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里說的濕氣用現代科學解釋應該是什麼?


1.中醫說的濕氣常指「濕邪」,是一種致病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濕氣是「六氣」之一,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為「六氣」。在濕氣太過時稱為「濕淫」(「濕邪」),是一種致病因素。人類長期生活中已經適應了六氣交互更替的環境,一般不會生病。但在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時,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人體的正氣不足,不能適應氣候變化而發病時,六氣則成為病因,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又稱「六邪」。

濕氣為長夏的主氣,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長夏即農曆六月,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濕邪為病,長夏居多,但四季均可發生。濕邪侵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環境中感受濕邪所致。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 濕為重濁有質之邪,與水同類,故屬陰邪。陰邪侵人,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人,易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尿少等症。清代葉桂《溫熱論·外感溫熱篇》說:「濕勝則陽微。」因濕為重濁有質之邪,侵入最易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

(2)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重著,指濕邪致病,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束布帛,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濕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稱之為「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不清,指濕邪為患,易呈現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泄、下痢膿血;濕濁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浸淫流水等。

(3)濕性黏滯 「黏」,即黏膩;「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癥狀的黏滯性。濕病癥狀多表現為黏滯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滯澀不暢,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證的小便滯澀不暢,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膩等,皆為濕邪為病的常見癥狀。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濕邪膠著難解,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濕疹、濕痹(著痹)等,皆因其濕而不易速愈,或反覆發作。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邪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而有趨下之勢,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濕疹等病以下肢較為多見,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屬陰邪,同氣相求,侵人也常傷及下部,如《靈樞·百病始生》說:「清(寒)濕襲虛,病起於下。」

2.現代科學可以部分解釋中醫的濕氣。現代科學濕氣用濕度衡量。濕度,表示大氣乾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體積的空氣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則空氣越乾燥;水汽越多,則空氣越潮濕。現代醫學研究顯示人居住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得風濕性關節炎,這可以解釋中醫「濕痹」。


濕中醫分內濕外濕,內濕是指脾濕,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濕從內生而致各種濕病,如臨床見到的腫『、滿、脹、泄、帶等都與濕有關。外濕是六氣之一,當自然界濕氣太過則傷人而致病。如臨床見到的風濕痹證、風水暑濕病濕溫病等。和現代科學不是一個概念,應該是指空氣中潮氣吧。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源遠流長!西方科學理論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基石。用科學來解釋中醫的濕氣就像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學解析李白的詩歌。這種事情看上去有趣,研究的結果是沮喪的。

我的觀點是把中醫看成文化就可以了,吹吹牛可以,但別當真!


感覺就是水分不平衡的問題,吸收的水分應該=排出的水分,如果這個太不平衡,那肯定有問題。但也不至於其它人說的那麼危言聳聽,中醫拿不出科學的證據,也沒人能說明到底這是什麼。

如果要用科學的角度去看,中醫壓根就站不住腳。因為它沒有經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比如用雙盲的手段,找1000人測試藥方,沒人做啊,就說老祖宗遺傳下來的,肯定管用!

本來人體是很複雜的體系,本身就能自愈,有時候生病不吃藥也能好,但你不能輕易的下結論,比如說我多喝了熱水,病就好了,因此熱水可以治感冒。

這個因果關係是不成立的。因為涉及到的因素太多,需要一個一個去排除後再驗證。比如要驗證喝熱水能治感冒,就會有很多問題,

什麼溫度的熱水最有效?

要喝多少量的熱水?已經什麼樣的水?所以說我不相信濕氣這種說法,最多只是營養不均衡的一種表現,所以大家不要太在意那些不確定的說法,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保持運動就好。


根據濕氣的癥狀來對比,應該是缺少維生素B,主要是維生素B1


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里的津液沒有正常代謝,而是堆積在身體里的某個地方,顯現出一些癥狀,叫濕氣。分享個非常管用祛濕食療小方

  芡實薏仁茶:芡實、炒熟的薏米仁、赤小豆各15克,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各5克。

  芡實、薏仁、赤小豆先用冷水浸泡1小時,加入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加水煮開後,再次煮半小時,早晚一杯,也可以沖泡袋泡茶,效果極好。


「濕為重濁之邪,黏滯難化。若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汗出沾衣等均可使濕邪侵襲人體。濕屬陰性,與風邪結合為風濕,與寒邪結合為寒濕,與熱邪結合為濕熱。」——《中醫內科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