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前提是分数够读清华北大。有人这么说,真的吗?


现在的行情不知道

七八年之前,由于清北在上海和其他省市一样只招几十个,而复旦交大同济光理科加起来就三千多招生,导致北大清华的投档线和交大的信安,安泰,复旦的金融,经济分数差不多,比复旦交大的投档线高出30~50分,如果是正宗的上海人,脑子坏了才会放弃复旦交大的王牌专业去北大清华接受调剂,等于放弃了上海人的优惠条件去和全国考生一起拼零志愿,何必呢

真正会填清北的,都是全市top50之内的,超清北投档线至少10分以上有一定把握选专业的,恕我不认识几个四校的人,没见过这种大神,当年630满分要考到565+,太可怕了,不仅数学物理要145上下,英语要135+,语文也不能豁边或者像很多理科生一样战略性放弃

压线或者估分不到清北投档线的,一般不会作死去填零志愿,万一多考几分反而坏了大事

而且复旦交大同济还有自主招生,预录取,投档线上加分等一系列政策,北清最开始是没有的。我当年在大概是全市十名上下的市重点,如果本身是年级50名左右,估分大概是超复旦交大投档线十几分的水平。要是能果断放弃北大清华,运气不要太差都能混个优惠政策,整个高三一年都可以无比快乐的摸鱼,我这种算翻车的,都有交大的20分投档线上加分,很多人高三真的就没见过下午四点之后的学校长啥样

而外地考北大清华的分数也许就比复旦交大高个十几分,那么北清的性价比就没有上海那么低,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假设游戏规则回到志愿改革前,清北划出零志愿,那感兴趣的少很正常,换你会填么,敢填只能说实力和胆魄都很老卵。变成零志愿,那用上海话说就叫「譬是不是」,填的人当然就多,清北网罗的人分数不高?

我隔壁理科班恭喜有底子去清北的,也没见人觉得复交有资格和清北比,但另一方面,去不了清北真留在本地读复交的高分强势专业,他们同样很满意,再往下层的学校类推,情况差不多,都是类似的心态。好比南浙我大几率都能去,我更觉得同济差他们不小一截,可留在同济读个满意专业,完全ok。

去遥远的地区读大学,尤其向西向北,那当时大多数人真没兴趣,最热衷的外流目的地还是周边的部分江浙地区。可都是向北,北京也算特殊的,只是那种吸引力只局限在清北人大北邮不多的学校上。


谢邀。的确是这样的 因此上海很长时间把清华北大作为零志愿 也就是说鼓励高分生报考清北。 北清落榜还可以进复交。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

1 很多上海人不习惯北方的生活。 家乡足够好 没必要背井离乡。

2 同学和朋友 复交里上海人多 还很有可能和原来中学死党在一起。

3 风险小。如果北清不是零志愿 报考北清风险是很大的。 要知道很长时间内 第一批学校其实只有一个能录取 录不了就去第二批了。 北清上海招几十人 复交招几百人 因为志愿撞车滑档的可能性小多了。

4 职业发展 复交在上海有足够的话语权 可以说是校友遍天下。 平台不见得比北清差。


阿拉这个70后大叔来告诉你们九十年代末的上海高考生是怎么填报志愿的。

首先,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先填志愿再考试,先填志愿再考试,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也就是说这完全是一场赌博,你既不知道你考试发挥的水平,也不能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只能凭借你过往的「经验」。因此除了一小撮学神来说(而且这些学神大都已经保送了),哪怕学霸也不能保证自己百分之一百进入自己最为心仪的学校。

因此绝大部分的高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有所保留。

其次,每个人只能填报一个一本大学(本地外地皆可),落档之后的第二志愿是一个外地的一本大学,再落档之后是本地或者外地二本,再再落档之后是大专。

那么第一志愿选择清北或者其他外地名校等于放弃了进入上海名校的机会。

其实当时相当多的上海考生是放弃第二志愿的。

比如说我的第二志愿就填了北大国经系……别笑,我知道自己进不了,不过这样一来我如果进不了第一志愿,就会落到第三档的本地二本。(当然啦,我也不是不识货,当时想著万一上不了我的第一志愿——和北大齐名的上大,哪怕接受调剂也是愿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吧,和北大齐名的上大是个玩笑)

没错,对九十年代的上海人来说,宁肯进入上海的二本也不肯去读外地的一本。

最后,当时复交的录取分数线和清北差不多,这个也是要划重点的。


北大清华高出其他大学一等这件事,不超过20年。在90年代,复旦的分数线在各个省份有时比北大高。而且,那个年代清华基本上没有文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