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378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剛接盤Merrell(邁樂)和Saucony(聖康尼)一個多月的特步,正再次進行收購。4月11日,特步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將繼續探索並評估多項潛在併購商機。隨後,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特步正擬以 2.4-2.6億美元(相當於約18.8-20.4億港元)收購一個美國體育用品品牌。與此同時,特步還發行了2.47億股新股,淨所得約13.55億港元將被用於一項潛在的收購。實際上,特步已由一個單一品牌公司拓展爲多品牌組合集團。業內人士認爲,特步如今剛剛坐穩國產運動品牌老三的位置,便迫不及待想要趕超李寧,雖然併購可以快速幫助特步擴大營收、市值以及淨利潤,但是併購後也存在如何整合資源等問題,若不能有效盤點,過於快速地併購多個品牌很可能成爲業績的“拖油瓶”。

  01

  一再提速“買買買”

  4月11日,特步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將繼續探索並評估多項潛在併購商機。與此同時,特步還發行了2.47億股新股,淨所得約13.55億港元將被用於一項潛在的收購。

  隨後,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特步正擬以2.4-2.6億美元(相當於約18.8-20.4億港元)收購一個新的體育用品品牌。目標公司是一家總部在美國的國際體育用品公司,面向中高端市場,提供包括瑜伽、健身房健身、羽毛球等相關的體育用品。這意味着,特步在收購邁樂和聖康尼一個多月後,將再次進行收購。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特步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誠如特步發佈的公告所言,現時,集團並無就任何交易作出決定,亦無訂立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特步一直希望由一個單一品牌公司拓展爲多品牌組合的集團,並持續探索並評估多項潛在併購商機。未來若有新的進展,集團將按照上市規則於適當時另行作出公佈。”

  對於特步在公告中提到的多項潛在併購商機業內衆說紛紜。有業內人士認爲,特步擬收購的品牌可能是此前僅在中國市場“存活”了三個月的世界四大跑鞋之一——Brooks(布魯克斯)。這是因爲布魯克斯總部位於美國,且從產品定位角度而言,符合特步如今不斷深耕的跑鞋細分市場。

  但隨即有其他業內人士提出反駁,布魯克斯暫未有瑜伽、健身房健身、羽毛球等相關的體育用品佈局,同時,特步已經收購了世界四大跑鞋之一——聖康尼,沒必要再“多此一舉”,且布魯克斯與安踏存在商標糾紛,併購反而不利於發展。

  布魯克斯中國生產商也獨家回覆北京商報記者稱,對於布魯克斯未來在中國的發展,還需看美國總部的態度。

  另有業內人士猜測,被收購的品牌可能是銳步。“這是基於此前一直有傳聞稱,銳步可能會被阿迪達斯出售,且銳步目前定位於健身品牌,同時總部也位於美國,併購銳步有利於特步快速壯大自身和發力細分市場。

  對於是否有出售銳步的意向,阿迪達斯暫未予以官方回覆。但是,在2016年底,阿迪達斯高管曾明確表示不會出售銳步。

  02

  是進攻也是無奈

  儘管對於特步收購對象暫未形成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特步已經轉向多品牌組合的集團。對此,特步在回覆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予以肯定:“特步一直希望由一個單一品牌公司拓展爲多品牌組合的集團。”

  紡織服裝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特步頻繁尋求收購商機,不僅是基於特步看到自身成功轉型,加之本土運動市場的空間較大以及收購聖康尼、邁樂等品牌的出現利好現象,同時,再次收購可助力推動特步國際化進程。

  據悉,特步成立於2002年,早期以“非一般的感覺”廣告被消費者熟知。2008年6月3日,特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得到融資的特步開始快速成長,營收已由2005年的2.97億元一路上升至2012年的55.5億元。

  但在2013年,特步上市後首次業績下滑。彼時,營收下滑21.75%至43.43億元,股東應占溢利下滑25.19%至6.06億元。然而,重新突破2012年巔峯時期,已是在這之後的第5年。

  2018財年,特步交出了亮眼的財報。數據顯示,特步經營收入達到63.83億元,同比增長24.83%;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長60.86%至6.57億元。

  “雖然2018年業績不錯,但一個多月收購三個品牌甚至尋求更多併購機會,可以看出特步有些急躁。”業內人士指出,在與361度的較量,特步如今已穩坐國內前三位置,但是想要趕超前兩名,還存在較大差距。

  03

  如何舞好“雙刃劍”

  程偉雄談及此次收購時也表示,雖然併購有一定利好,但是存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這需要特步兵分多路、左右開弓,對企業現有資源、組織、運營等都是有挑戰的,但對於未來的品牌佈局有幫助,歐美運動品牌資源是稀缺資源,如果特步不及時參與收購,國內衆多競爭品牌虎視耽耽,其實,特步也是迫於競爭壓力多方佈局,加大品類延伸。

  縱觀國內市場,國產品牌併購國際品牌儼然已成爲趨勢。國產運動品牌“一哥”安踏不僅收購了FILA、Sprandi、KINGKOW等品牌,如今再次完成了對亞瑪芬體育的併購,一舉將加拿大奢侈級戶外裝備品牌Arc'teryx(始祖鳥)、法國山地戶外越野品牌Salomon(薩洛蒙)、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威爾遜)、奧地利滑雪板品牌AtomicSkis和滑雪裝備品牌Atomic等多個品牌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李寧也曾以1.65億元收購凱勝品牌羽毛球拍、運動服裝及運動配件等業務。通過併購等方式,國內衆多體育運動品牌紛紛形成了多品牌矩陣。目前,安踏旗下擁有FILA、迪桑特、Sprandi等,李寧旗下有Danskin、樂途等,361度也擁有One Way。

  反觀國際體育運動品牌巨頭,耐克和阿迪達斯都曾買入匡威、銳步等不同體育品牌擴大陣容,進而穩固自身地位並擴張市場。

  業內也普遍認爲,這三五年對於國產運動品牌而言,搶佔高地就是先機。無論是主品牌的成長,還是國內市場排兵佈陣、品類延伸、國際化佈局等,做大做強免於被洗牌是最終目的。

  “併購是一把雙刃劍,一旦收購標的不達標甚至虧損,相關公司將計提大額商譽減值,最終導致業績大降甚至虧損。併購時形成的商譽越大,未來計提減值對相關公司的衝擊就越大。”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從資本市場角度分析稱。

  程偉雄站在體育用品市場角度評論說,自營品牌經歷成長壓力太大,投資大成效不見得很大,憑藉“拿來主義”收購國際品牌更利於本土企業成長與國內市場佔有。同時,這也使其可以近距離學習國際品牌在品牌運營、產品研發等核心競爭力,更利於企業做大做強,爲未來佈局國際市場做準備。不過,對於收購後如何運作品牌,也將是特步未來的重要考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