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就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上,书中阐述有自己的思考,勇于质疑,那么如果我把对象设为这本书,那么我在质疑的同时,我又该是什么立场?


说下我个人看法。实际上立场可以很多,只是说我们在寻找一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方案,以方便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个人推荐的立场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有限理性。

因为人常常是有限理性,所以人们的结论大概率可能不可靠。进而社会层面会提倡通过实践检验思想。我们的理性都非常有限。又每个人接受教育训练、社会实践深度不同个体理性能力也有差异。

1.信息限制。比如信息不对称,信息匮乏等等。

2.思维习惯限制,比如我们现有的思维习惯有不少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缺点。

3.思维技能限制。缺少必要的思维技巧,不胜任一些思维活动。说白了就是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

诸多因素导致我们的理性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获取知识分辨知识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大概率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基础上盖楼房。

现有的条件是我们已经存在的有各种缺陷思维习惯,缺乏训练的思维技能。那么很多东西是否真的对、真的错,其实是存疑的。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是对的,实际上存在某种问题,我们认为是错的,实际上可能是正确合理的。

2..开放心态。

所以所谓正确,错误只是基于现在水准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就抓住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论证,新的证据反思旧论证与证据。

3.策略。实事求是。

就是认真分析新的命题,看证据,论证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是正确。很多时候,我们会使用直觉与情绪,放弃推理与论证。

三、其他选择。

1. 比如找个专业的老师指导你。

2.比如选择先信任教材,多看几本不同的书籍。不急著实践运用到现实中。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急著运用到现实中可能出现各种困扰。

3.信任与质疑两点论。只质疑其实不利于学习新东西。学习过程经验模型是: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质疑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类似纠错。即第四步。如果缺乏前面几个学习步骤直接纠错,那么学习过程可能异常艰难。

我的「知识星球」正在探讨批判性思维与整体学习有兴趣可以加入。

https://t.zsxq.com/znEmyVJ (二维码自动识别)


谢邀,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有三项内核: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不懈质疑」是指要抱著怀疑的态度质疑一切成说,当然也包含你所说的这本书;

「包容异见」是说要学会搜集和理解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当我们质疑一切权威时,自然就更有理由去质疑自己,手电筒不仅要照别人,更要照自己;

「力行担责」则是防止出现因质疑一切、怀疑自己而产生的虚无倾向,力行担责实际是一种「在相信的同时保持怀疑的能力」。我们时刻怀疑某项能力的作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仍用它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找出它局限,修正它的不足,甚至真正检验它的可靠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揭示的道理。

同理,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合格的审辩式思考者——第一步当然要学会质疑这本书:包括这本书的作者是否可以代表这个领域的权威,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片面的还是全面的,甚至,可以质疑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门学科本身;但是第二步,你更要反思自己过去的思维方法,是否比审辩式思维在讲的更高明,市面上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各种意见你是否都足够了解,知道背后的合理性;第三步,也就是最关键的,不管你相信什么样的思维方法,请在实践中践行你相信的思维方法,并在怀疑它的同时不断检验和修正。

最后附扩展阅读材料:https://mp.weixin.qq.com/s/ChGyGY4R5k7tlWQTKbXPvA


如果你是抱 有先入之见,必然看不透其中的矛盾认识,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站在公平的立场上,站在真理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切入真理,到达真理。


很好的问题。

因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要对所有事物都保持勇于质疑态度,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的立场就容易因为认为没有事物是可信的而陷入怀疑主义。

因此批判一个事物需要首先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基本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此判断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如果事实明显与判断有冲突,那么这时应该回过头来质疑已有的经验,然后重新总结经验并作出新的判断。

总的来说,要认识到科学地认知事物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不要害怕已有的经验会让你采取可能错误的立场,重要的是及时发现与更正。


立场是: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或偶然,知其发展变化,知如何作为,并能作为;

大多数立场,皆靠不住,因为大多数立场本身就靠不住


这个问题很迷

对一本书的态度,你若是反驳他,便处在反驳立场。

但是我不太在乎立场这个东西,因为一本书的思想不可能单一,对,一定会有一个主要思想,但是围绕主思想的还有其他想法。

所以在众多想法中很可能会存在你赞同的,不赞同的。

那么对你赞同的进行思考吸收,不赞同的反驳。

可能我的回答没有答到点上,因为我看不太懂你的问题?_??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