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調、色彩、圖案……如何在照片中發揮作用?

原創 布賴恩·迪爾格 中國攝影出版社

在前兩篇中,我們普及了畫面中的顯性元素和隱性元素如何影響到照片的解讀;接下來的這篇, 《解碼好照片》 作者布賴恩·迪爾格 將解讀影調、色彩、圖案是如何在好照片中發揮作用:

影調

很多攝影師熱衷於追逐更高級的攝影器材,但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大家在工具上的局限性難分高下:一張8 比特的照片包括16777216 種顏色,非常精確的數字。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攝影師的作品那麼神奇,其色彩和影調顯得那麼超乎尋常?

答案是,他們並沒有什麼秘密武器,只是使用了並置與節制(constrain)。背景環境(context)代表一切,如果想要什麼東西看起來異乎尋常地明亮,就要將其安排在一個黑暗的環境。

影調結構(tonal framework)是指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影調區域。壓縮的影調結構,其影調範圍很窄,這就為該範圍之外的細節表現提供了更加戲劇性的背景環境,而這又是簡單地使用全影調所做不到的。有的作品僅使用壓縮的中間影調,如上幅照片,拍攝的是北京城早晨的霧霾天,紅色霓虹標識是畫面中最顯眼的細節。由於給了眼睛適應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到暗黑的影調結構中細微的色彩差別。如果拍攝的是大白天,就沒有這麼容易看出來了。

色彩

限制照片中主要色彩的數量

有助於讓觀者感受到視覺上的愉悅

色彩是個性化的。很多攝影師有其習慣的用色風格,人們也由此可以識別出他們,這不亞於根據他們喜歡拍攝的題材來識別他們。有些攝影師討厭五顏六色,只用單色調;有些則乾脆只用低飽和度的色彩,還有些卻喜歡濃墨重彩。科學家們也發現,你住過的地方、你看見過的東西,甚至你講的語言,都會影響你對色彩的敏感性。

所有成功的彩色作品都必須巧妙安排畫面中的色彩關係,精心選擇用哪種顏色,用多少種顏色,用多艷的顏色,以及整體畫面的飽和度(灰度高或低)。儘管對色彩組合的反應因人而異,但可能性是無限的,只是一些原理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

上面這兩幅色彩練習作品,都是典型的雙色方案。彩條牆體和水管這張照片,使用了紅色和黃色這兩種相似色(有高度的色調反差)。日光投射在捲簾門上這張照片,則使用了橙黃色和藍色這對互補色。

色彩的種類,遠遠超出描述它的單詞數量。與此同時,我們對哪些色彩和諧、哪些色彩不和諧的感覺,根本不能進行數學上的量化。不過大家恐怕都認同這個道理,就是控制一張照片中主要色彩的數量,有助於讓觀者覺得賞心悅目。大量成功的作品,都只使用了兩種主要色彩。即使有三種色彩的作品,也經常會使用一對互補色,再使用互補色中一種色彩的相似色作為第三種顏色。

史蒂夫·麥凱瑞因色彩運用而聞名。他會精心選擇進入畫面的色彩,且技藝高超,不輸任何藝術家。如上面這幅作品一般,他一貫喜歡使用強烈的互補色,再搭配一點相似色。

圖案

我們在意識里隨時準備著「看圖連點」

識別有關聯的姿態、形狀、色彩等

拽。攝影師尼普恩·納亞爾(Nipun Nayyar)拍到了這短暫的一瞬。一張海報似乎在與一個行人產生互動,而同樣色彩的衣服增強了效果。

大腦非常習慣於圖案。我們接受重複,用重複來預測未來,期望避免不良後果,並能在未來找到快樂。所以,我們在意識里隨時準備著「看圖連點」,識別有關聯的姿態、形狀、色彩等。我們是好奇的偵探,我們喜歡破解謎團,追尋著畫面中的一個個與內容相關聯的東西,試圖找出一個主題。

怎樣構建圖案?其實,只要一個簡單的重複,就可以在大腦中形成「反射期待」(reflective expectation),告訴自己已經找到了圖案。然後,我們會期待下一個事件,即第三個事件會與前兩個一樣。我們也會忍不住這樣去做。因為如果大腦不這樣工作,我們恐怕不會為鬧出了笑話而笑起來,或者對很多事情感到驚嘆。各種藝術都通過「構建—重複—變化」的原理,讓觀者吃驚。在攝影中,視覺重複的情況更多。而一旦這個模式被打破,便能引起觀者更強烈的驚詫感。

伸展的狗。赫爾辛基,芬蘭,1982 年。芬蘭攝影師彭蒂·薩馬拉提(Pentti Sammallahti)來得正是時候,站得也正是位置,抓住了一棵樹與一隻伸展的狗相呼應的有趣瞬間。

圖 文 摘 自

作者:[ 英] 布賴恩·迪爾格

譯者:付黨生

開本:16 開

版次:2020 年3 月第1 版

定價:78.0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觀看的方式」、「注意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三個部分闡釋人的視覺與照相機的區別、理解和領悟視覺吸引原理,並選擇了近200幅優秀攝影作品為例,破解好照片的密碼。實例生動引人,分析簡約鞭辟,不少經驗的總結給人深刻的啟示:「我們實際看見的,比我們認為看見的要少很多很多。」

編輯:許瀚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