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个蛮有意思的理解,就是为什么德国一定要打赢二战,或者说,为什么德国一定要打二战?

相比于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或者纳粹其实并没有陷入死棋一般的战略被动局面,一定需要靠掀桌子来解决问题,反倒是第二帝国陷入了战略的困境。

《凡尔赛条约》的条件貌似很苛刻,但是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并不会导致德国人掀桌子,反而甚至为德国的强权政治带来了更佳机会,即便当时德国人还不明白。巴黎和会建立的体系绝非不利于德国的强权地位。

德国固然因为武装限制和战败赔款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损失了东部北部西部的一些领土,但是主体领土并未受损,德国在欧洲所处的地位非但不比1914年之前来的衰弱,反而变得更加强势。

在一战之前,德国受英法奥俄四大强权包围,一战之后,奥匈帝国解体,分出来的小国根本没法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迟早要沦为邻近大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大国也就是德国。而俄国此时已经变成了苏联,完全被排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和德国一样被西方唾弃,而苏联宁可和德国交好,也不愿意和西方列强结盟。同时美国人退出了凡尔赛条约,也就是说这个体系完全依赖于法国和英国。一战证明,这两个国家要联合在一起才能和德国相抗衡。而且英法两国也矛盾重重,法国希望彻底削弱德国,英国已经解决了公海舰队对其的威胁而心满意足,出于大陆均衡政策的考虑也不愿意让法国一家独大。那么武装限制和战败赔款此时来看就是暂时性的了,毕竟没有国家愿意再次和德国打一场战争来强迫其赔款或者重新武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地位实际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结果而获得强化,并未遭到削弱。

那么对比第二帝国的战略背景又怎么样呢?第二帝国自诞生以来就面临著巨大的困境——同盟困境。毕竟第二帝国建立在占领阿尔萨斯—洛林和羞辱法国之上,基本没有办法通过和平手段与其和解。就好比一盘西洋棋,开始十六个格子就禁止进入。同时英国因为普法战争也彻底意识到德国的危险性,一旦德国与法国开战,英国必然要站在法国一边,这是俾斯麦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俾斯麦不顺心的事情还多著呢,东边的两个强权,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貌似和德国并没有直接冲突,得益于1867年的遗产,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缓和,而俄国一直以来和德国交好,这难道就意味著德国可以安枕无忧了吗?对于德国来说,他们一直警惕著法国的复仇,而且即便是法国人主动进攻,英国人也不愿意法国战败后受到二次削弱,必然要支援法国。所以俾斯麦就希冀于和东边的两个强权之一结盟,从而压倒英法联盟。

然而这是一盘死棋,无论俾斯麦再怎么走钢丝,他总有一天要掉下来的。俄国人迫切希望在地中海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港口,而哈布斯堡家族由于被驱逐出德意志,他的战略重心也向爱琴海推进,所以奥俄两国必然要在巴尔干起冲突,这种冲突第一次明显的爆发出来就是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沙皇的军队甚至挺进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不希望俄国进入地中海的英国和希望继承土耳其在巴尔干领土的奥地利则威胁俄国把他的战果吐出来。那么俾斯麦的策略是什么呢?答案是柏林会议。

客观来说,柏林会议是一场并不怎么成功的会议,俾斯麦不仅仅让大获全胜的俄国吐出一部分战果,而且还让根本就没介入俄土战争的奥地利有权占领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这使俄方大失所望、愤怒至极,俄国出现了反俾斯麦反德国的风潮,俄德两国关系也迅速恶化,俾斯麦愤而做出的回应确实和奥地利订立盟约。

这步棋委实不太高明,与奥地利有直接冲突的俄国由此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迟早要促成法俄同盟。根据乔治凯南的研究报告来看,法俄同盟出现的根源就是德奥同盟。

俾斯麦当然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性,他尽全力试图放缓这种趋势的增长,但是到了《三皇同盟》就基本上成了真正的杂技表演。1881年,他不顾柏林和圣彼得堡的摩擦、维也纳和圣彼得堡的持续敌意,强行促成这个易碎的同盟。他搬出的理由甚至是君主制要对抗西方的民主制,这简直是荒谬。在19世纪80年代竟然出现了18世纪末君主国的结盟理由,可想而知,这个带有强烈自我安慰式盟约持续了6年就瓦解了。

俾斯麦之后推出来的也是杂技一般的《再保险条约》,瞒著奥地利承认俄国对保加利亚的主权以及俄国一旦占领君士坦丁堡的中立立场。这不仅和奥地利的盟约矛盾,俾斯麦自我标榜的」诚信的经理人「的形象也荡然无存。

至于三国同盟计划几乎犯了和三皇同盟一样的错误,将两个敌人强行拉拢在一起简直是天真的决定。这里就不细谈了。

总结一下,如果德国想在欧洲大展拳脚的话,要么和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奥,要么和奥地利结盟对抗英法俄,她永远不可能同时团结奥俄来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命运。至于为什么最终是德奥联盟对抗英法俄,就延伸的过多了,这里不再多谈。

但是第二帝国真的没有避免世界大战的机会吗?其实有的,那就是拉拢和德国不接壤的英国。即便不能使英国站在德国一边,也应该尽量使其保持中立。俾斯麦的继任者卡普里维进行过《交换条约》的尝试,直到1897年以前,德国和英国其实都维持了相当不错的关系,即便是蒂尔皮茨的大海军战略,也未直接导致德英疏远。

至于之后德英疏远又是一个大话题,我们就一笔带过。当贝特曼—霍尔韦格的巴格达铁路计划被德国军部狠狠地摧毁的时候,德国人依旧有换取英国中立的机会。那就是专注于东线的战争,在西线保持守势绝不进攻法国的领土。即便法国人想要支援俄国,英国也找不到理由帮助法国。可惜的是,小毛奇领导下的参谋部并未制定出一份详尽的对俄作战方针,反而全心全意想要贯彻施里芬计划打击法国。施里芬计划一旦实施必然要导致英国参战,于是接下来就是一战。

那么简单(大概吧......)了解了第二帝国的外交困境,对比希特勒的德国,我们发现之前的推论并没有错,从进军莱茵兰一直到吞并苏台德,法国和英国始终没有对德国发动战争甚至是有效的制裁。希特勒轻而易举的达成了第二帝国发动世界大战也没有达成的目标,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德国政府,他根本不需要发动第二次世界战争来夺得霸权地位。可惜的是德国碰上了希特勒,最终导致了俾斯麦最担心的那种情况:德国被彻底分裂,被其他强权压著起不来身。

所以德国要担心的问题根本就不是能不能打赢二战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防止希特勒这个赌徒上台掌控德国的问题。与其去遐想不如去考虑{德共怎样才能掌控政权?}的问题。


希特勒的政治基因决定了德国打不赢二战。

对德国本身的利益来说,发动二战不是必须的。其实德国需要的是合并奥地利,割占苏台德地区,消除波兰走廊将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连接起来。这些在二战真正爆发之前都已经实现了。此时,德国已经获得了其能够长期保有的最大利益,必须停下来了。

但是希特勒的政治基因决定了他不能停下来。

希特勒上台靠的是经济危机。受到 1929 年大萧条的冲击,德国经济崩溃,六百万作为家庭顶梁柱的青壮年男性失业,被这股失业潮直接或间接冲击的人口占德国总人口一半以上。德国陷入一片动荡之中,底层民众的怒火与恐慌不可遏制,德国即将陷入彻底的无政府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力量能够重新建立秩序:布尔什维克与法西斯。

在当时的德国,布尔什维克是现成的,也就是德共。他们一旦上台,必然发动群众,斗垮资本家,执行计划经济,按照计划安排恢复生产,用计划分配的办法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这样的话,德国就是第二个苏联。可是这个现成的解决方案是德国大资本家所绝不能够接受的。

那么,对于德国的资本家与旧贵族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扶持希特勒的纳粹党。希特勒同样发动底层人民,但是却把阶级矛盾转化为种族矛盾,搞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现在的美国和欧洲的右翼就是这个搞法)。虽然他也搞一点计划经济,但并不是公有制经济,而是劫犹太人济容克资本家。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布尔什维克的搞法是可以在德国国内完成的。但是纳粹的搞法不行 —— 大资本的乳酪不能动,而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也要大幅度改善,钱从哪里来?

是的,一开始可以从犹太人那里抢来,可是国内的犹太人抢完了怎么办?

那就只有侵略,去抢别的国家。

这是希特勒必须发动二战,而且必须不断扩大战争的物质理由。

还有一个是意识形态理由。

要解决德国当时的危机,有两条路可走,这是明眼人都能看见的:布尔什维克与法西斯主义。

这两条路部分手段是相似的,但是底层内核是南辕北辙的。希特勒要带著德国人民走法西斯主义道路,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断绝走布尔什维克道路的可能性。所以纳粹和苏联以及各国的共产党,是不共戴天的天然仇人。后来德国进攻苏联的意识形态逻辑就在于此。

有了物质与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原因,德国发动且不断扩大战争就不可避免,而失败也因此不可避免。


与英法按照约等于普法战争的合约条件结束战争,用纳粹思想作为欧洲殖民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协助英法维护殖民体系,变英法殖民地为事实上的欧洲殖民地。同时建立东南欧—中东的反布尔什维克陆地走廊,使东南欧统治阶级完全依附于德国,以为国本。

总而言之,接手并维护凡尔赛秩序。形成欧盟+一带一路的布局。


根据德国战后历史学家的评论,如果元首在墨尼黑会议上得到苏德台地区后能够满足现状,就像他自己所保证的那样,不再提出其他的领土要求,在科技和综合国力上与世界各国展开竞争,那么他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将超过俾斯麦,成为德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伟大政治家。

但是事实是战争贩子们的性格都是贪得无厌的。得到苏德台地区后,元首背信弃义,又并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不久又进攻波兰,直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既已挑起了世界大战,那么德三怎么做才能打赢这场大战呢?

我的看法是既然挑起了世界大战,那么德三想打赢的希望很小,根据现在 的解密资料来看,当时就算是德三打赢法兰西战役后,再接再厉打赢不列颠战役,占领英国,英国政府也已经制定好计划,把政府搬迁到加拿大,背靠美国继续战斗下去。即使占领莫斯科,苏联政府也一样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不会投降(当时大量工业企业早已经搬迁过去)。现代战争是拼消耗的,根据德三的实力,即使它打赢大部分战役,随著实力的不断消耗,最终失败的还是它。

当然如果元首在不列颠战役失败后能够头脑冷静,不启动巴巴罗萨计划(这一点正是德三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当时苦苦哀求他的),保存实力,在北非和中东与英国周旋的话,德三可能生存时间会更长一些。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战争贩子们总是犯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的错误,从这点看他们的失败是很难避免的。

元首的人格缺陷(当然也就是德三的国家缺陷):

1、毫无信用。

2、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3、将所有的问题都要转化为军事问题来解决(这一点上元首和鲁登道夫 有一比,一战二战德意志民族都是这种军人出身的来掌舵,真是民族和世界的悲剧)。


三德子就是个容克老爷们用民粹主义炼蛊连炼出来的畸形儿,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药丸,现实历史线简直给三德子开挂了,对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前期送了这么多人头,但是并不妨碍三德子畸形的与药丸的本质。想打赢二战?只有在作家们的笔下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