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數據和榮譽是球迷評價一名球員最直觀的指標。尤其是籃球這樣一項以團隊精神為核心的運動,冠軍這一含金量最高的團隊榮譽更是和一名球員的價值劃上了等號。

  所以,一支爭冠球隊總能招募到好球員。即便是那些曾經榮譽加身的球星也甘願自降身價投奔爭冠球隊,用一枚總冠軍戒指來圓滿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堵住外界的嘴。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有些球員可以在拿到總冠軍戒指後功成身退,但一些球員卻仍然執著於自己是否在奪冠中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曾經隨勇士在2017年奪冠的馬特-班寧斯至今仍未領取屬於他的總冠軍戒指,因為他說自己整個季後賽都在板凳席加油,汗都沒有流。

  對於生涯無冠的名人堂球員而言,這個問題會被進一步放大——你是帶隊奪冠?還是寄人籬下蹭冠軍?不同的奪冠方式也帶來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生涯無冠的典型查爾斯-巴克利在紮克-洛維的播客中談到了關於“蹭冠軍”、“抱團”的一系列看法:他說自己如果在96-97賽季奪冠,那個冠軍在他心裡也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冠軍。

  “我當時去火箭和德士拿、奧拉祖雲聯手不是為了抱團,只是想找一個能上場打球的地方。”

  “即便我們最後奪冠,那也不算數。我不撒謊,我和卡爾-馬龍都是這樣,如果他在湖人奪冠,我們看來也不算是一座冠軍。”

  “我不會為此感到高興,雖然我向球隊提出交易申請,但我不會說自己想要去公牛、塞爾特人、湖人這些豪門球隊抱團,我只想要一個能施展能力的地方。”

  巴克利不想要冠軍嗎?他當然想。但他並沒有選擇“更艱難的路”。

  雖然火箭當時已經拿下了兩座冠軍,但96-97賽季巴克利投奔火箭的時候已經是33歲的老將,奧拉祖雲和德士拿也已經34歲。

  比起佔士和杜蘭特在各自的全盛時期的“兄弟籃球”,巴克利、德士拿、奧拉祖雲更像是老夥計們發揮餘熱的最後一搏,當時的他們比08塞爾特人三老組團時年紀還要更老一些。

  巴克利、德士拿、奧拉祖雲雖然都是名留青史的超級球星,但那時的他們已經不再風華正茂,甚至全明星賽的大門也已經是最後一次為他們敞開。

  巴克利投奔火箭算是被球迷唾棄的“抱團”嗎?這要看你如何定義抱團。根據字面意義理解,我會說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抱團,只是年邁的巴克利投奔火箭沒有衝擊籃球領域內的世俗價值觀。

  在球迷之間引起的反響遠不如後來佔士和杜蘭特“抱團”時惡劣。

  同時,巴克利的抱團遠遠算不上成功,比起佔士和杜蘭特各自出走後的大滿貫,巴克利的失敗帶來的悲情色彩也消解了一部分球迷對“抱團”的厭惡。

  96-97賽季西決輸給爵士,97-98賽季季後賽首輪還是被爵士淘汰。98-99賽季,早已冠軍在手的德士拿選擇退役,這時候巴克利自願降薪招募柏賓,但火箭新的三巨頭卻沒有打出足夠好的化學反應,再一次首輪失利,與奪冠相去甚遠。

  除了戰績上不達預期,巴克利和柏賓兩人也根本打不到一塊去。在98-99賽季首輪被湖人淘汰後,巴克利和柏賓的矛盾升溫,柏賓認為巴克利的“自私”是球隊輸波的原因。

  巴克利當然對此感到不悅,同時認為柏賓欠自己一個道歉——為了讓球隊順利簽下柏賓,巴克利甚至願意和火箭簽下一份低價合同,好讓柏賓能拿到他夢寐以求、公牛卻不願意提供的千萬年薪。

  柏賓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說:“一年前我聽過佐敦對查爾斯的評價,他說巴克利永遠拿不到冠軍因為他根本不懂為團隊奉獻,他沒有足夠的好勝心,所以佐敦不願意和他一起打球。”

  “我不欠他道歉,反而他應該向我道歉,居然讓我和一個‘死胖子’打球。”

  實際上,巴克利沒有為團隊進行奉獻的說法有些牽強。要知道,98-99賽季,巴克利在火箭的年薪只有100萬美元,柏賓的年薪是1100萬美元。

  反而根據作為當時球隊一員的馬特-布拉德的說法,事情又是另一個版本——布拉德認為柏賓不是一個好隊友,他當時根本沒有全身心投入到球隊。

  “柏賓根本沒有努力融入球隊,他更像是來當佐敦的,其他隊友都能感覺到這點。我不承認他是一個好隊友,他只想成為球隊的老大,但他沒有做到。”

  “當巴克利加入我們,他努力嘗試融入團隊,作為隊友他很出色,他是我最喜歡的隊友之一,我很享受和他一起打球,他也的確讓球隊變得更好,他和奧拉祖雲、德士拿打出了化學反應,努力幫助球隊贏波。”

  “巴克利不得不降薪讓柏賓簽約,他真的很想拿冠軍,而柏賓的加入可能是他最後的爭冠機會,但柏賓並沒有這個想法。”

  看完布拉德的一席話,巴克利的“自私”形象發生了反轉,在這個語境裏柏賓更像是那個影響球隊“自私”的人。最後,巴克利的“抱團”也以柏賓主動申請交易告終。

  時過境遷,巴克利的職業生涯早已有了定論,當他在紮克-洛維的播客中回憶起和柏賓的合作時這樣說:“當時我已經老了,奧拉祖雲老了,柏賓也老了。柏賓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做出了選擇,雖然他感激我的降薪,但他要逃離這個讓他不舒服的地方。”

  “他不是佐敦,他也清楚三個老傢伙在一起不可能贏波,所以我也對他離開沒有意見。”

  巴克利和柏賓早已冰釋前嫌,但當時的他們並非“兄弟籃球”——巴克利和柏賓抱著不同的目的在火箭打球,巴克利想要冠軍,而柏賓想要賺錢和當老大。

  所以,出發點的不同讓巴克利和柏賓的矛盾不可調和,不像後來的佔士韋迪為了冠軍可以各自讓步。

  雖然巴克利的“抱團”沒有帶來冠軍,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讓他、讓柏賓保持了作為獨當一面的球星的獨立性,並非像後來的“兄弟籃球”那樣受到指責——曾經帶領太陽打進總決賽的巴克利更接近後來拿殊加盟湖人,發揮自己最後的餘熱追逐生涯最後缺失的那座獎盃。

  當你為母隊做到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時,會有球迷怨恨你嗎?他們對拿殊只有祝福。

  (bra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