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概念你要區分清楚,油畫里的肖像畫不等同於國畫里的人物畫。國畫的人物畫里也有寫實的肖像畫或者記事畫,那些作品對人物的刻畫還是很逼真的。如果是非寫實的人物畫,那它最大的意義在於裝飾效果,對人物的刻畫確實會相對形式化。


馬克思說,存在決定意識。

一切的意識都是物質世界決定的。繪畫則是人的意識投印在現實世界的產物。

那麼中西方的繪畫差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物質世界不同。(物質世界不同的原因是因為生產方式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的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不同)

由於物質世界不同所造成的思想不同。

不同的思想下所誕生的,或者說所為不同社會所接受的產物自然不同。這是必然的事情。


西方沒有古代。

因為沒有信史,

整個西方史都是根據考古發現,

拼湊臆想出來的。

解釋和闡發的功力要求更高,

更鍛煉想像力和推斷力。

同時代相似生產力的人類,

藝術水平也差不多。


學美術的強行答一波。因為不知道題主專業是什麼,盡量通俗易懂的大白話。

同樣的題材和風景,國畫和文藝復興後的西畫一眼就能看出來。原因就是:

他們構圖方法都特么不一樣。

文藝復興後的西畫講究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焦點構圖」國畫講究哪裡好看畫哪裡,怎麼好看怎麼畫的「散點構圖」。這座山真好看,畫這兒,這座山更好看,不行了,畫不下了,那就縮小一點吧,這河更特么的好看,反正下面空間大,畫大一點。這座山的正面和側面都好看,乾脆畫在一起吧,然後你就懂了。

其次就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了,國人並不要求畫的很像,但是意識形態要到位,額頭要寬,耳朵要大,最好是眉毛長,鬍鬚也要長,最好胖一點。於是乎大家都長的很像了。

這個回答怎麼樣,是不是很通俗易懂!
謝邀, 首先,中國人物畫的魅力和追求的境界在於線條和氣韻。線條的粗細變化和走向可以塑造怒目金剛,也可以塑造慈心菩薩。而且細節度非常高,這點不亞於西方古典人物畫。一是因為中國畫並不系統地運用透視術,整幅畫面經常會有好幾個滅點或者軸側圖像(傢具大多是軸側),造成不真實的感覺。

二是因為中國畫對光影變化的表現是很主觀的,而不是像西方古典科學客觀地表現光感。畫家根據自己的觀察或想像,通過筆墨的濃淡來表達空間遠近或者光影變化。(這在山水畫中很明顯,並且效果非常好)在工筆人物、花鳥畫中,為了表達細節,筆下的濃淡變化就更少了,這樣就造成畫中人物體積感很差,雖然細節到位了,但是沒有真實感。

早期,大家都不用透視和明暗對比時,西畫人物和國畫人物,其實都不算寫實。中國自宋朝畫院,重視寫實過一段,但宋朝之後文人畫盛行,也斷了工筆匠們的念想。大家都開始刷寫意 + 摹古了。歐洲自文藝復興之後,重視透視、明暗對比、細部描述,尤其是南方畫派的人體構圖和北方畫派的細部勾勒都發展出來後,就製造出了足以亂真的 3D 效果。但是,哪怕到了 19 世紀,透視和明暗技法已經普及,西畫在構圖方面依然不算寫實(參考安格爾)。所以才會出現印象派和古典派的長期鬥爭。一言以蔽之,公元前一千年,大家都差不多,甚至中國畫還更寫實些。之後,歐洲人走了透視和細部,而中國畫家走了寫意的路數。

有嗎,我感覺能看出來啊


中西方文化底蘊不同...追求的效果自然有差異


中國向來講究意境,人文思想。透視,解剖之類沒有專門的研究。

這是兩個方向的藝術,出發點不一樣,沒啥好糾結的。


敦煌石窟守窟者告訴你,也許是因為底層技術的不同,即玻璃,最近比較懶,會儘快將這一問題這篇文章在知乎里。一周之內期待

謝邀~

我不太了解美術,但是覺得西方的畫法和東方是不一樣的,因為西方重視結構,所以他們的畫更寫實。而東方的畫更重視意境,所以以描繪人物神態為最佳選擇。

此外,顏料也是不一樣的。我印象當中西方好像很喜歡厚塗,而中國畫則以清淡為宜。也許這就造成了現在保存下來的中國畫作有些模糊不清吧。


造型手段不同,西方光影塊面,東方線條勾勒,材料不同,西方化學原料畫於硬質材料之上,我們繪於絲絹宣紙之上容易氧化變色,西方很多人物畫繪於教堂之內,修繕保存維護及時到位,中國繪於紙本之上,蟲蛀、潮濕、戰亂……不易保護,另外,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中華文化遺產里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而西方藝術大師如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等不但是藝術家也是科學家、醫學家、發明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