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一篇《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在朋友圈裏刷屏了。

  北大法學碩士張根,辭去北京光鮮亮麗的白領工作,當了四個月的外賣配送員。

  一年後,他將這段經歷寫成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公衆號上。

  他說:送外賣的初衷,其實只是想擺脫一種階層焦慮。

  身邊的人都太過優秀,讓他覺得自己連快樂都有罪惡感。

  別人拿3萬工資,自己拿着1萬工資,居然還有臉週末去看電影?

  難道不應該努力加班,趕緊把這個差距補上嗎?

  這個社會,無數人在告訴他:

  “時代拋棄你,連招呼都不打”;

  “XX創始人套現15億,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當這種焦慮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他決定去一個未知的行業未知的階層體驗生活。

  他觀察到的外賣小哥,似乎比他快樂得多:

  早晨醒來唯一的目標就是多送幾單東西;

  下班後,回職工宿舍的路上,買點熟肉、涼菜、饅頭,再來瓶啤酒;

  吃完和朋友吹吹牛,洗個熱水澡;

  在北京每個月賺上八九千工資,幹上幾年回家,蓋房、娶妻、做小買賣。

  於是,在女朋友出國後,他辭掉了坐寫字樓的工作,去做了一名外賣員。

  4個月的送外賣生活,讓他瘦了40斤,也讓他可以靜下心來,安穩地做好任何一種工作。

  他終於明白:“我已經習慣了通過追求不屬於我的東西讓自己變得體面,但是每次都讓時間撕掉了遮羞布,這讓我的人生充滿了諷刺的重複。”

  戒掉了焦慮和急功近利,換個角度看世界,生活反而帶給了他更多的驚喜。

  (圖片來源:根張)

  02

  北大畢業的李雪琴,同樣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快樂。

  李雪琴的走紅,源於之前她在抖音上的一段視頻。

  視頻裏的她,素顏、不修邊幅的黃頭髮、表情呆板,一口純正的東北話: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

  此後她就徹底紅了,粉絲漲到了三百多萬,甚至連吳亦凡也親自拍了個視頻迴應她。

  然而,當李雪琴北大畢業、紐約大學留學的身份被曝光後,網上很多人開始了批判:

  “北大的居然來拍視頻當網紅?”

  “想賺錢想瘋了吧?現在北大的還有沒有一點家國情懷?”

  “北大畢業紐約大學碩士,不去做學術科研,真是浪費資源!”

  而李雪琴之前的一條微博,暴露了她真實的想法:

  “北大怎麼了?唸了北大就不能當一個廢物了嗎?

  我只是恰好高考考得好,擅長考試而已。”

  高中讀了遼寧最好的省重點,本科上了北大,研究生去了紐約大學......

  李雪琴一路上見到了太多滿腦子精英意識的年輕人。

  他們名企實習,學託福GRE,系內保研,考公務員。

  但她卻始終覺得自己資質平凡,很難與這類人融爲一體。

  大四時,她被確診爲抑鬱症,嚴重的時候不想跟人說話,誰也不想見。

  她甚至用水果刀反覆劃過自己的手腕,讓鮮血不斷流淌。

  直到後來,她終於決定不活在別人的期望裏,不活在世俗對成功的定義中。

  甘願做一個“北大廢物”的她,努力成爲一個沒心沒肺的“快樂傻子”。

  這樣的她,真實,可愛,又惹人喜歡,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種答案。

  03

  曾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浸在無盡的焦慮中。

  半夜3點醒過來,滿腦子都是第二天要開會展示的PPT;

  忙到沒空吃飯,一邊捂着隱隱作痛的胃,一邊瘋狂地敲打鍵盤;

  最害怕打開朋友圈,看見友人們出國留學、升職加薪、環遊世界,彷彿只有我一人停滯不前。

  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可能這一輩子就只能當個普通人,可是又不甘心平庸到底。

  心裏的那點傲氣,和慢慢一眼就能夠望得到頭的現實,在不斷地拉扯。

  智聯招聘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85%的90後有“加班焦慮”;

  61%的90後有“晉升焦慮”;

  57%的90後有“消費焦慮”;

  47%的90後有“學習焦慮”;

  45%的90後有“晚睡焦慮”......

  太多年輕人,因一事無成而焦慮,又在焦慮中繼續一事無成。

  躺着的時候不想動,看到別人成功了又開始羨慕。

  我們太焦慮了,被生活不斷追着跑,卻從未停下來認真思考:

  “我想過怎樣的人生?”

  “我想賦予我的人生何種意義?”

  我們只想在表面上過得比別人好,唯恐在社交場合裏落到人後。

  捫心自問:這樣的你,真的幸福嗎?

  04

  最近在看一部日本綜藝《Poor’s Chance》,真實記錄了日本窮人的生活。

  34歲的上條先生,家裏一貧如洗。

  節目組發現,他狹小的房間幾乎都被白色的不明物體佔據。

  原來,在東京,每年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桑巴嘉年華。

  熱情洋溢的舞者們,會站在五彩斑斕的“山車”上巡禮。

  上條先生,正是一邊製作着桑巴山車,一邊過着貧窮的生活。

  令人驚訝的是,他製作山車完全是出於興趣,是毫無報酬的。

  因爲在這項工作上花費了太多時間,所以上條只能打點零工,來維持生計。

  他一個月的收入只有550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300元)。

  在物價較高的日本,可以說是十分貧窮了。

  而他的伙食費,更是少得可憐,讓人心疼不已。

  每天,他從冰箱裏拿出冷藏的白米飯,放進微波爐裏。

  因爲微波爐轉盤4、5年前就壞掉了,所以他還得手動給米飯轉轉。

  在加熱好的米飯上,淋上醬油和芥末。

  想象着米飯上放着金槍魚,他將每一餐都吃得心滿意足。

  在米和麪都吃完的時候,他會從冰箱裏拿出1年前早已過期的飯糰。

  把飯糰放進碗裏,撒上鹽,澆上熱水,再放上海苔,做成簡單的泡飯。

  想喝飲料卻沒錢買,只能把很久以前的飲料瓶子留着,往裏面灌滿自來水。

  上條笑着說:這樣喝起來就有飲料的味道了。

  終於,一年一度的桑巴嘉年華到來了。

  上條坐在自己製作的鷹型山車裏,想起自己這一年的艱辛生活,感受着當下此刻的快樂,大哭不止。

  認真工作了一年,積攢了一年的苦楚,就爲了一天的嘉年華燃燒。

  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傻,覺得他是loser,可是他爲了夢想拼盡全力的樣子,實在是太燃了。

  塞繆爾在《青春》裏寫道:

  “60歲也罷,16歲也罷,每個人的心田都應保持着不泯的童心,去探索新鮮的事物,去追求生命的樂趣。”

  北大學子送外賣也好;

  985畢業卻選擇拍短視頻也罷;

  又或者34歲一貧如洗卻仍不放棄夢想的中年男子。

  任何對人生的嘗試、探索,都應該被尊重。

  浮躁的社會,在對物質的無盡追求中,在被各種成功學洗腦的你我。

  也許是時候靜下心來思索:我們心底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面對未知,從來沒有完美的選擇,可你並不需要爲此焦慮。

  打敗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換個角度看世界。”

  生活不是一張試卷,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

  共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