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說長庚不想當皇帝,應該是指《城破》一節中,李豐要把皇位傳給長庚,讓他逃,然後長庚扔回了他的佩劍一節。

我個人覺得,在更早的時候,當長庚接連發現顧昀被李豐在雪地里罰跪一宿,顧昀的眼睛是被先帝弄瞎的之後,就有了篡位的想法。小說原話「長庚在最短的時間內意識到,自己或將踽踽一人走上一條無人諒解也無人相伴的路。」含義就是他打算幹掉李豐。顧昀表面風流倜儻,但是骨子裡是個最傳統的最有道德的臣子,不會做謀權篡位的事,但是就像長庚在文中多次感嘆過的,有多少功名赫赫的將軍是能夠安安穩穩的解甲歸田的,他想讓顧昀不再在擊退外敵以後卻因為功高過主被殘害,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殺了這個主自己上。其實讀到這一句的時候,真的特別為小殿下感動,他知道他的這一行動從頭至尾不會得到任何顧昀的支持,而倘或在他行動之中被顧昀知曉一二,顧昀不會原諒他,而如果他繼續堅持要殺害李豐,顧昀或許會跟他拔刀相向,但是為了保護他的大將軍,他仍然義無反顧。這是特別感動我的一點。

至於說城破的時候為什麼他丟回李豐的佩劍,當時外敵入侵,顧昀在城外浴血奮戰,他的大將軍還不知道還有沒有命活著回來,而如果顧昀真的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他是不可能獨活的。本來篡位就是為了顧昀,顧昀都不一定能在,這個皇帝他肯定是不願意當的,所以扔回了李豐的佩劍。而之後顧昀九死一生的回來了,那麼篡位計劃就仍然是要繼續的。總體上,雖然甜甜說殺破狼這篇文主受,但我個人覺得長庚的心理描寫也很多,而且也非常好理解。


個人認為,對長庚開始沒有想當皇帝的理解是不準確的。

長庚一開始(不能說小說一開始,但很早之前)就步步為營做好了當皇帝的打算。

倒不是說長庚傾慕權力,而是他在對諸多問題的解法,最終都指向了占這個皇帝的位置。

不記得原話也懶得去翻書引用了,以下都是大意和梗的提示。

首先是他和顧的安全問題。文中不止三次伏筆言之,雁王和大帥如何可以功成身退的問題。多次顧想著棄掉這些糟爛事情帶著長庚私奔了的時候,以及沈易想辭官當上門女婿的時候,都提到要做完自己的歷史使命,就回歸田園的美好設想——這也是一般小說會最後寫到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情懷。也是幼稚情懷。作者總在暢想後辛辣指出這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功高有才之臣何以善終?皇帝和這些戰時亂時的得力助手本就很難真正做到告老還鄉的結局。既然作者這麼明顯的提出了這個問題了,最後兩位主角如何可以HE就成為了一直縈繞在讀者心中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每一次提出,其實反應的是長庚從擔上這個家國擔子之後對這個命題的打算和思索。從最後來看,他一開始就看清了「功成身退」的不現實,也一開始就為自己和顧昀(主要是顧昀)的結局謀劃。

其次是他和顧的共同目標問題——大約就是許這個國家國泰民安一類的。

長庚最不能面對的,是顧對他的看法。但在一次駐守江南的時候兩人達成了共識。彼時長庚覺得自己難以把用心剖析給愛人看,從而用惡毒的語言說了自己的心機。而顧卻一開始就識破了他的這種不自信,說他特地來「找罵」。而後長庚說到自己的夙願,想以巫毒附以的非人智慧,不做邪神之惡,而行建國之事。「我想有一天國家昌明,百姓人人有事可做,四海安定,我的將軍不必死守邊關,想像奉涵公一直抗爭的那樣,解開皇權與紫流金之間的死結,想讓那些地上跑的火機都在田間地頭,天上飛的長鳶中坐滿了拖家帶口回老家探親的尋常旅人。。。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活。」 長庚就說,信我。(哈哈,其實就是我們可以有發展良好的鐵路線路和可以商用的飛機,多麼奇幻而樸素的表達)

這裡就要說的是,顧家雖然是一個愛國的家族,但他們愛的是國而非政府。因而先有顧家支持先帝的非傳統型上位,後也有顧帥不一保皇而以保土為核心的追求。因而顧昀才會毫無排斥地接受長庚後來當皇帝的事情。

此外,一定要說一下長庚的性格。作者做了一個很好的描述,是一個廟堂中的邪神,凶神惡煞又落滿香灰的沉靜。其實他是一個典型的但有寫內斂的梟雄形象。作者沒有真的深深去剖析他對家國朝堂的內心戲,只是從他犀利果斷的朝堂作風中可以窺見一二。他是那種典型的目標為上,而手段(道德)都不那麼重要的人。況且,他本來對這個朝代的姓氏毫無情感,中毒時候多次詛咒這個家族,因為他心中所系之親情愛情和溫柔不僅和這個家族無關,甚至為這個家族所害。 所以他和顧都不是局限於朝廷和皇族血脈這種小格局的人。如果可以換得這個國家的安定人民的賦予,誰當皇帝有何大逆不道可言?何況他對治理國家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合理的法律與制度,以制度來制衡各方力量。不破不立。而破除舊制重建新政的阻力太大——小說的後三分之二的一半時間都在渲染這種阻力——當然是自己當皇帝政策推得最快。而長庚當了十八年的皇帝,都以「代皇帝」自居。可見,他一心想要做完這些迫使然後和自家義父愉快養老的心思是昭然若揭的。

所以,對於長庚「借」力上位一事,我們不如認為是長庚早就做好準備。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最終的結果(當不當皇帝)對他來說並不關鍵——他除掉世家應該是最直接的目的,是不是非要當皇帝,可能他的回答並不是一定要當(我覺得此處就是看個人理解)——但是不是可以能到達最終的目標(國泰民安和愛人的安全)才對他來說是最關鍵最不可以妥協的。

當然我其實不認為長庚完全是「借」,我傾向於這是長庚的安排。參考1,長庚特地請求去江南查案而給方家設計他叛亂的機會就可以看出,他習慣這樣用這樣的手法來達到自己目的。參考2,最後一段多次提到長庚如何故意的把顧昀留在前線,不想讓他見證自己在朝堂中所為——不想讓愛人看到自己陰險狡詐不那麼美的一面。參考3,最後他說「一旦有一點以外,他最後說不定就得親手拿起刀兵,擔了『亂臣賊子』與『弒兄殺侄』的名頭,所以整個過程中他不能跟顧昀有一點牽扯。只能將他置於自己看不見的前線」。這句話說得很明白了,他做好了如果這件事沒有按照他計劃中發展,萬難之中也不介意真的親自動手的準備。

這本小說的人設和情節之所以如此討人(我)喜歡,在於成功塑造了兩個對「國士」有概念又有實踐的主角。……再寫下去已然不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了,我不得不就此打住,其他思緒留到對《殺破狼》的總評的時候再敘。


請注意,長庚的目標是為了實現"海晏河清安居樂業"這個抱負,以及"讓顧昀安穩的活著"。而這兩個目標的實現,前提都是需要政體改革。

這本書非常巧妙的用了一個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的矛盾——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和落後的政治制度之間的矛盾。

因為能源(紫流金)的開發,導致生產力的發展(鐵傀儡,靈樞院的工具製造),再由生產力發展,導致商業的發達(古絲路的興起和杜財神)。但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過,"無論再怎麼忙,只要皇帝一紙御令,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況且當時還有外患,顧昀要常年在外面打仗。

這個局面在歷史上我可以找到三個比較類似的例子:

1688年的英國的光榮革命,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和1840年以後一直到1949年的中國。

相比於中國和日本當時在經濟,科技,和思想上都比不過外人,文中的大梁情況要好的多。

打仗有顧昀,科技有靈樞院,商業和政治有身居高位的王爺【長庚】極力改革。那麼剩下的阻力只有皇帝利豐一個。撇去其他因素,長庚奪取皇位,是犧牲最少,能最快捷達成目標的方式。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李豐從來沒放棄要殺顧昀。從他的政令其實不難看出,李豐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管是鐵傀儡,還是收兵符,他都在搞一件幾乎所有朝代皇帝都會搞的事。殺功臣。顧大帥在國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幾乎相當於精神支柱一樣,皇帝肯定不能忍。然而誰讓西北一枝花是主角。╮(︶﹏︶)╭
其實長庚是想當皇帝的,就算沒有顧昀。你去看長庚說的一些話,比如這段「我想有一天國家昌明,百姓人人有事可做,四海安定,我的將軍不必死守邊關,想像奉函公一直抗爭的那樣,解開皇權與紫流金之間的死結,想讓那些地上跑的火機都在田間地頭,天上飛的長鳶中坐滿了拖家帶口回老家探親的尋常旅人……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活」。這裡已經很明顯地體現出他其實也是對這個國家有期望的,他也有自己的理想。這絕對不可能是只懷揣著私心就說出來的話。或許他是從小受到顧昀的影響,但不會是僅僅心疼顧昀為了保護顧昀
看過商鞅變法和戊戌變法你就知道,改革尤其是這種傷筋動骨的過程中變數大,想要推行下去就要保證權利集中在手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