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食家蔡瀾在節目上痛批火鍋是最沒文化的一道料理,應該從美食界消失,此言一出就引發火鍋粉的反彈,認為火鍋文化可追溯到戰國,博大精深,渾身上下都是中國文化,火鍋里是滿滿的天下和江湖……

我很懂蔡瀾這麼說的原因,因為火鍋的確是最不考驗廚藝的一道料理,就是把所有的食材放在一起煮,唯一能有差別性的大概就是火鍋底料了吧。估計說到這裡,火鍋粉馬上就要向我仍雞蛋和番茄了。好吧,我承認冬天我挺愛吃火鍋的,尤其喜歡在家吃,熱氣騰騰,滿滿的煙火氣,無論是請客還是自吃,都能做到豐儉由人。這次就八一八火鍋的前世今生以及一些個人分享。火鍋上下五千年人類有了火,大概就會煮東西了,在沒有煎炒烹炸前,人類吃的最多的就是煮食,這其實就是火鍋的雛形了。真正開始用鼎煮熟牛羊肉再分食就是商朝啦,到了秦漢時期就懂得涮了,文雅一點說就是「濯」,濯雞濯豬肉,那不就是火鍋了么。

矮大緊老師還特別誇過海昏侯墓出土的火鍋器具又人性又雅緻呢。三國時期更進化成分格火鍋,不同調料食材在五個格里涮,這不就是鴛鴦火鍋和九宮格火鍋的源頭嘛。

到了南宋又進化了一點,懂得先腌制肉類,然後涮,再蘸調料吃,這不是和咱們現在一樣一樣的嘛。清朝火鍋還得到宮廷認證,成為宮廷菜肴,乾隆開了550席的火鍋宴,嘉慶辦了1550個火鍋的千叟宴。現在火鍋更是豐富多彩,打邊爐、菌類火鍋、麻辣火鍋、鴛鴦火鍋、羊肉爐、酸湯魚、還有韓國風的泡菜鍋、部隊鍋、日本的呷哺呷哺等等。

火鍋是風險值最低的食物出去吃飯就是一場味蕾的冒險,有時能碰到驚艷好吃的東西,但更多時候都是可吃或者難吃的水準。相比之下,火鍋大概是風險值最低的食物了,因為能把火鍋搞砸得需要多大的破壞力,除非牛肉餿了,調料變質了,否則很難讓火鍋難吃。如果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的情況,外食就點火鍋吧,自帶食物也就做火鍋吧,誰都能做,誰都能吃。

被美食家黑沒個性沒技術沒內涵的火鍋往往也是最低門檻,最值得信賴的食物了,尤其在烹飪技術不發達的地方。火鍋包容的江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火鍋相當能容,什麼食物都能涮,只要是能吃的,就能涮。牛羊肉海鮮、生魚片、蔬菜、丸子、麵條粉絲……你可以說火鍋膚淺,但不能說它單一。一口鍋里能包容整個天地江湖的食物,朋友親人同時伸筷子,人人都能夾到想吃的食物,眾口難調這個難題瞬間在火鍋這裡就解決了。這麼看,火鍋還有幾分四兩撥千斤的禪意。

吃火鍋重要的是氣氛火鍋雖然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飲食,但是火鍋店總是很受歡迎。對於業者來說,火鍋不需要廚師,省了一大筆開銷和受制於人,懂得調料和進貨渠道就能開張了。南加這幾年火鍋餐廳雨後春筍一般,諸如什麼辣妹子,老灶、德庄、小肥羊、海底撈……我其實外食火鍋很少,像辣妹子吃過幾次,太重口味了,完全吃不出食材是好吃那還是好吃那,都是火鍋調料味和醬料味。但是貌似很多重慶成都人喜歡,覺得正宗。猶記得那年去重慶,山路彎彎,空氣里飄散的都是火鍋味,不管中午下午,晴天陰天,冬天夏天,火鍋永遠都在營業,冒著熱氣,飄著香氣,一桌子人不管熟還是不熟,你一筷子,我一筷子,都成了吃過一鍋飯的朋友。總覺得火鍋好吃與否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那種溫暖和隨意的氣氛。

P.S.最近懶病又犯了,有時真沒靈感的,果然不能懈怠,都被催更了,小夥伴們,我會努力更新的!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不妥請告之=======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假裝在洛杉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