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调、色彩、图案……如何在照片中发挥作用?

原创 布赖恩·迪尔格 中国摄影出版社

在前两篇中,我们普及了画面中的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如何影响到照片的解读;接下来的这篇, 《解码好照片》 作者布赖恩·迪尔格 将解读影调、色彩、图案是如何在好照片中发挥作用:

影调

很多摄影师热衷于追逐更高级的摄影器材,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大家在工具上的局限性难分高下:一张8 比特的照片包括16777216 种颜色,非常精确的数字。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摄影师的作品那么神奇,其色彩和影调显得那么超乎寻常?

答案是,他们并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是使用了并置与节制(constrain)。背景环境(context)代表一切,如果想要什么东西看起来异乎寻常地明亮,就要将其安排在一个黑暗的环境。

影调结构(tonal framework)是指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影调区域。压缩的影调结构,其影调范围很窄,这就为该范围之外的细节表现提供了更加戏剧性的背景环境,而这又是简单地使用全影调所做不到的。有的作品仅使用压缩的中间影调,如上幅照片,拍摄的是北京城早晨的雾霾天,红色霓虹标识是画面中最显眼的细节。由于给了眼睛适应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看到暗黑的影调结构中细微的色彩差别。如果拍摄的是大白天,就没有这么容易看出来了。

色彩

限制照片中主要色彩的数量

有助于让观者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色彩是个性化的。很多摄影师有其习惯的用色风格,人们也由此可以识别出他们,这不亚于根据他们喜欢拍摄的题材来识别他们。有些摄影师讨厌五颜六色,只用单色调;有些则干脆只用低饱和度的色彩,还有些却喜欢浓墨重彩。科学家们也发现,你住过的地方、你看见过的东西,甚至你讲的语言,都会影响你对色彩的敏感性。

所有成功的彩色作品都必须巧妙安排画面中的色彩关系,精心选择用哪种颜色,用多少种颜色,用多艳的颜色,以及整体画面的饱和度(灰度高或低)。尽管对色彩组合的反应因人而异,但可能性是无限的,只是一些原理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上面这两幅色彩练习作品,都是典型的双色方案。彩条墙体和水管这张照片,使用了红色和黄色这两种相似色(有高度的色调反差)。日光投射在卷帘门上这张照片,则使用了橙黄色和蓝色这对互补色。

色彩的种类,远远超出描述它的单词数量。与此同时,我们对哪些色彩和谐、哪些色彩不和谐的感觉,根本不能进行数学上的量化。不过大家恐怕都认同这个道理,就是控制一张照片中主要色彩的数量,有助于让观者觉得赏心悦目。大量成功的作品,都只使用了两种主要色彩。即使有三种色彩的作品,也经常会使用一对互补色,再使用互补色中一种色彩的相似色作为第三种颜色。

史蒂夫·麦凯瑞因色彩运用而闻名。他会精心选择进入画面的色彩,且技艺高超,不输任何艺术家。如上面这幅作品一般,他一贯喜欢使用强烈的互补色,再搭配一点相似色。

图案

我们在意识里随时准备著「看图连点」

识别有关联的姿态、形状、色彩等

拽。摄影师尼普恩·纳亚尔(Nipun Nayyar)拍到了这短暂的一瞬。一张海报似乎在与一个行人产生互动,而同样色彩的衣服增强了效果。

大脑非常习惯于图案。我们接受重复,用重复来预测未来,期望避免不良后果,并能在未来找到快乐。所以,我们在意识里随时准备著「看图连点」,识别有关联的姿态、形状、色彩等。我们是好奇的侦探,我们喜欢破解谜团,追寻著画面中的一个个与内容相关联的东西,试图找出一个主题。

怎样构建图案?其实,只要一个简单的重复,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反射期待」(reflective expectation),告诉自己已经找到了图案。然后,我们会期待下一个事件,即第三个事件会与前两个一样。我们也会忍不住这样去做。因为如果大脑不这样工作,我们恐怕不会为闹出了笑话而笑起来,或者对很多事情感到惊叹。各种艺术都通过「构建—重复—变化」的原理,让观者吃惊。在摄影中,视觉重复的情况更多。而一旦这个模式被打破,便能引起观者更强烈的惊诧感。

伸展的狗。赫尔辛基,芬兰,1982 年。芬兰摄影师彭蒂·萨马拉提(Pentti Sammallahti)来得正是时候,站得也正是位置,抓住了一棵树与一只伸展的狗相呼应的有趣瞬间。

图 文 摘 自

作者:[ 英] 布赖恩·迪尔格

译者:付党生

开本:16 开

版次:2020 年3 月第1 版

定价:78.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观看的方式」、「注意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三个部分阐释人的视觉与照相机的区别、理解和领悟视觉吸引原理,并选择了近200幅优秀摄影作品为例,破解好照片的密码。实例生动引人,分析简约鞭辟,不少经验的总结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实际看见的,比我们认为看见的要少很多很多。」

编辑:许瀚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