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出「兩山」創新實踐的蘇州答卷

交出「兩山」創新實踐的蘇州答卷

  蘇州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原來是個經濟薄弱村,2006年,該村穩定收入僅4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1050元。這個坐落於東山鎮後山,依山臨湖、交通不便的村莊,如今正在發生蝶變。

  這裏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日益豐富,青蛙尤其多,足足有60餘種,特別是在臺灣屬於一級保護動物的金線蛙,在這裏遍地都是。後來,村裡請來了專家團隊,找準文化創意點——青蛙來大作文章,全力打造「兩棲小鎮——青蛙主題文化創意生態村」。

  如今,在這裏處處可見青蛙的身影,青蛙雕塑、青蛙塗鴉,連公交站牌和下水管道口都精心設計成青蛙造型。池塘咖啡、西巷棲居、西巷食堂、西巷茶樓、青蛙科普文化館、自行車公園,村裡的業態日漸豐富。

  近些年來,吳中區各級政府投入了2000多萬元,進行鄉村道路平整、河道保潔、雨污水治理工作。農文旅的融合發展,讓有著800多年歷史、70餘戶村民的青蛙村,既保留了歷史文化名村的濃厚鄉土氣息,又展現出現代農村的無限活力,成為蘇州地區鄉村休閑旅遊度假品牌的典型代表。現在楊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已經超過5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4萬元。2020年4月,第二批次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名單正式公佈,楊灣村西巷位列其中。

  楊灣村的變化,正是吳中區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代表。作為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最大的區(縣、市),吳中區擁有蘇州五分之三的太湖水面,圍繞這顆「綠心」的保護,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花落吳中區。

  作為長三角第一個生態涵養區,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是一個具有區域乃至全國示範意義的綠色發展先導區、區域協同示範區、制度創新實驗區和生態宜居模範區。吳中區將全力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交出了一份「兩山」創新實踐的蘇州答卷。

保護長三角區域的「生態綠心」

  2019年12月,蘇州市政府舉辦了《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發佈會,並聘請多位院士組成專家委員會,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

  為保障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內生態保育、生態治理、民生保障以及產業發展四種類型的項目建設任務目標,2020年吳中區計劃實施23項工程67個項目,總投資近18.3億元,並將探索建立全要素生態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未來4年,市、區兩級將拿出約110億元,投入到上述四大類項目的建設中。

  傳統意義上的生態保護指的是,對自然環境和居住在其中的動植物羣體的保護、保存和恢復,而生態涵養不僅是生態保護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包含對人類利用自然環境的科學管理。

  生態涵養區是以促進富民就業為核心的特殊政策區,並不是限制發展的「緊箍咒」,而是要更好、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發展實踐區。

  在吳中區的版塊地圖上,東山鎮、金庭鎮及周邊區域被劃定為實驗區建設主體範圍,具體包括兩鎮陸域、兩鎮之間的太湖水域和環兩鎮500米範圍的太湖水域,總面積約28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8.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16.4平方公里。

  值得關注的是,實驗區內生態優美、文化深厚、物產豐富、區位獨特,整體環境是太湖流域水鄉特色的集中代表。

  在《規劃》的發佈會上,有專家提出,蘇州搞生態涵養發展區,是下好先手棋,要把藍圖做細落實。專家建議要淡化甚至取消GDP的考覈,要考覈生態環境質量,看環境質量改善,看生態涵養。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區主要是為了保護太湖這個長三角區域「生態綠心」,同時打好生態牌和文化牌,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三生」空間探索生態環境敏感地區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目前,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按照分期目標進行規劃,一張美麗畫卷也正在徐徐展開:2020年初步建立,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2025年基本建成,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優化,生態友好型的新經濟新功能逐步成為主導;2035年,全面建成,涵養區成為生態文明的太湖典範、國家綠色經濟示範區、長三角地區休閑交往中心和新經濟集聚的「國家灣區」。

  規劃著力通過治理生態環境、改善民生服務、促進產業轉型三方面的具體舉措,優化實驗區的生態、生活、生產「三生」空間。

  生態空間——主要採取生態保育加生態治理的綜合措施,實施山體復綠,改善山體生態環境,退圩還湖,修復太湖生態環境。

  生活空間——主要從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倡綠色出行,鼓勵垃圾資源化利用,引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這幾個方面改善和提高民生服務水平。

  生產空間——一產鼓勵從傳統農業升級為綠色農業,引入社會化投資建設田園綜合體;二產建立現有工業項目的篩選體系,對淘汰項目展開騰退工作,引入生態環境資源相關的創新型技術產業;三產加快從觀光旅遊轉變為度假旅遊,規劃在旅遊業提升路徑上做了充分探索。

  建設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探索生態環境敏感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位於吳中區的東山鎮和金庭鎮各盡其力,各展其才。

  作為太湖的一個半島,東山鎮擁有太湖岸線60公里。圍繞太湖保護,東山鎮不遺餘力,1900多畝太湖西交咀灘塗整治、1.58萬畝太湖圍網拆除、1萬畝東西大圩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退養改造、內湖及通湖河道3319條雜船整治……僅2019年就打撈水草21526噸,收割蘆葦5000噸。

  生態高水平保護的同時,產業也努力高質量發展。隨著東山電商產業園孵化平臺的搭建,東山枇杷從蘇州開始走向全中國,走出國門。

  2019年枇杷網上銷售255萬斤,佔總產量的31%。全鎮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2億元。隨著精品民宿集羣的形成,2019年吸引遊客38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9.63億元,農民純收入突破4萬元。

  金庭鎮所在的太湖西山島,盛產碧螺春茶、楊梅柑橘、銀杏等花果。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河道疏浚等基礎性工程的推進,把生態保護做到實處。

  「佔補平衡」及「三優三保」等政策則推動了土地綜合整治,縹緲村騰退的4000畝蟹塘打造成了高標準農田,種植水稻、油菜等經濟作物,不僅農業上有收入,旅遊業上也有溢出效應,預計三年內產生的土地收益將達25億至30億元。

  金庭鎮排出的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2020年重點計劃項目,涵蓋生態保育、生態治理、民生保障、產業發展四大類,計劃投資總額近9.5億元。

讓有風景的地方形成新經濟

  環境與經濟互為因果,讓有風景的地方形成新經濟,吳中區在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上進行積極探索。

  吳中區環太湖地區大部分位於生態紅線範圍內,發展工業受限制。早在2014年4月,蘇州市出臺全國首部關於生態補償的地方性法規,《生態環境補償條例》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對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區域進行補償,補償範圍包括水稻田、生態公益林、重要濕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累計投入生態補償資金51.6億元。

  儘管有生態補償機制等政策和資金支持,金庭、東山鎮等環太湖一線村鎮發展依然滯後。如何走好環太湖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針對歷史遺留的大量低效建設用地及坑塘水面,吳中區鼓勵環太湖地區利用增減掛鉤、佔補平衡、「三優三保」等政策,大力推進土地復墾、生態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騰出的建設空間和用地指標有償調劑給區內重點開發地區,通過建設做「減法」,換取生態和效益雙「加法」。

  「僅在金庭,預計三年內通過『加減法』產生的土地收益將達15億元至20億元,其中部分投入區產業基金。」金庭鎮相關負責人說,去年下半年,鎮裏拿到了基金返還的第一筆投資收益共700多萬元,用於獎補村級集體經濟,進行土地效益再提升。

  下一步,金庭鎮將在做好環太湖生態「加減法」的基礎上,實施消夏灣生態安全緩衝區及石公半島生態涵養提升等生態治理工程。

  今天的環太湖地區,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正有序推進,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力爭打造成國家綠色經濟示範區。未來,圍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蘇州市、區兩級將從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保障、創新機制等方面多點著力,並在資金支持、考覈監督予以更多保障。值得期待的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蘇州「雙面綉」將越「綉」越精彩。

  (數據來源:蘇州吳中區)

2020年05月25日 07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