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系列作為vivo面向中高端市場的主力機型,對於藍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半年一次的更新頻率,對於一款精品的打造來說,長也不長,短也不短,但從整個預熱期透露出來的各種信息,以及提前到手的體驗來看,vivo的產品團隊對於X50系列下的功夫的確很多。而且,作為一款主要銷售渠道放在線下的機型來說,更加講究如何凝聚賣點,現在機器也發佈了,就捋一捋,聊聊我的看法吧。

理性夯實影像體驗

影像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是感性向的東西,但在每一張漂亮照片的背景,離不開是深厚技術的積澱——而技術往往都是理性向的東西。傳感器、鏡頭、算法……照片是可以帶有情緒的,但用來塑造這個結果的因素,除了照片拍攝者的思維之外,無一不是一板一眼的技術。

現在智能手機的競爭,影像技術所佔的權重極高,對於線下消費者來說,這個權重還要高上幾分。之前在寫華為今年的影像旗艦P40系列的時候,我提到手機影像在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上的進化,要是把這個方向放在vivo身上,也是同樣的路徑,可見這是業界的共識。

在2019年12月桂林發佈的vivo X30 Pro上,5倍光學長焦模組的搭載,體現了vivo對於手機影像空間方向的探索,特別在這款機器上強化的“超級月亮”模式,更是讓很多人玩起來樂此不疲。

只不過,在日常的使用中,長焦鏡頭的出鏡概率相對較低,而且對更多沒有攝影基礎的普通用戶來說,無法穩定握持手機,或是光線不足影響快門速度,從而帶來成片率偏低,纔是一個需要解決的老大難問題——不是誰都擁有攝影愛好者的“鐵手”。就像我最早從膠片相機學習攝影時老師說的那樣:“一張好的照片首先應該是張準確的照片。”放在數碼影像領域無非就是三點:白平衡準確,曝光準確和畫面清晰。

前兩個要素,隨著軟硬件的進步,在非極致場景下已經解決得相當好了,而畫面清晰這一點卻不是,它還是要仰仗拍攝者本身的能力,即要握持穩定。可一旦涉及到人為因素,最後的結果就千差萬別了,縱然已經有OIS、EIS、AIS等一干技術手段輔助,但也總會力有不逮:比如OIS防抖的角度有限,會對成像素質,特別是畫面邊緣畫質帶來影響,EIS和AIS則會因為候選幀本身的質量問題,最終合成畫質出現明顯下降……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通過提升安全快門速度,即拉高感光值的方式來達成,比如華為的RYYB濾鏡陣列、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的四合一像素成像,都是這個方向的體現,只不過高ISO成像,又會有噪點、畫質等方面的影響,對算法和成像運算的壓力又會增大——這看起來真是各種糾結。即使如此,追求一張清晰的照片,依舊是手機廠商與消費者們的共同目標。

在X50系列上,vivo首先採用了一枚與Sony共同定製的IMX598感光元件。從1/2英吋的元件面積和4800萬的像素值來看,它與口碑不錯的IMX586傳感器算是同源,但是在感光層之上的微透鏡層,vivo則進行了定製,使得這枚採用RGGB傳統微透鏡陣列的傳感器,在R/G/B三個通道的QE峯值分別提升了12%、10%和12%左右,從而讓傳感器的整體感光性能得到了10%的提升。

這裏的QE意即量子效率,可以看成是傳感器的探測能力,即RGB三個通道對光線的感光率。正因為如此,使得IMX598+F1.6光圈鏡頭構成的X50系列影像模組,對比X30 Pro上那枚6400萬像素的模組,整體感光性能提升了39%,所以在同等環境光線下,X50系列可以更好的感光性能提供更高的快門速度,從而提升成片率。

光是傳感器定製還不夠,這次在X50 Pro上另一個提升拍攝穩定性的殺手鐧就是“微雲臺”技術。由於之前我已經發過關於這項技術的解析,在這裏就不再詳細說明瞭,比較直觀地理解,就是vivo將常見的“手持穩定器+手機”這樣的拍攝組合,縮小了N倍之後,硬生生地塞入了纖薄的手機之中——這與iPhone FaceID當初的實現思路異曲同工。

儘管它最後的效果肯定沒有手持穩定器那麼厲害,但它依舊實現了±3°的防抖角度,是普通OIS鏡片±1°左右防抖能力的3倍,再結合前邊提到的定製傳感器模組,綜合的手持場景感光能力,比起X30 Pro提升了220%。官方公佈的數據是在1/2秒的快門速度下,X50 Pro暗光成片率依舊保持為64%。要知道,對很多人來說,使用常規設備1/13秒快門速度下,手持的成片率就已經很成問題了,而X50 Pro還能達到這個水平,真是相當厲害了。

這個“微雲臺”的方案,是由vivo的工程師研發,最後則影像模組大廠丘鈦科技完成的,對於丘鈦科技來說,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挑戰,因為從來沒有一家手機廠商提出過這種“想像力十足”的要求。

這也難怪vivo會召開一場單獨的技術溝通會來講解“微雲臺”技術,因為放在電子工程領域,這本身就是個不小的挑戰,其最終實現量產,之於和它相關的工程師與工廠來說,當然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微雲臺技術的好處看得見,隨之伴生的負面因素也不少。

第一,從X30 Pro上1/1.7英吋的傳感器面積回到了1/2英吋,這個規格的變化,主要原因就是傳統的OIS模組防抖機構只需要扛著小小的鏡片工作,而在X50 Pro系列上,防抖機構要帶動的,卻是整個主攝模組,體積重量都大得多,所以選擇了小尺寸的傳感器以減小整個模組的體積;

第二,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次X50系列的機身都非常輕薄:X50厚度僅為7.49mm,而X50 Pro也不過8mm出頭,放在現在的5G手機中也是非常出色了,但是,如前所說,傳統OIS的鏡片動作是在模組內部完成的,對整個機身空間沒有什麼影響,而微雲臺整個機構的動作卻是在機身空間之中完成,除了要留給整個模組的堆疊空間外,還得額外留出讓微雲臺模組騰挪的空間——雖然只有零點幾個毫米,但卻是整個機身空間中對厚度最敏感的區域。這一點對於X50系列的設計與架構團隊都是不小的挑戰,他們又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感性創造獨一無二

在說到X50系列的工業設計之前,就不得不提到vivo在2019年底提出的“設計驅動”戰略,因為X50系列的設計工作差不多也曆時了半年時間,與這個戰略提出的時間點差不多,算是該戰略明確提出之後的首個作品。

其實“設計驅動”這個理念在vivo內部已經存在了不短的時間了,用vivo工業設計總經理餘鋒的話說,從很早的vivo X1開始,就一直在運用這個理念推動vivo產品的設計,優雅和極簡的風格貫徹始終。vivo的設計團隊是希望在X50系列上體現兩個主要的觀點:第一是專業影像,隨著手機鏡頭的增多,如何理想地處理這麼多鏡頭的關係,不但要好看,而且還能傳達給用戶影像的專業感;第二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始終保持雅緻的設計,與消費者的審美和情感建立深厚的聯繫。綜合來說,就是既要有力量感,也要顯得溫和。

所以,這次X50攝像模組區別於過往的“跑道”式設計,引入了名為“雙色雲階”的概念,將整體突出機身達2mm的影像模組厚度做了分級。第一階是承載主攝、人像和廣角鏡頭的高階梯,採用經典雅緻的黑色,力求凸顯專業感;第二階為承載潛望模組的中階梯,採用與後蓋顏色相同的主題色,詮釋別緻優雅,比起今年流行的全黑鏡頭模組多出一抹亮色;同時,鏡頭模組也成為繼電池蓋、中框之後的第三視覺點,實現了機身整體藝術美感的新突破。整個模組邊緣還做了R3圓角處理,視覺更加輕盈。同時,長焦模組所在一級的空白區域又印上了一些文字用來平衡視覺,所以看起來X50系列的整個背部,特別是影像模組部分的精緻感是很好的,最終呈現出來的感覺我也非常喜歡。

在這裏就要回答上一章節的問題了:為了在放下X50 Pro的微雲臺模組的同時,還能保持機身輕薄,vivo的設計師做了兩個調整。

第一,將前置鏡頭與屏幕開孔移到了機身右側,這樣前置鏡頭模組的厚度就能全部讓出來,留給微雲臺,有利於堆疊和器件團隊做空間優化;

第二,採用柔性OLED顯示屏,比起剛性OLED顯示屏,柔性屏幕的厚度要低得多。至於有些人提到的成本說法,我持保留意見,因為現在柔性OLED的產能可是比剛性屏要大得多,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縮減是看得見的。

總之,整個機身的厚度,就通過這一點點的改良與巧思給“摳”了出來。

這次我們還可以注意到,X50的重量不到175g,搭載了微雲臺的X50 Pro也才180g出頭的重量,但它們的電池容量分別為4200mAh和4315mAh,容量不小,大電池與輕量化的矛盾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對此,負責X50系列的設計師任安說:“這也是X50系列採用柔性屏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屏幕不但薄,而且重量也要小得多”,餘鋒也表示,在X50設計的過程中,電池、中框、玻璃蓋板等配件都通過設計與硬件的平衡,全部做了輕量化處理,以達到更輕的重量,而且柔性屏的引入,對於機器的握持感覺也有莫大的幫助,此外就是整個手機的軟件系統在功耗上也進一步做了優化,電池容量略減少但續航表現不縮水,這對減重也帶來了幫助。

最後要說到的,就是X50系列頂部的那塊裝飾條——這被X50的設計師們稱為Choker。造型上,平直的頂部線條與機身底部對稱,相互呼應,但是因為沒有底部的充電口、揚聲孔這些元素,頂部難免會光禿禿的,顯得單調,所以X50的設計師們在這個位置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這個小物件,直白點理解,就類似於項圈這種小配飾,它的出現,時不時會有畫龍點睛的意外效果。

在X50這個裝飾條上,還印有5G和Professional Photography的字樣,這個細節我挺喜歡的,這就像是很多汽車的車燈裏刻上品牌Logo的做法那樣,彰顯精緻。此外,這個部分之後還可以由用戶進行個性化鐳雕定製,用來打造自己的專屬手機。

伴隨著X50系列的發佈,vivo的第二款TWS耳機vivo TWS Neo也推出了,最讓我驚異的是,它居然採用的是高通剛剛發佈不久的QCC3046平臺,動作真是好快。作為近兩年最熱門的消費電子產品品類,負責這款耳機評測的同事對其評價挺高的。價位適中,音質和延遲的表現都不錯,vivo TWS Neo與X50系列無疑會相輔相成,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寫在最後

個人認為,在產品的審美設計和技術展現上,X50系列做到了vivo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特別是在操控感與親和力上,比起品牌最高定位的旗艦NEX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餘峯在溝通中說:“要說X50設計過程中最難的地方,就是要找到屬於vivo自己的設計,而不是我們要去解決什麼樣的實際問題,產品的辨識度有了,消費者認可了,就是我們最好的前進動力。”我覺得,這次X50的確是將感性設計和理性技術融合得恰到好處。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X50系列發佈會最後的One more thing環節:“超大杯”vivo X50 Pro+,搭載高通Snapdragon865平臺、擁有120hz高刷新率屏幕及Samsung全新傳感器GN1,它和X50 Pro是否成為影像標杆的又一個新組合呢?相當值得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