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主企1-2

心理师手记: 让病患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与调适癌症失落

每个人失落的反应都非常独特,

因此作为陪伴癌症病友的心理师或重要他人,

更要让病患在漫漫的癌症路,找到与自我的连结。

 

撰文/叶北辰

 

身为咨商心理师,以前在医院工作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心理师,有一床病人要麻烦你去看一下,主要的问题就是病人很难接受自己的病情,到现在还是走不出来。」A医师说。

 

「心理师,病人现在怎么样?医生明明就跟她说治疗很顺利,但她现在每天都愁眉苦脸,叫她吃东西也不愿意,她这样是不是忧郁症?」B家属说。

 

或是在训练课程中,学员会问:「老师,针对癌症病人的悲伤情绪,我们要怎么做悲伤辅导?」

 

其实笔者并不习惯用「悲伤辅导」这个说法,因为辅导好像是要修正某种不好的状态,例如课后辅导通常是针对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辅导的目的就是让其学业变好。但悲伤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悲伤辅导可能不小心让人觉得「悲伤是不好的」,所以才需要辅导。但碍于沟通方便,以下还是会使用这个说法,但请记得,悲伤辅导的目的不是要让悲伤消失,而是促进人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调适自己的悲伤。

 

什么是悲伤?

 

首先要跟读者澄清,悲伤≠哭泣、忧郁、悲观、负向思考。悲伤(grief),是指一个人失去所爱的经验,面对失落的反应(见下表,改编自《悲伤辅导与悲伤治疗第三版》),这样的经验是非常个别化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失落,悲伤反应可能很不一样。「失去所爱或失落」不一定特指丧亲经验,虽然狭义的悲伤辅导通常预设在死亡发生时,可能有人需要悲伤辅导。但广义的悲伤辅导则不限于丧亲,可能是各种失落经验引起的悲伤反应。

心理师手记: 让病患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与调适癌症失落

癌症病人面对失落引发的悲伤反应

 

过去研究发现癌症病人的悲伤反应可能来自于以下的改变,例如:外观、失能、自我价值、死亡焦虑(认清死亡并没有那么遥远)、存在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人际关系受到干扰、不孕或性功能障碍(但国内较少提到)等。

 

这些因为生病而来的失落,会引发病友们各种生理感官知觉、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悲伤反应。有些病人较能够调适这些反应,有些则否,通常还需要评估人们在面对癌症时其他面向的状态,包括:

 

多重失落:除了罹癌,这段时间还有哪些失落同时发生,例如:家人也罹癌或过世、罹癌患者刚好经历空巢期。

个人意义:不管失落了什么,都需要检视它赋予个人的意义或核心程度。例如学生因为罹癌被迫暂时休学,不爱去学校的人可能觉得松了一口气,但喜欢学校生活的人则会觉得生活失去了重要的一部分。

癌症相关资讯或经验:包括是否有明确诊断(若未清楚告知病情,可能让病人有不真实的感觉而更难调适)、癌症是否在预期中或可预防(无论是现实上或心理诠释上)、是否伴随创伤经验(例如因肿瘤大出血或是创伤的病情告知经验)、来自于内在或外在的污名化(例如相信得癌症是报应或老烟枪得癌症被骂活该)。

个人史:过去有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失落或生病经验、有没有癌症的家族病史、罹癌之前是否有心理诊断等,都会影响病友面对癌症时的心理调适。

个人状态:罹癌时的年纪、病友的性别、因应型态(如较积极还是逃避)、关系型态(如安全依附型较能获得安全感)、认知风格(如乐观、反刍)、生病前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是否足够、信仰和价值等对世界的假设。

环境状态:病友对身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家人和朋友形成的支持系统是否足够),以及所属社会文化中的资源和期待(例如医院的癌症资源中心能够提供必要的资讯、资源或支持,或是病人就职的公司行号是否对癌友提供友善就业环境),都是癌症病人调适悲伤的保护因子。

伴随而来的压力或危机:最常见的是经济或照顾等状况,例如:若需要高价自费药物、病人是家中经济支柱但因病无法工作、家人要不要放弃工作来照顾病人等。

 

面对癌症带来的失落,如何调适悲伤

悲伤辅导学者Worden曾经提过任务论的观点,认为丧亲者的调适悲伤过程就是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接受失落的事实、处理悲伤的痛苦、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在新生活中找到一个和逝者永恒的连结。从任务论的概念来思考如何帮助癌症病人调适失落悲伤,或许可以改写如下:

 

  1. 接受失落的事实: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要练习接受罹患癌症造成的失落,不用过度严重化,但也不需要否认或轻描淡写,病友可以练习书写或借由艺术创作的方式,将体验到的失落具体呈现出来。

  2. 处理悲伤的痛苦:在接受失落事实的过程中,病友们会真实触及自己的个人癌症经验,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痛苦耐受度。寻求身边的社会支持、参加病友活动(例如癌症希望基金会的咨询专线或病友团体)、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练习弹性的思考模式,都有助于病友处理自己的痛苦。

  3. 适应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界是指生病前后的落差,主要包括:

外在适应:病友要学习新的生活技巧或角色,例如因为癌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自己多了一个病人的角色。

内在适应:病友在罹癌之后怎么看待自己非常重要,这时的自尊和自我价值都可能受到癌症的打击,可以在抗癌过程中鼓励病友将自己视为治疗团队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或调养身体,练习逐渐恢复自信心。

心灵适应:心灵层次的适应不一定特指宗教,有些病友在生病后更坚定自己原本的信仰,也有人在罹癌后对信仰产生怀疑,但更广泛的心灵层次是个人的世界观,病友如何理解自己这一段生命经历,这个生病经验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

  1. 在参与新生活中找到持续与自己连结的途径:每个癌症病友都正在参与罹癌之后的新生活,这时候他们与自己的连结很重要,不需要抓住过去不放,也不用忽略自己罹患癌症的事实,癌症对病友们的影响是动态的,在初诊断、治疗中、治疗结束、罹癌多年后,癌症对病友们的影响持续变化,可以请病友们试试看,偶尔试问自己:「癌症虽然带来很多失落,但我是否在罹癌之后产生了任何正向改变?」将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