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OPPO全新系列Reno正式發佈,除了標誌性的側旋升降結構。以及全系標配4800萬像素攝像頭之外,Reno 10倍變焦版更是首發採用了10倍混合光學變焦技術。不過最讓廣大攝影愛好者驚喜的是,OPPO聯手馬格南圖片社共同推出影像創造力計劃。

  相比拿手機去做拍照性能跑分,OPPO更關注用戶的主觀使用感受。除了硬件和算法,OPPO希望影像能更好的幫助用戶去表達自我,讓拍出好照片變得更簡單。在發佈會後,OPPO Reno產品總監李勝,OPPPO高級影像工程師李龍佳在媒體訪問環節,也就此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和詮釋。以下是訪問環節節選,希望大家能進一步瞭解OPPO影像技術的發展。

  :先提一個簡單的小問題,OPPO Reno系列準確的用戶畫像是?

  :這也是我們非常想跟大家溝通的信息。Reno是一個全新的、面向全球消費者的產品系列。我們會主打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羣體。面對這個羣體,產品的設計、定義,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以及未來的服務上,都會打造一系列代表創造力的產品表現。大家可以感受到,現在全球的消費者越來越願意表達自我,有更多的創造內容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希望能夠跟全球的消費者一起互動,創造代表創造性的系列,這是我們的出發點,也是希望接下來跟大家溝通時能夠表達出來的核心內涵。

  :現在10倍變焦好像只是人拍的遠或者更廣一點,只是單純的變焦,有沒有後面會陸續增加一些人像功能,變焦到適合到人像的焦距,這種區分,更有利於幫助用戶創造,我就定好焦距可以拍出最好的影像。

  :這是非常好的輸入,我們一直在探索影像拍攝,剛剛演講中我們是基於真實的清晰,怎麼樣進行更好的記錄和創作,這個也是很好的輸入。我們在之前的產品定義考慮過類似的方式,但是可能因爲產品本身交期的原因,沒有真正帶到產品本身上,這個未來會持續在產品設計和定義過程中去考慮這些部分。未來Reno系列會持續降低創作的門檻,一個創作工具給用戶呈現在創作力上的集中表現,創造力包括在圖片、視頻,未來在音頻、在文字上持續發力,希望讓Reno系列真正成爲用戶的創造工具。

  :我問一個軟件方面的問題,今年很多用戶對於相機最後呈現出來的色彩方案,或者色彩的程度非常感興趣我很想問一下龍佳,在色彩方面OPPO調校是什麼樣的標準或者色彩?

  :我們調校的方式後面基本目標要做到清晰,用戶看到的是什麼狀態,我們就儘量達到用戶的需求,我們追求的是真實的清晰。

  :我想了解一下Reno在OPPO手機當中處於怎麼樣的地位?

  :Reno作爲一個全新面向全球消費者的系列,我們會面向全球的市場推出。而且整個產品體驗的一致性上高度吻合,是我們對創造力打造的一個集中體現。全球的年輕消費者都應該能夠感受到我們對這一點賦予的價值,未來的Reno系列會帶來我們對年輕人的創造力的集中表現,而且會持續地在工藝設計、影像、ColorOS、創造工藝等持續的構建,圍繞創作者或者年輕人的創造力持續打造OPPO在創造上面的產品表現。

  :但是用戶對於色彩存在一定的偏好,對於他們這樣的需求有沒有什麼方案?

  :我們在影像這一塊一直以來有很強的積累,包括很早的時候就推出來美顏,在美顏探索過程中,是對用戶需求的一種感知或者表現的一種方式。過去幾年裏中國大陸市場大家會看到一種現象,大家對美顏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原來是美的越過度越好,調的越誇張越有個性。但是其實在演進過程中發現美顏出來的感覺像是沒有美顏一樣,感覺像沒有被P過、修過,這是需求很明確的變化。剛剛講到色彩冗餘、飽和度、表現力更獨特、更鮮豔,就像美顏本身調校的方式邏輯是類似的,但是到最後用戶的感覺是什麼樣?真正的很自然,非常真實地自然,是基於真實的清晰,而不是說有過多修飾輔助。這樣的表達方式,全球的消費者都有普遍的認知。像印度、東南亞和中國、歐洲,他們的偏好有很多不一樣,尤其是歐洲的消費者對相機調校的色彩、清晰度、真實的要求更高,非常的敏感。我們整個基調是針對全球消費者的理念,但是在個別的場景會有本地化的調校,整體的基調還是基於真實、清晰,以這個來貫穿用戶的感知層面上的主旋律。對於要打造的創作者或者有創造力的年輕來講,他們未來對照片本身的處理有更多的空間,所以首先保障我們提供一張高質量的原片,然後在此基礎上再說有哪些理想化的表現,希望跟全球的消費者有一個共同的基調。

  :我想了解一下OPPO怎麼決定要使用10倍變焦技術的,這個技術什麼時候開始立項,目前大概有多少人開始參與這個項目。

  :變焦技術,OPPO是接觸這項技術最早的廠家,2014年左右就開始接觸,2016年初決定立項,開始做5倍的變焦技術,當時拉着我們的供應鏈夥伴、方案商,我記得當年在會議室做鏡頭設計、模組設計,連續討論兩個月,最後把整個方案設計完成。然後再通過內部大概經過8—10個月的驗證,最後在2017年MWC上發佈了5倍變焦技術。在這之後我們也碰到了一些問題,這項技術在2017年是屬於很前沿的技術隨着最後完成了設計,完成了整個產品的發佈,但是最後還是想把這項技術量產,但是這項技術設計的標準、水平完全超過了供應鏈的能力,做一些Demo調試、演示可以,但是如果真的要大規模量產在當時做不到,這也是我們碰到的很嚴峻的問題。在MWC上發佈這項技術之後,對整個市場的反饋很好,所以之後就開始立項做更高倍率的研發,我們也是跟上下游夥伴,大概投入超過200多名研發人員做設計,從項目、進馬達、進模組,包括算法,都是在不斷地進行打磨和驗證。直到最後定下來10倍的方案,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才決定發佈,做到產品中帶給用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