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宮崎駿,大家一般記得他的吉卜力動畫電影。

而宮崎駿老爺子也有漫畫作品,長篇漫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短篇漫畫《修拉之旅》《幽靈公主》《飛行艇時代》等。

宮崎駿在日本漫畫界地位如何?和手塚治虫,藤子不二雄,鳥山明,富堅義博,荒木飛呂彥,井上雄彥,尾田榮一郎等日本知名漫畫家比較。


從結論來說,就是「沒什麼特別的地位」。

從問的問題內容來看,可以拆成三個部分來回答。

1.宮崎駿混過日本漫畫界嗎?

畫過一部漫畫而已。

宮崎駿除了幼少時期沉迷手塚治虫之外,和所列那些漫畫家基本沒什麼工作範圍上的交集。雖然那個時代宮崎駿他們都叫自己「漫畫電影」工作者,但畢竟作為行業開拓者,當年連這個行業的名字都還沒定下來呢,瞎叫的。所以現在看回去,他們就是電影工作者、動畫工作者,後來成為動畫電影人。

至於畫漫畫,畢竟那個時代是草創期,行業壁壘沒那麼大,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於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事兒比比皆是。許你手塚治虫自掏腰包殺進動畫圈玩票,還不許我宮崎駿閑的沒事兒幫鈴木老弟的資訊雜誌畫個漫畫么?雖然當年《Animage》是以「世界第一本動畫資訊雜誌」這個定位創刊的,但鈴木敏夫也一樣摸著石頭過河,他可是真以為既然要做,就要做漫畫雜誌,還找手塚治虫約過連載。所以後來《Animage》作為資訊雜誌,也一直保留著單篇漫畫、小說連載這個習慣。冰室寒子的《聽到濤聲》原作,也是在《Animage》上連載的青春小說(望月智充導演看了雜誌的連載之後主動給鈴木敏夫寫信提案說想導演這個片子)。後來這個習慣隨著競品《Newtype》的創刊(和挖人),就也一併沿襲了過去,並催生了偉大的《五星物語》。宮崎駿除了在《Animage》上連載了12年的《風之谷的娜烏西卡》之外,他所有其他的圖文作品,嚴格意義上都不算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日本漫畫。而《風之谷》本身,和當時的日本漫畫主流派別也天差地別。這就到了第二個問題——

2.他的漫畫畫得好嗎?

好,非常好。

但沒什麼意義。

畫得有多好不展開了,有的是人吹。只是說說他們這群人自己對這事兒的認知。

對於攛掇這事兒的鈴木敏夫來說,只要有個人氣原作就容易說服上面拍電影,那些所謂的人氣原作,真還不如宮崎駿這個大才子自己親自下來練練效果好呢。而對宮崎駿來說,雖然本意是要給提案做個人氣原作,讓幹啥就幹啥,但既然要畫就要畫好,最好是能震到投資人才好呢。鈴木作為《Animage》執行主編,自然也希望這玩意兒越精越好。所以從一開始,《風之谷》就不是一個「周刊志上給小孩子看的打打鬧鬧的連載漫畫」,而是一個「為了震撼投資人(老頭)、聚攏觀眾(大學生)、以電影品質為目標(成年人)的月刊資訊雜誌大禮包」。雖然2年後電影就上映了,但宮崎駿這個進度優先的產品經理在遇到「無限期連載」這種天大的好事兒時,就搖身一變成了完美主義者,斷斷續續畫了十幾年。一方面是他覺得「原作要是和電影一模一樣就沒意思了」,另一方面也是他對電影的結局非常不滿。他本來是停在娜烏西卡被王蟲撞飛那個開放結局的,後來鈴木為了觀感和完整性強行讓他加了後面復活封神的橋段。為這事兒宮崎碎碎念念叨了鈴木十幾年。這個漫畫的質量和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把當時能拿的獎也都拿得差不多了。隨著作品的上映和後來在日本電視台翻過來掉過去的重播以及《Animage》客觀塞錢榜娜烏西卡一直霸著女主榜,漫畫賣了1200萬部,基本上算是「想買的都買了」。但這個模式是只有「80年代的宮崎駿+Animage」才能實現的故事,後來《Animage》自己操作《聽到濤聲》、《貓的報恩》,日本電視台操作細田守電影,都沒能復現。唯一類似的現象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和《Newtype》的聯合操作。當然這還是和漫畫行業一點關係都沒有。於是就到了第三個問題——

3.LZ列出的宮崎駿畫的其他那些作品是什麼?

繪本、隨筆、提案書。

《修那之旅》是「繪物語」,正好對應英語的Graphic Novel。

《機上餐的由來》《飛空艇時代》《幽靈塔》這些其實都是給非漫畫雜誌畫的類似漫畫的隨筆,多數會用漫畫的基本分格,有色,形式比較自由,全都屬於小品。《幽靈公主》那種屬於印象故事板,吉卜力系的印象板是最棒的。後來宮崎駿有大量企劃從創意到實施,都是「繪本-短片-長片-劇場」這個路子過來的。比如《幽靈公主》的繪本後來成了《龍貓》、《千尋》和《幽靈公主》這三個作品。《風之谷》最初只是想在德間書店的活動上放個短片,最後抻成了長的。《紅豬》本來只是源自《機上餐》隨筆為日航飛機做的一個航媒短片,結果也抻成了長的(在JAL飛機上播了1年才上院線)。《毛毛蟲波羅》當時和《阿西達卡戰記》一起提案,後者成了《幽靈公主》,前者現在作為宮崎駿第一步CG短片在吉卜力美術館放映。《起風了》也多少是宮崎駿在各種飛行器相關的隨筆連載中積攢的情感大爆發。

《幽靈塔——通俗文化是王道》內頁

宮崎駿為幽靈塔故事想像的開場

《機上餐的由來》

所以,宮崎駿的漫畫就一部,小品也不多,在漫畫界沒什麼特別的地位。

但這些作品都很棒,值得看。

我換個角度,摘抄幾段竹內長武所著的《戰後漫畫50年史》的內容來對照下題目——當然,這是我個人對竹內老師一家之言的理解,以下內容恐怕不可避免的充斥著個人主觀判斷甚至臆測:

這是書的序言和目錄,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衡量漫畫界影響的幾個方面或者說大事件,而這些方面宮崎駿可以說全都沒趕上,以風之谷漫畫來說,刊登時間都已經到了1982年了,而日本戰後漫畫按1945年日本戰敗或者1947年《新寶島》出現算都發展了將近四十年了,大的開拓性方面都被前輩搶先了——書中以十年為周期大致總結的「大的地殼變動」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是手塚治虫發表故事漫畫,以赤本漫畫為主要市場和連環畫對戰的時代;50年代到60年代月刊和周刊雜誌興起取代赤本漫畫,針對於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齋藤隆夫,白土三平等人的「寫實漫畫」(現在貌似翻譯為「劇畫」的形式居多)興起;60年代到70年代末由「寫實漫畫」(劇畫)興起促進了青年雜誌和發燒友雜誌創刊,新一代少女漫畫家「花之24年組」崛起,以過激的性描寫為賣點的黃色漫畫成為時代裝點。

而80年代到90年代(此書完結時期),作者的看法是雖然有1986年前後的美食漫畫熱、80年代後半期的黃色女性漫畫熱、1991年的宗教漫畫熱,但整體已經沒有之前那種強烈的衝擊力了。大友克洋是這部分中唯一被作者列出的「80後」創作者,作者認為他的出現影響了同時代的很多漫畫家,可以稱作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事件,但是「還沒有達到能夠代表1980年代的「運動體」的高度」。

我個人認為竹內老師對於80年代之後以及少年漫的部分評價都偏保守了,也許這也是年齡代溝的一部分吧(笑),至於更進一步的評價可能要等下一個五十年了。

順便說句,這個評價其實對宮崎駿既不公平也沒什麼意義,這是把宮崎駿作為一個純粹的漫畫創作者身份在衡量,但宮崎駿明顯沒把主要精力放在漫畫上,這方面比不過手塚治虫那種玩命的才是正常。

至於宮崎駿動畫對漫畫界的影響就根本沒法算了,也許下面這種算一個方法(逃)

題外話,看到書里「蘿莉控漫畫熱」那裡我想起件事來,《風之谷》漫畫所得的獎項里有一個重磅獎是日本星雲賞的科幻漫畫賞,結果後來這個獎又給了《魔卡少女櫻》……

你們宮崎家真是命犯蘿莉控啊……


謝謝邀請

先說結論,商業地位之外,沒什麼特殊的地位

莫比烏斯的影響傳到日本去之後,影響了一代日本漫畫家,其中特別有名的,除了宮崎駿,還有大友克洋

顯然,大友克洋比宮崎駿更能代表那一代漫畫家,更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大友克洋本身在日本漫畫史上的地位也比宮崎駿重要的多,特別是對後代漫畫家的影響。

這是17年的眾漫畫家向大友克洋致敬的畫集,裡面的漫畫家、插畫家的名字各個如雷貫耳——浦澤直樹、岸本齊史、貞本義行、貳瓶勉、桂正和、村田蓮爾、谷口治郎等等等等。

宮崎駿那個時代的對後面漫畫家畫法的影響,宮崎駿是遠遠不如大友克洋的。而如果我們去討論這個優秀故事對後世的影響,我認為那還是比不過更加老舊的作品或者更加獨特、鮮明、有開創性的作品。

而論學習莫比烏斯,顯然是直接學莫比烏斯老人家的更直接更好,不喜歡咱們學大友克洋,沒見過幾個學宮崎駿的。

而且宮崎駿的產量比大友克洋低多了,大友克洋畫的其實也比較慢了,但宮崎駿簡直就是龜速中的龜速,《風之谷》全部就1000頁左右,硬畫了十幾年,也就是周刊連載兩年的份。裡面當然有他要去拍動畫電影的因素,但是他產量低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當時《風之谷》的連載真的對讀者特別不友好,月刊連載就不說了,現在習慣周刊連載的讀者肯定等得煩都煩死了,結果每一期只有12頁、8頁,還喜歡休刊,比現在追《獵人》都讓人難受...

《風之谷》影響了很多人,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本土的銷量不論,它在中外漫畫評分站上的一致高分很能說明觀眾感受,它是一部極其優秀的作品,但是你要說宮崎駿靠它建立了什麼地位,那就牽強了。

我知道這看上去有點矛盾,但事實似乎就是這樣的。

宮崎駿和莫比烏斯的關係非常密切,宮崎駿自己是狂熱的莫比烏斯崇拜者,儘可能得去模仿莫比烏斯的風格,但拿宮崎駿自己的話來講,他原本也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很遺憾沒辦法全面效仿

宮崎駿與莫比烏斯,兩個人一起辦了作品展。

這是正版的娜烏西卡,大家隨意感受一下,也許這才是宮崎駿心目中《風之谷》漫畫的理想形態。

另外在這裡也想和大家稍微多聊一點:

關於手塚治虫

我一旦畫漫畫,也許看起來跟手冢先生的完全兩樣,可是就像手冢先生背負的時代制約一樣,我的時代的制約也是籠罩在頭頂的陰影。比如,畫女孩子的方法。現在的那些人的畫風要自由多了。我深有感觸。

所以我無比羨慕現在的人啊,我們無法擺脫那些影響制約來畫漫畫,是很痛苦的。雖然我不想重新投胎,可一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後悔的種子。雖然也不見得一定說是後悔,但這不是小事。

關於永井豪

我啊,一邊畫,一邊覺得『啊,這好有趣』的,只有戰鬥場面而已。我都覺得戰鬥場面畫得比娜烏西卡本人還要好,現在有時還會想,『這裡該增加一格,之類的(笑)。

...但是,一般一頁紙畫上十到十一格,作為漫畫,看起來已經比較吃力了,《娜烏西卡》就是這樣。畫大畫面最拿手是永井豪,而我一開始就決定要走跟他完全相反的方向。可是一到戰鬥畫面,畫起來就有點傷腦筋了。畫格就得變大。因為要跟上人物的動作。我啊,對又把格子畫小這一點,一直在反省。...不管它算不算結構,我反省過好多次。為了這裡格子多了,那裡格子少了的。印刷品是以八頁為一個單位的對吧?我硬是拜託人家改成四頁一個單位,可是這樣的話,不把我自己的設想分割成八頁一段的話,就無法連載下去了。責任編輯經常來問分在哪裡比較好,而實際上,老是會說『停在這裡好奇怪啊』。所以,我都覺得我失去信任了。八頁一集不夠的啊。十六頁才夠講一個故事。可是從十六頁增加到二十四頁,就突然成了兩集的分量。要是畫二十四頁,雜誌連載也安排不了吧……於是又不能這麼畫。比起畫的速度,設計故事內容才是更大的問題。所以我對我只能畫十六頁的能力深感痛心。要是畫成大分鏡,大約三十二頁、六十頁都打不住,這不是增加勞動的問題,而是自己如何掌握作品發展的問題,所以我還是保持了十六頁的節奏。

對於漫畫創作,宮崎駿在青年的時候投入了很大的熱情,但是屢屢受挫,於是他投身動畫事業尋找做出了一番成績。而當他回歸漫畫創作的時候,他的反叛精神其實是相當露骨的。他討厭手塚治虫留下的時代限制,抵觸大畫格的畫法與敘事技法,而他自己的一套方法論,真的沒有幾個人能玩的通。而且,也不適合玩,大開本小畫格,頁數少,畫的慢,動作和空間的連續性表達並不好,閱讀起來很慢。《風之谷》這樣劇情的作品能有幾個,但凡劇情無聊了,你說讀者怎麼看得下去

而且我自己每次在翻漫畫的時候都會感覺在這個電子閱讀越來越普及的時代,《風之谷》漫畫在「畫」的部分的魅力會變得越來越少。在手機上看,可能連字都看不清楚,看每一格的內容都很孤立(雖然本身連續性就不好),更別提上面這圖內容的觀感了。

所以,《風之谷》好不好,好,好極了,但它對日本漫畫發展的影響力,其實相比較而言是低於它本身的質量的。

很多人在看完《風之谷》之後心潮澎湃,覺得老爺子如果能多畫幾部作品的話能有怎麼樣怎麼樣的結果,對這種觀點我個人是持很保守的態度的。《風之谷》漫畫有沒有遺憾?有,但是不多,宮崎駿在漫畫方面想表達、嘗試的,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畫下去了。

我們扯了這麼多,看似宮崎駿沒有在日本漫畫史上留下什麼印記,但是單論口碑、銷量與影響力,能達到宮崎駿相當的漫畫家又有多少呢?能與《風之谷》漫畫媲美的作品又有多少呢?還是希望大家理性的看待問題,不要過分吹捧也不要否定所有。


樓上幾位說的都很好,基本共識是,宮崎駿漫畫畫得好。

然後想指出,地位這件事有點虛,普通人、從業者,有多少人真的在乎所謂的行業地位?或者說,地位這東西相對於作品質量、銷量、影響力,都更次要吧。

日本漫畫業絕對有地位的,大概就是手塚治虫,漫畫之神,這是公認的。後面,你說藤子不二雄也好,水木茂也好,大友克洋也好,高橋留美子也好,弘兼憲史也好,鳥山明也好,尾田榮一郎也好,並沒有絕對的誰上誰下,誰對行業改變到何許程度的公論。大家都是大師,都是天才,都承前啟後開闢了新時代,都影響了漫畫業界的公眾口碑,都開闢了新的漫畫可能性,但,沒有所謂的地位排序喲,沒有青銅白銀黃金王者這種座次喲。

別被這種虛的東西破壞了閱讀的樂趣。


地位很高,市場影響很大,對其他漫畫家的影響力弱一些。

宮崎駿的長篇只有一部《風之谷》,僅此就能奠定他頂級漫畫大師的地位。同理,三浦健太郎靠一部《劍風傳奇》足以封神,其他作品你敢提你就是在黑三浦大師。個人看法,單論水平不看影響力,《風之谷》和《劍風傳奇》都是能進入日本漫畫史前10的作品,就算考慮各種意外因素,前20肯定是沒問題的。

水平是水平,影響力就是另一回事了。影響力分兩種,一種是因為開創性使得其他漫畫家紛紛模仿,一種是在日本漫畫讀者中掀起風潮,促進了漫畫的商業發展。

先說市場影響,青漫的市場影響力肯定是不如少年漫畫的,甚至包括《進擊的巨人》這種在月刊少年漫畫雜誌上連載的漫畫,影響力都遠不如周刊少年漫畫雜誌上連載的《海賊王》。《風之谷》以青漫的身份,愣是能闖進日本漫畫卷均銷量前20,就好像一款保時捷跑車賣到了豐田菜車的數量,簡直強到無法形容。

對其他漫畫家的影響力就要弱一些了。

先說劇情,《風之谷》漫畫的編劇手法中規中矩,你水平到了自然能編出同樣牛逼的故事,水平沒到那它的一切手法對你都沒啥借鑒價值。

相對的例子舉一個《五星物語》,這個漫畫毛病太多,論整體水平是肯定不能和《風之谷》比的,但是它對日本漫畫的影響遠遠超過《風之谷》,永野戶把「先編年表再寫故事」這個手法發揮到了極致,後來無數小白照貓畫虎。不說漫畫界,光是在日本遊戲界,都有松野太己這樣的大師模仿他。

而在美術方面的影響,宮崎駿不如同時代的其他漫畫大師。在日本動畫和漫畫業內影響都非常大的人,除了手塚治虫,還有一個大友克洋。在《千與千尋》獲獎炒熱宮崎駿之前,大友克洋和押井守是僅有的在歐美獲得認可的日本動畫家。大友克洋的《AKIRA》在十幾年的時間裡被美國人認為是日本動畫的巔峰,同時,他創作的《AKIRA》漫畫版也引發了整個日本漫畫界的學習浪潮。

大友克洋的突破性在於背景的寫實感,而且他的背景畫法很適合日本漫畫用網點紙代替排線的作畫方式,哪怕你只學到大友克洋的皮毛,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背景的質感。用照片+PS+描線畫背景是日本漫畫界公開的秘密,繪畫水平稍微高一點的漫畫家能很方便地用這種方法畫出大友克洋風格的背景。

這是大友克洋1980年代初的漫畫,注意牆壁的畫法。知乎天天討論國漫怎麼怎麼樣,你們先看看人家日本漫畫30年前的水平什麼樣,再扯這些沒用的,連救生艇都沒搞定呢,就想著造航母了。

今敏的漫畫畫風完全是在模仿大友克洋,(小聲)他畫的人物比大友克洋強多啦。

隨便挑一個近年的漫畫,你就可以感受到大友克洋在日本漫畫界的巨大影響。

宮崎駿的漫畫畫法很像法國漫畫家莫比斯(這倆人關係不錯),屬於傳統鋼筆插畫路線。日本漫畫界用類似風格的人比較少,因為商業漫畫界出來的人普遍排線技術都很糟糕,他們更傾向於用大塊墨色和網點表現陰影。只有科班出身的插畫家會用這種風格,而牛逼到這個程度的人,一般眼界都很開闊了,要學也會直接學莫比斯,而不會學宮崎駿。

受限於環境和時代,漫畫版《風之谷》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宮崎駿做動畫太忙了,不可能抽出大段的時間畫漫畫,而且《風之谷》不是在專門的漫畫雜誌連載而是在動畫雜誌上連載,沒那麼多頁數可以分,偏偏他畫的還是一個長篇漫畫,那麼他必然追求在最少的頁數中表現盡量多的劇情。結果就是漫畫的畫面超級擠,格子超級小,頁面的整體構圖就受到影響。這可能也和他做動畫導演有關,因為受電影影響最深的劇畫型漫畫,早期作品也是這樣排格子的。

插畫大師山田章博和宮崎駿正好相反,這傢伙敞開了浪費頁面,每一頁作為插畫來說構圖都是完美的,但是作為漫畫來說就莫名其妙了。

相對來說,普通商業漫畫作品的整體構圖和分鏡都更好一些。這是鳥山明《龍珠》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分鏡,尤其是貝吉塔扭頭的兩組鏡頭,用快速的反方向切鏡強調速度,而且讓讀者非常有代入感,無論動畫還是電影都很難還原漫畫的這種感覺。

術業有專攻,並不是因為宮崎駿動畫做得好,他的漫畫水平就一定比別人強,畢竟他潛心研究動畫的時候,其他漫畫大師都在研究漫畫。

這裡還要提一個人,高野文子。此人在中國動漫愛好者中的知名度為0,她有多牛逼呢?松本大洋、沙村廣明、志村貴子這些漫畫大師都說自己崇拜的漫畫家是高野文子,而且自己離高野差的很遠。

對漫畫界影響非常大的漫畫大師中的漫畫大師,可能在商業上毫無影響,而像宮崎駿這樣商業影響巨大的大師,對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可能反而很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