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perks-of-being-a-wallflower-movie-poster  

我想,這篇心得的篇幅會比真愛每一天少很多,但這並不代表壁花男孩不好看。

對我來說,小品類型的電影的評分標準在於共鳴點。說起來有點抽象,畢竟這牽涉

到個人的主觀經驗問題。當然劇情安排、畫面流暢度、背景配樂......看似與共鳴點

不怎麼的相關,然而這些元素都會影響我在欣賞一部電影時的整體感受。

 

看電影像是單方面的接收,然而一部好的電影是能夠讓觀眾在結束後,回想電影內容

並且關照自身。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時間,其實記憶有些模糊了,幸好當時有記下些筆記

,因此以下內容是就我較有印象的某些片段簡單紀錄。

 

 

書籍與音樂常常能顯示一個人的品味,先放上主角查理的書單與歌單。

[書籍]

哈波李的《梅岡城故事》

費茲傑羅的《塵世樂園》

約翰諾爾斯的《另一種和平》

J.M.巴利的《小飛俠彼得潘》

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

大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

威廉布洛斯的《裸體午餐》

梭羅的《湖濱散記》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卡繆的《異鄉人》

艾茵蘭德的《源泉》

 

[音樂]

 

 

Asleep-The Smiths

 

Scarborough Fair-Simon & Garfunkel

 

A White Shade of Pale-Procol Harum

 

Time of No Reply-Nick Drake

 

Dear Prudence-The Beatles

 

Gypsy-Suzanne Vega

 

Nights in White Satin-The Moody Blues

 

Daydream-Smashing Pumpkins

 

Dusk-Genesis

 

MLK-U2

 

Blackbird -The Beatles

 

Landslide-Fleetwood Mac

 

 

 

音樂在電影中占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但原諒我對這個時代的樂曲不太熟悉,

 

因此無法多寫些深入的心得。為音樂著迷、到酒吧小酌、開車在鎮上兜風......

 

這部電影描繪了另一種高中生活。也許就像午夜巴黎一樣,對藝術、文學的認識仍

 

停留在粗淺地帶的我,只是單純覺得這些在各個精神領域有所熱衷的人很有魅力。

 

 

也許是年紀的關係,主角們與大四的我一樣處於動盪的不定階段,不同的是他們

 

面對的是高中與大學間的徬徨。曾有過重要他人為同儕的我,早已脫離那時期。

 

或許是淡忘的速度過於迅速,電影所刻劃的友誼之情沒引起我太多漣漪。

 

 

雖然有點不想提起,應該說往事有點不堪回首。總之因為某些原因,在人際方面

 

逐漸學會不再輕易受傷的方法。我們對於很多事情都會有所期待、有所要求。

 

我認為這是好的,有方向有目標能夠鞭策個人,提供動力前進。

 

 

愛情之所以珍貴的地方無非是要找到一個你喜歡對方,而對方也剛好喜歡你的人

 

,那機率我一直認為是奇蹟。( 尤其對我這種性格的人來說 ) : P

 

 

總而言之,我的意思是把期望全然建立在別人身上是很容易得不到回報的。

 

尤其這個期望是感情方面的念頭,相較之下友情也是,然而說實話要交到一個

 

朋友比交到一個男/女朋友簡單許多。因此對人生有所期盼很好,但最好這個

 

想法能否實現的主要依據是於自己的努力,運氣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假若

 

難免要交付他人某些期待,那也必須盡可能降低比例。因為我們沒有權力

 

要別人跟著我們的想法走,施加到他人身上的期望有時是種壓力。到了大學

 

某些性格開始有所轉變的我,有時也會十分疑惑這種轉變對不對。

 

 

青少年的成長電影多少會發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著些傷痕長大。傷害了某些

 

人,也很公平的被另一些人傷害。隨著時間流逝會逐漸雲淡風輕,也許新生的

 

皮膚早已修復,也許有些結的痂還沒完全長好。電影中查理詢問他的老師:

 

為什麼好的人總是愛上不好的人?老師回答:人們會接受他們認為自己值得的愛。

 

雖然我所謂的傷害決不只是限定於愛情層面,但我很喜歡老師的回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