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方面來說,如果早診能夠普及,靈敏度提高,就很將很多晚期腫瘤患者的命運提前挽回。


癌症會變成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ecmo可能會變成現在氣管插管一樣的應用,大多數家庭可能只需要考慮是否必要,而費用基本可以承擔。需要擔心的是越來越多的耐葯菌感染。反過來說,年輕人的死亡會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

剩下就是外科上的除了更加精細化和減少創傷之外,能不能在材料學上有進一步的進展了。


2050年。醫學技術隨著15年前的科技爆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王師傅,北京2號線地鐵控制員,上午10點進入工作倉的時候,系統提示他自身凝血因子異常,有在動脈內凝結成塊風險。他隨手點了在線甄別治療。他一邊喝著咖啡,一遍注視著工作倉的牆壁,整片牆壁都是屏幕,顯示著北京2號線地鐵的運營狀態。整個2號線只有六個司機,每天工作6小時。王師傅作為合工大機械專業博士畢業已經是14個年頭了,他非常滿意目前的一切。醫學的發展使得人類已經克服了癌症等幾乎95%的疾病。醫院也已經化整為零滲入生活了。10:30,系統顯示對他身體檢測風險評估為6+,為普通緊急狀態,提示已為他約了下午16:30的治療。吃完下午茶,16:20分,王師傅和接班的同事閑聊幾句話後,回到自己的汽車裡面,汽車已經沒有了控制室和方向盤,坐在座位上,王師傅點擊了回家按鈕後,又點擊了「應約治療」虛擬按鈕,屏幕顯示馬上開始治療。屏幕顯示共4個納米機器人通過頸部皮膚滲透進入表皮組織,慢慢靠近頸動脈,慢慢進入頸動脈,實時畫面投放到屏幕上(四周車體全是屏幕,可以隨眼球轉動顯示在任何一處):血管內壁有粗糙組織,有類似板塊狀組織凝結,四個納米治療機器人立刻展開清除、收集作業。這是屏幕顯示王師傅體溫增高了0.13度。系統播放了鋼琴曲《天空之城》。16:29分,屏幕顯示:體溫恢復正常,醫療結束。治療機器人已自動回收至附近醫療點。身體健康狀態顯示完全健康。16:32分,汽車艙門自動打開,王師傅已經回到了自己位於大興香河園路的家裡,順便說一下,現在的汽車是無人駕駛的半飛行模式。


不好說。核心問題很可能不是技術問題。人類的健康問題,到最後其實是一個衰老問題。年輕人不得癌症。老年人得癌症的概率就高的多。有什麼病,換個零件就好了。還研究什麼醫術。

現有的克隆技術,幹細胞技術都接近成熟。基本都能換零件了。問題是社會沒有準備好。比如異體移植技術。在豬身上養個人心,然後再移植回來。你接受的了嗎?有人替你受不了。

就好像吃狗肉。有人替你覺得不該吃狗肉。


你覺得呢,這個不好說,死亡一定是痛苦的嗎?你覺得?沒體驗都不知道死亡是否痛苦。


其實,實際體驗跟現在差不多,80年代至今已經至少30年了是吧,很多當時沒法治的或者說可以治也是天文數字的醫藥費,現在也是沒法治或者相對還是很貴,我覺得吧,再過三四十年,最大的變化就是,現在很貴的病,那時會比較便宜,就是從原來的10萬每月到三十四十年之後的1萬每月,但依然還是很貴。依然還是病不起。所以你要把這個區間延伸到100年。例如肺結核,一百年前基本就是絕症(魯迅,蕭紅等民國大家都多多少少有這毛病。),50年前基本就是像今天的某些可治癒的癌症(那時鏈黴素和利福平還有異煙肼很貴),到了如今才是有免費葯,或者藥費相對很便宜(不耐葯,不出現肝腎損傷的前提下)。

再說說梅毒,這個也是100年前基本等於絕症,50年前的青黴素好像同樣也是300塊吧,但那是人均月入10塊錢的時代,很貴而且副作用很大,今天三支長效青黴素臨床治癒的只要300塊(青黴素不過敏的前提)就算青黴素過敏,也有紅霉素,四環素,等等的一系列抗生素,最貴的也不過1000一個月。

人類馴服流感h1n1花了九十到一百年,從西班牙流感死了幾千萬人開始,到如今有各種奧司他韋,阿比朵爾,連花清瘟,真正算得上是特效藥的藥物(而且不算貴的)。

所以例如艾滋病之類的,2080年實現臨床治癒已經很了不起了。

所以醫療要有人民用得起的飛躍,起碼要等一百年。


會出現更多的疾病。

一是檢測的能力增加,二是人類自己作死。


長期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結果就是心絞痛乃至心梗。

心絞痛在原來怎麼治療呢?沒錯就是諾貝爾發現的硝酸甘油,它能在短期內舒張冠脈。

帝都小手刀客:是炸藥,也是續命葯——硝酸甘油和它的前世今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但是這樣做指標不治本,下次還會疼該怎麼辦呢?那就得進到冠脈裡面去!

說到介入就繞不開judkins,他發明的導管通過外周血管沿著動脈第一次到達了冠脈,為心血管發展起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judkins導管就像醫生的一隻手第一次可以觸及病人的「戰場」

有了通向血管的棧道,又通過造影明確了狹窄的動脈。

1977年在瑞士gruentzig發起了心血管介入治療的第一次革命,用可以膨大的球囊撐開已經狹窄的血管。

1987年英國醫生sigwart開展了世界首例支架植入術。材料為不鏽鋼、鎳鈦合金或鈷鉻合金構成的「裸金屬」支架。但仍然無法避免再狹窄。

因此如今大多支架由一種可以被身體吸收的物質製成,支架表面塗有藥物,會釋放到動脈中以防止血管再次堵塞。這樣突破性的解決了再狹窄的問題。

但支架畢竟不能與自然的血管相媲美,於是可以完全被體內降解的生物支架問世,它具有良好的支撐性,滿意的通過性,可以恢復血管自然結構功能,目前已經應用於臨床。

通過以上舉例我們可以發現從1980年至2020年四十年間,一個本來已經處於終末期的疾病在如今通過藥物和介入治療可以為患者爭取幾十年的生命期限,但是做到治癒了嗎?仍然沒有,患者仍然要長期吃藥治療原發病,定期檢查。

醫學在這幾十年間做到最多的事情是極少治癒,大多改善,未來也如此。

醫學空間:現代醫學整合的模式與方向分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實話實說,治癒有標準,每個人理解都不一樣。我的看法是,癌症治癒的標準在更嚴,但是治癒的人更多,也就是說,更多的是像一個慢性病。花錢依然多,治療手段層出不窮。


治癒,大多數疾病都是不能治癒的。只能說胖已經患病的病人生存質量好一點,預期壽命高一點。未來醫學的發展是預防醫學,治未病,讓人們有更多的知識,摒棄不良的習慣,比如酗酒吸煙,有定期檢查自己的身體,對有高危因素的非病群體管理,健康教育。大多數人的疾病本來是不會發展到終末階段的,都是因為知識不夠。比如腦梗心梗的病人,明明有高血壓,好多固執己見不吃藥預防腦卒中,最後偏癱,已病要治,欲病要防!


科技是把雙刃劍。是這樣的,科技發展未必會助推人類健康。只是目前現代醫學和物理學等現代學科掛鉤較為密切。科技的發展會加深人類對自身的客觀認識,但這並不能改變人類養生防病的意識;能推動診斷水平的提升,但是治療水平未必會取得質的進步。

科技在進步,同樣疾病也在進化。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科技對疾病的治癒能力提升有限。

1.疾病機制不清

「治癒」這個詞不適合現代醫學。去翻各科教科書,只有中醫有對疾病有一個系統的樸素認知。其他主流醫學學科很多關鍵性問題都是「認識不足」、「機制尚未闡明」。

我認為:認識疾病、闡釋機制不是三、四十年能夠做到的事情。而微小的進步,構不成明顯的推動。

2.科技還帶來了疾病

古代生產力不足,人們通常死於戰亂、饑荒、瘟疫(比如天花)。這導致了人們壽命普遍低。從歷史長河來看,戰亂饑荒年中國人得損失多少??科技的發展,無疑將人們的死亡率降了下來。但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瓶頸期。

人類極限壽命是一定的,並非無限延長。醫療水平進步了,急性病很多都能被控制下去。但是慢性耗損性的,科技再發達,該沒辦法也還是沒什麼辦法。況且一部分疾病還是科技發展帶來的。頸椎腰椎病,乾眼症,糖尿病,腫瘤病,還有其他一些慢性勞損性疾病。每一個疾病都是那麼的難弄。

3.流行病致死率同樣會很高

短則幾年,多則十多年就會流行一次。哪一次不是尚未認識,認識不足……重親認識。現代醫學的弊端就是理論體系囊括不了所有的疾病 每個新變種都會以一個新的疾病名稱來命名,但是缺乏疾病認知和診療方案。我預計過個三四十年也是這樣的,不會有本質的突破。

流行行病一方面靠醫學。很主要的另一點:控制流行。如果流行大爆發,超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負荷能力。那就很危險了。科技能力可以幫助國家治理吧。能夠減少大爆發幾率。從這方面看,有利。

……………………………人工分割線…………………………

第二個問題,死亡的痛苦。

死亡的痛苦有很多,主要包括死亡的尊嚴感,死亡的肉體疼痛感。但是每個人對生命的認知不同:有的人痛苦,但求生慾望強烈;有的人痛苦的想死去。

有人說:死前插管很不人道。有人還說:腦死亡了,還要胸外按壓;很不人道。

醫療不僅僅是醫療問題,也涉及了道德倫理。對中國大部分患者家屬來說,如果面對死亡不積極干預,就是對病榻上父母的不孝。對中國大部分醫生來說,如何不積極干預,就可能帶來一場大的醫鬧。

安樂死可以給疾病纏身人以死亡尊嚴,減輕肉體的疼痛。但目前,中國安樂死不合法。

某種程度上,決定人死亡痛苦的不是科技,而是觀念。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


三四十年感覺應該變化不大,三十年前的疾病現在該死還是死。


三四十年後的情況是非常難以預料的,不過有一點,人類能解決慢性病的治療,壽命就會向前推進。

當前,醫學對慢性病的病因還沒有定論,若有了定論,醫學對人體健康的貢獻會更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