一?

偶個人去買正山小種之時,當然也遇及拿一般外山茶充當桐木關正山小種來賣的情況,就此為各位茶友買茶之時去鑒別是否是正宗正山小種作為參考一二:

第一、你大可,把俺這篇文章反覆看個幾遍,默記於心,方便倒是臨場發揮。

具體你可以問問賣茶的茶藝師小姐姐,或者老闆,或者客服,你們這茶的具體產地,是桐木關那個村的丫?如: 掛墩、麻粟、大竹嵐、韭菜窩、雙溪口、黃泥坪、古黃坪、皮坑、半山、龍渡、先鋒嶺、茶東坑、活龍坑、皁慄山。你大可記住幾個關鍵的村落幾個,最負盛名如,麻粟,掛墩,皮坑,韭菜窩、雙溪口。若是其回答支支吾吾,半清不楚的多半其自己也是不懂,焉何能有好茶待你?

另外你還可以問問這是大赤甘,還是小赤甘丫?因為知道金駿眉,銀駿眉,銅駿眉的很多,但是知道有大赤甘,小赤甘這種說法的相對較少。

再者你還可以問有沒有老樅丫,老樅與一般非老樅有啥本質的區別,或者說最關鍵的區別在哪呀?關鍵詞為:清涼感,木質味,糉葉香。

然後想要買傳統煙燻正上小種,你甚至還可以問,桐木關的煙燻工藝與一般外山的仿製煙燻工藝有啥本質區別丫?桐木關的煙燻小種一般是有專門的青樓來製作,若是其沒提到青樓這個關鍵詞,俺這時候提醒你需要望而卻步,停下細考了。

噗,233333,這幾點俺也是供參考,茶友最好挑著臨場發揮,並慎用,萬一如此下來,別人還以為你是來探取情報或者來找茬的,也不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

其實你要是能說到這幾點下來,我想到時候,那個泡與你茶喝招待你的茶藝師小姐姐就要被老闆自己換下來,親自招待你,並上樓搜尋老闆多年來收藏的好茶與你分享,因為知音難覓,真正的茶友來來,簡直相見恨晚啊啊啊~

哇碼了這麼多字,我也是夠囉嗦的,嘰嘰歪歪,碎碎唸了這麼多,三千八百餘字,看到這的想必真是真正的準茶友扒,還愣著幹啥,看完馬上來自己買的正山小種試試正不正宗丫~


你的描述我喜歡,「潮濕森林中樹上的苔蘚味道」,潮濕、森林、樹、苔蘚,每個詞表達的味道都能感知到,還有強烈代入感的空氣的味道。


太純粹的野茶,由於需要與自然裏的樹木、雜草、昆蟲做鬥爭,往往口感太過的野性,有點類似樹葉的感覺,很像樅味,但香氣、柔滑等方便往往不如有稍微人工打理的茶。


近期,市場上頻頻出現冠以「野茶」或「菜茶」之名的茶葉產品,而且價格不菲,諸多茶客在好奇、跟風等心理作用下,大有追逐「野」「菜」之勢。在這愈演愈烈的熱潮背後,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譬如,何謂野茶、菜茶。

菜茶是武夷山有性羣體品種的總稱,做成的巖茶叫做奇種,菜茶是一品種名。菜茶其實就是廣泛被大家飲用的茶,它數量多,商品化程度也高。跟菜茶區別最大的是名叢,市面上常見的商品茶多用名叢和菜茶拼配,質量穩定且有一定產量。

所謂有性系品種,就是把茶種子播撒在地裏,然後長成茶樹。因為每一粒種子都是由不同的茶樹花粉受精而成,因而基因也各不相同,所以長成的茶樹就很容易出現變異,這些變異後的品種有些會成為比較好的茶樹品種而傳承下來,有些則被淘汰;

無性系的茶樹則是通過茶樹扦插等方法繁殖而成的。只有優良的茶樹品種才會用來扦插繁殖,比如肉桂、水仙、鐵觀音等都屬此類。

換句話說,無性系繁殖的茶樹後代就是其母體的克隆。當武夷山的六棵母體大紅袍停止採摘後,也是利用扦插的技術得以保留了母體茶樹的優良品質。

野茶分兩類,野生和栽培

第一類是種子在自然狀態下生長而成的茶樹,無人看管,也沒有使用人工肥料;

第二類茶樹最初是人工種植,由於某些原因後來遭荒棄,也只有那種荒棄時間比較長(一般要在10年以上)的茶樹才能稱之為「野茶樹」。

菜茶、野茶都是很好的正山小種紅茶生產原料,其精製加工而成的正山小種紅茶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口感醇厚,香氣清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