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長榮總裁張榮發在世時,二大公益基金會奉獻社會不落人後,伸出援手救災,協助弱勢社羣與個案已經行之有年,原本應該是公益優先的角色,現在竟淪落成遭到玩弄的工具,令人唏噓。(資料照,盧逸峯攝)

前長榮總裁張榮發在世時,二大公益基金會奉獻社會不落人後,伸出援手救災,協助弱勢社羣與個案已經行之有年,原本應該是公益優先的角色,現在竟淪落成遭到玩弄的工具,令人唏噓。(資料照,盧逸峯攝)

昨(5/27)長榮航空股東會進行董事改選,觀看此次名單是以張國華為首的林寶水、柯麗卿、戴錦銓等人之團隊進駐。但令外界好奇的是,當張國華團隊入主長榮航空後,對於「改善勞資關係」與「因應疫情衝擊」兩大議題的實質對策在哪裡?

外界關注的是此一團隊,是否先將張榮發文教基金會與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控制在手,當主管機關處置晦暗不明的狀態下,於2019年2月進入長榮集團控股公司-長榮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兩大公益基金會瞬間竟成為介入公司經營權的工具,是否妥當?社福界一片譁然,也宣告「財團法人法」形同具文。目前兩大公益基金會,還在主管機關的看顧下走鐘中,且盼近期能否盡快依法落實其法。

長榮集團大房三兄弟爆發經營權之爭,長榮兩大基金會涉入其間,挑戰《財團法人法》。(郭晉瑋攝)
長榮兩大公益基金會瞬間竟成為介入公司經營權的工具,是否妥當?(資料照,郭晉瑋攝)

被此團隊排除在外的張家兩位弟弟,似乎又被刻意渲染,指責手足是「黑道」、「掏空」,已到了潑糞地步,也不禁令人懷疑一齣齣有如連續劇「假車禍」、「辣椒水」等事件是真?還是假?從辣椒水,傳到後來變成黑道開槍事件,媒體傳聞長榮國際有人還私下對媒體說公司監察人是黑道背景,也是很奇特的現象。 

看回來長榮罷工事件,長榮航空的工會於2017年成立之初,原本僅有50人加入,卻在2019年罷工時簽到的人數達三千多人,長榮航空因鄙視工會,不願與工會溝通,在與工會3次的勞資爭議調解會議不成立,以及3次的罷工協商會議破裂下,才知原來工會成員已經增加到公司無法控制。在6月10日至7月6日間,由長榮航空空服員發起的17天罷工事件,公司經營層決定以壓迫式的處理模式,卻演變成劍拔駑,難道不是因為團隊的判斷力不足,加上個人自以為是的態度,導致成難以收拾且影響社會的大事情?

當時說公司方面不顧廣大股民利益,逕自準備燒錢50億對抗空服員罷工。罷工期間航班調度不力,共取消1,439架次航班,影響旅客278,420人次,包括1,301旅行團共30,089人,最後導致長榮航空損失將近50億元,這或許就是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在股東會上所說的「請放心,這是我們的專長。」其專業度是用燒錢度難關,無法令大眾信服。

20190705-「長榮罷工」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5日苦行至凱道召開記者會,空服員林昱嘉(中)及其兩位代表將陳情書遞交總統府。(簡必丞攝)
看回來長榮罷工事件,長榮航空的工會於2017年成立之初,原本僅有50人加入,卻在2019年罷工時簽到的人數達三千多人,長榮航空因鄙視工會,不願與工會溝通,在與工會3次的勞資爭議調解會議不成立,以及3次的罷工協商會議破裂下,才知原來工會成員已經增加到公司無法控制。(資料照,簡必丞攝)

對於政府的態度相當不可取,當時長榮航團隊這麼高傲處理社會罷工事件,浪費多少社會資源,現在需要紓困,又需要社會資源,這不是相當諷刺。據悉,罷工事件時,奔波其中的交通部長林佳龍兩次要求要跟張國華見面討論,竟然得到回覆:「相見不如不見。」此時張國華展現自以為是的態度,決定了壓迫式的方式處理「勞資關係」。

事實上,航空業罷工涉及到公共利益與國家公共安全,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與公眾權益,長榮罷工拖延17天近3個星期,後續影響的餘震還在持續中,損害的是公司團隊核心價值、旅客權益、空勤與地勤人員相互猜忌,公司建立20多年引以為傲的商譽。張國華與他的團隊是無法負責買單,現在經歷疫情期間,又想凹社會大眾資源,想分200億的紓困金。回首看看過去說要拿閒錢50億元對抗社會大眾的雄心呢?這讓投資的股東們與社會大眾情何以堪,政府應該多注意此團隊管理者的問題。

20190705-「長榮罷工」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5日苦行至凱道召開記者會。(簡必丞攝)
事實上,航空業罷工涉及到公共利益與國家公共安全,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與公眾權益,長榮罷工拖延17天近3個星期,後續影響的餘震還在持續中,損害的是公司團隊核心價值、旅客權益、空勤與地勤人員相互猜忌,公司建立20多年引以為傲的商譽。(資料照,簡必丞攝)

在面對股東質疑為何張國華要減資長榮國際,張國華表明是為個人節稅,但事實上基金會是免稅,所以沒有任何節稅的必要性,如果事實如此,長榮方面更就不該申請任何紓困,不要佔用社會與國家資源。 

張榮發二大公益基金會的資源用在公益,長榮國際減資勢必減少基金會的收入預算,協助公益計畫與幫助弱勢的經費也就相對受影響,兩基金會的主管機關教育部與衛福部,也應該盡快深入瞭解。

張榮發總裁在世時,二大公益基金會奉獻社會不落人後,伸出援手救災,協助弱勢社羣與個案已經行之有年,原本應該是公益優先的角色,現在竟淪落成遭到玩弄的工具,令人唏噓。

*作者為企業管理顧問(文責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