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廢話和做實事這兩種行為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提升存在感。

但是效果卻大相徑庭:

做實事提升的存在感是實實在在的,是真實的收益。

說廢話提升的存在感是毫無意義的,是虛假的承諾。

那為什麼現在說廢話比做實事,更容易受到「認可」呢?

壹.對不起,你的老闆可能是個XX

因工作需要,我接觸過大大小小的企業主,無論是閑聊還是討論合作意向,我都會關注他們身邊或是背後的「聲音」。

事實上我發現,很多老闆喜歡吹牛,也喜歡聽別人吹牛。

這其中有X二代玩票,自己不差錢,創業就是玩體驗,或者找個所謂「職業」團隊委託經營,什麼時候需要出來吹兩句了,自己就站出來談談那些江湖河海的故事。

也有艱苦創業的,做事很認真,也很踏實,但因為受到社會主流風氣的感染,總是喜歡把話說的很滿,把事情吹的很大。

看透這些人套路之後,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吹牛算不算廢話?

按道理來說,吹牛也是一種交際手段,藉由誇張的修辭手法來展示個性表達,儘管這其中有許多令人浮誇(或是啼笑皆非)的表現,但形式本身在當下社會來說,並沒有什麼必須禁止的地方。

但是,吹牛終究不是實話,或者說,吹牛是一種被所謂「主流意識形態」所需要的廢話。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那些發展前景好,運營情況優質的企業,他們的老闆卻喜歡「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吹牛,還用合理的方式去宣傳他們的公司,用誠懇的態度去推廣他們的產品。

成功的企業家更喜歡用硬實力說話,成功的普通人也是。

所以反觀那些靠吹牛吹出來的「豐功偉績」到最後只是一場說廢話的表演,我更在乎那些真實的可靠的數據,雖然我並不反感吹牛,但是通過吹牛來營造一種「我上我也行,我上我更行」的氣氛,實在是有些荒唐。

只不過在這個荒唐的主流環境中,這樣的荒唐,反倒成了一種合理。

慧眼識真,也許這個世界早已烏煙瘴氣,但不等於我們有理由同流合污。

貳.做實事的另一層意思

做實事這三個字,有時候會給人一種特別正能量的感覺。

我知道現在有人抵觸正能量,也抵觸真正做事的人,比如有一種說法稱那些認真幹活的人叫「奮鬥嗶」。

具體這個詞怎麼來的,如何解釋,我覺得不值得一說,為什麼?

能點開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想通過努力改善生活的人,而不是那種打算渾渾噩噩過一輩子的人。

所以這也是我個人的一種人生態度:只跟對的人說對的話。

那做實事除了是一種努力的方式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做實事能鍛煉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水平,也是鍛煉自我控制的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做實事這三個字,我們拆一下進行解釋,一方面是做,一方面是實事。

做,是一種行為體現;實事,是進行有效行為(或者說有積極意義和影響)的判定標準。

也就是說,做實事是讓你對有效行為進行重複的完善和發現,

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習慣做實事,他就會明白做什麼樣的事情對他有益處,也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去做這樣的事:

因此,你不會拖延,因為拖延是不認可自己拖延的事情是對自己有益的。

同時,你不會猶豫,因為猶豫是不相信要做的事情是對自己構成幫助的。

說廢話說的越多,越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能完善自己,也因為廢話說的太多了,把自己的心態說廢了,把自己的動力說沒了:

這就像是騙子一樣:騙子行騙之前,第一個騙到的人必須是自己。

廢話說的太多,也許不會影響別人,但一定會影響的肯定是自己。

叄.勝利屬於明白人

多,快,攀比;懶,煩,著急!

這些字片語成了這個時代中庸者的心理符號。

不想猶豫,卻不由自主的計較心態上的雞毛蒜皮。

心理上的計較多了,嘴上的閑話雜話抱怨話也就多了,歸結起來,都是廢話。

多做事,才能知道怎樣多做實事,

多做實事,才會明確自己究竟做什麼,才會有生存的價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