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媒體周末共同關注的頭條新聞主要有:

  1、不要怕,美股是「技術性調整」? 

      2、新「鍍金時代」:名為標普 實為五股

  3、道瓊斯指數迎來124歲生日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4、債務支持的經濟衰退?美聯儲的「債務橋」策略失效

  5、疫情之後的「更大危機」:誰將為美國赤字「買單」?

  6、經合組織稱最富裕國家因冠狀病毒面臨17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務

  不要怕,美股是「技術性調整」? 

  自4月來,美股強勁反彈,美股三大股指均由技術性熊市轉入技術性牛市,納指甚至收復了此前暴跌的全部失地,年內累計上漲3.92%。標普500指數自四月中旬上漲至2750點-3000點進入橫盤震蕩,上周亦是如此,這使得投資者更傾向於維持持倉。

  如果市場能夠突破200日均線並保持在這一水平,這將表明牛市又回來了。這將使市場關注的焦點從重新測試先前的支撐位,轉向推高至歷史高位。但鑒於目前宏觀層面的經濟災難:3300萬人失業,4月份消費者支出下滑16.4%,疫情拐點尚未明確....

  所以,3月份的暴跌到底是「技術性調整」還是「熊市」的開端呢?下面我們分別從4個技術性觀點「趨勢」、「估值」、「均線」、「熊市始於『調整』」以及2個宏觀觀點「不要和美聯儲作對」、「危機預兆」給出答案。

  股票價格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參與者「心理」的反映。所以,通常我們在評估「牛市」或「熊市」時,會用「±20%」這一技術性尺度來衡量。問題就來了:美股經過了長達10年的牛市,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長期趨勢,這20%的標準仍然有效嗎?

  首先我們來確認幾個基本的概念:

  「牛市」是指市場價格在一段長期時間內趨向於上漲。

  「熊市」是指市場先前的價格上漲停止,逐漸開始下跌。

  下面的區分也很關鍵:

  「調整(Corrections)」通常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不打破價格的大趨勢,並很快被市場反轉到新的高點。

  「熊市」則是隨著價值回歸,市場價格在長時間內的震蕩下跌或下跌。

  回到近期標普500指數的月度收盤數據,3月份的「調整」事實上非常迅速,但並未打破此前長期看漲的趨勢。這表明,只要月度趨勢線保持不變,始於2009年的牛市就不會受到影響。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是市場正處於頂部。2018年和2020年的峰值目前正在形成頂部的「左肩」和「頭」。主流的趨勢線是從2009年的低點開始的牛市趨勢。顯然,近期沒有突破牛市趨勢線的新高的市場峰值仍可以定義為「熊市」。

  新「鍍金時代」:名為標普 實為五股

  后疫情時代的美國經濟,世界上最大的幾家公司將會變得更大,中等規模的公司逐漸式微,實體企業正努力為「活下去」而爭取救濟金。而美利堅引以為傲的自由市場精神指引、競爭經濟的基石----創業---正漸漸消失。

  一個月前,高盛引發了成長型和動量型股票的小幅拋售,當時高盛指出,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中市值最大的5隻股票——FAAMG(臉書、蘋果 、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這五隻的市值已經超過整個標普指數公司市值的20%,代表著美股有史以來最高的集中度……

  高盛警告稱,「狹窄的市場寬度總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因為「市場寬度銳減往往會導致股市大幅下跌,因為少數幾家市場領軍企業最終未能產生足夠的基本面盈利實力,這也間接證明市場估值泡沫和投資者擁擠是存在的」。在這些情況下,市場領導者會反向「趕上」實力較弱的同行。

  簡而言之,當前的市場就是「名為標普,實為五股(FAAMG)」。投資者正在拋售這5隻巨頭之外的其他股票,也形成了史上最大的「對沖基金/共同基金/散戶」集中在FAAMG股票。同時,高盛給出了另一項驚人的數據:截止到4月30日,這最大的五指股票上漲了10%,而標普500指數的其餘495隻股票整體下跌了13%。

  美國巨頭的壟斷對於當局和市場來說一直是個難題。即便是在南北戰爭后的「鍍金時代」,也沒有幾家公司/寡頭的凈資產、政治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超過當今的5家科技巨頭。當時,聯邦政府最終意識到,為了避免社會起義和第二次革命,它必須打破壟斷。

  而在新冠疫情之下,市場上最大的玩家佔據了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其他小公司可能無路可走,只能破產或者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實力更強的大公司。而監管機構和立法者們依然面臨壓力,因為在力求經濟擺脫危機的大環境下,他們也不能「礙手礙腳」,更加加劇了集中和競爭下降。

  在21世紀的今天,面對新的「鍍金時代」即將到來,現在還來得及嗎?

  道瓊斯指數迎來124歲生日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本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將迎來一個裡程碑:124周歲生日。無需提醒,任何關注市場的人都明白,它已經老了。

  這個老邁指標與年輕後生之間的罅隙越來越大。像許多爺爺奶奶一樣,道瓊斯指數也很難跟上科技的步伐。2月初曾占最大權重的波音公司股價暴跌,讓道指付出慘痛代價。有些人懷疑,道瓊斯指數還能不能代表21世紀的經濟,哪怕是這個新冠疫情時代。

  「道瓊斯指數已經漸行漸遠很多年,」新英格蘭投資和退休集團的助理顧問John Ham表示。「顯然它會熬下去,因為很多人都熟悉它。但就相關性而言,這是給爺爺們看的指數。」

  在這個疫情暴發讓新經濟公司成為英雄的市場,指數之間的差異從未如此極端。到目前為止,道瓊斯指數2020年仍累計下跌14%,最慘的時候下跌了35%。與之對比,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累計上漲超過7%,標普500指數也僅下跌9%。

  當然,道瓊斯指數以前也曾被視為落伍,但也存活至今。雖然現在可能更顯蒼老,但大盤指數之間的短暫分歧極其常見,並且在足夠長的時間之後,彼此之間往往會趨平。

  債務支持的經濟衰退?美聯儲的「債務橋」策略失效

  美聯儲的「債務橋」策略( debt-bridge policy )旨在改善企業信貸流動,以避免災難性的信貸緊縮。而此前,應對經濟衰退的貨幣政策解決方案從來沒有向陷入困境、虧損的企業提供信貸。

  在經濟衰退期間,沒有創紀錄的企業借貸的先例。在經濟衰退期間和之後,企業倒閉的規模將遠遠超過金融危機時期。

  美聯儲的「債務橋」策略

  使經濟從衰退走向復甦的貨幣政策傳統途徑是降低官方利率。隨著時間的推移,利率的降低觸發了一個再融資周期,降低了利息成本,改善了流動性狀況。「再融資」過程使企業(和個人)以更強的流動性和更低的債務負擔走出衰退。

  在官方利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再融資」過程不再是對抗經濟突然收縮的可行政策選擇。因此,政策制定者被迫通過購買證券來支持信貸流向經濟,並向那些無法獲得信貸或成本過高的部門提供直接融資。

  因此,私人信貸流動非但沒有收縮(這是衰退期間的典型模式),反而呈爆炸式上升。自2020年初以來,工商業貸款增加了7500多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3.1萬億美元。這一增幅幾乎與過去6年企業銀行貸款的累計增幅相當。

  疫情之後的「更大危機」:誰將為美國赤字「買單」?

  當國內的專家們還在為「是否應該財政赤字貨幣化」而激烈爭論的時候,美聯儲已經像馬戲團的拋球遊戲一樣,把球拋到了天上...

  雖然嚴格意義上說,「財政赤字貨幣化」與QE並不完全相同,但同樣是「左口袋掏右口袋」的把戲,拋向空中的球總有落地的一天,危機結束后,美聯儲是否退出、怎樣退出?在習慣了「直升機撒錢」的市場上,誰又將會為此買單?抑或是,危機會永遠存在?

  那麼問題就來了:美聯儲當前300億美元/周的國債貨幣化遠不足以覆蓋即將到來的數萬億美元國債發行。如果情況變動不大的話,美聯儲必須馬上再找到一個「藉口」以大舉增加國債購買。如高盛(179.93, -0.17, -0.09%)之前所說的:「各國央行近期一直在迅速購買主權債券,速度遠超之前的QE。這些購買是在財政赤字激增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將需要大量額外的主權供應來為其融資。」

  當然,「直升機撒錢」(現在我們稱之為MMT)只有在財政部和央行之間進行協調配合的情況下才會奏效。儘管到目前為止,美聯儲的購買行為總體上抵消了國債發行,但這種協調即將結束。如高盛所言,「央行的購買行為應該會吸收大量即將發行的債券,儘管我們預計多數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自由流通(Free Float)」都會增加,但也為中期內更高的國債收益率和更陡峭的曲線提供了支持。」(筆者注:高盛所謂的自由流通(Free Float)」的國債,被定義為在主要發達市場中的未償還的主權債務總額減去央行與外國官方持有額。)

  甚至放到全球來看,情況也大致如此。截至去年年底,德國和日本的「Free Float」國債一直呈下降趨勢,因為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購買吸收了大部分新主權債供應。相比之下,在今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和英國的「Free Float」主權債一直呈上升趨勢。

  那麼,隨著創紀錄的財政赤字和多個市場重啟資產購買,今年的「Free Float」將會如何呢?高盛在凈供應的基礎上,列出了其對總購買量的預期。隨著美聯儲購債逐漸減少,美國的「Free Float主權債」將會極大地增加;根據高盛計算,(即使國外投資者也在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下)美國公眾仍將會為美國的財政融資挑起至少1.6萬億美元的「重擔」。

  經合組織稱最富裕國家因冠狀病毒面臨17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務

  據經合組織(OECD)稱,為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後果,富裕國家將額外承擔至少17萬億美元的公共債務。因稅收收入的大幅下滑將使為抗擊疫情而出台的刺激措施大打折扣。

  在經合組織的富裕國傢俱樂部中,預計今年政府平均金融負債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將從109%升至137%以上,這將使許多國家的公共債務負擔與義大利目前的水平相當。

  在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13億人口中,上述規模的新增債務將至少相當於每人1.3萬美元。如果經濟從大流行中復甦的速度慢於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那麼債務水平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講座教授蘭德爾·克羅茲納(Randall Kroszner)表示,這種情況引發了人們對高水平公共和私人債務長期可持續性的質疑。

  他表示:「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即經濟不會出現V型復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