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店》,表演者:曹炳琨&楊迪&王茂蕾&張含韻

《夜·店》是楊慶自編自導的一部電影,於2009年上映。2016年喬任梁走後,我又把電影翻出來看了一遍。看完後和第一遍的觀感類似。在一部時長94分鐘的片子里能夠立住三個人物(徐崢、李小璐、喬任梁),足見導演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能力。

在看曹炳琨等四人的表演時我有點難受,渾身都不舒服,所以在劉嘉玲點評時我以為自己的認知出現了錯誤。聽完徐崢和于和偉兩位導師的點評後才放了心。四位演員都不容易,每個人演完都大汗淋漓,但我覺得來到這個節目的演員都是為了要提高自己,故鼓勵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誇讚,應該要嚴格一些才好。

徐崢和于和偉兩位導師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兩個問題:1、節奏混亂、焦點模糊不清;2、調性前後不統一。最後只有吳秀波導師把票投給了曹炳琨,讓我覺得很遺憾。我原本指望著曹炳琨能和導師一起進行影視化作品的拍攝。《潛伏》已經播出快10年了,我還記得曹炳琨飾演的謝若林。

徐崢作為原劇的主演,提到了他最不能理解的是曹炳琨這個人物在最後的反轉。我個人覺得曹炳琨的表演沒有問題。我能理解編劇設置反轉的用意是想表達人性的複雜和多變。曹炳琨出場時反覆交代弟弟楊迪要好好說話,不許惹事,說明這是個「講道理的人」,用徐崢的話說帶著點憨勁,讓這樣的人物在面對金錢時露出人性惡的一面,或許會更震撼。如果這樣的反轉放到一部電影里沒有問題,但在這個十多分鐘的戲裡就無法完成了。如果硬要反轉的話,也應該把2000萬去掉一個0變成200萬。普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掙到2000萬,所以我們對這個數字沒概念,無法產生共鳴,但是200萬就不一樣了。200萬可以買套房啊,這樣一類比,人物在此時動了歪心就會有說服力了。

王茂蕾在我看來狀態是有的,但有點表演過度,即用力過猛。一出場就是窮途末路、亡命天涯的逃犯,我覺得此時還沒到;楊迪前半段完成得不錯,隨著劇情的推進明顯後勁不足。當劫匪拿著槍時他說了一句「大哥,買油不」,這樣的人物放到黑暗系電影里,立馬就會送上人頭。四人中最可惜的是張含韻。作為唯一的一個女性,又是店裡的「主人」,她原本可以牢牢吸引觀眾(在主場作戰),但是當機會來時,她沒有抓住,比如陳冲提到的她的「反轉」。在發現是鑽石前和鑽石後,行動路線不清晰。張含韻是四川人,其實在表演時可以考慮說川普。花絮里發現劉天池老師在指導時還是很細的,比如張含韻的第一個亮相。看到曹炳琨和楊迪兩人該是什麼反應,不過在正式表演時被一個抹口紅的動作給蓋掉了。

徐崢和于和偉過了戲癮,演了兩局。第一局正劇版,演員們可以學的東西是非常多的。比如出場時徐崢背對舞台,他在整理冰櫃。他不像有的演員那樣深怕自己被對手搶了戲。徐崢在被打劫時一點都不慌,中途還瞥了一眼監視器,他知道劫匪肯定跑不了。于和偉演的劫匪顯然是臨時起意,也沒什麼周密的計劃,說不定就是在對面的網吧里遊戲打到一半沒錢了,所以到超市裡來搶點錢,所以才會慌慌張張,拿了一點錢之後就跑了。兩人的動作非常清晰,也在自我控制。在我看來,第一局于和偉「勝」。不著急,到第二局喜劇版時徐崢扳回一城。

在第二局開始前,徐崢請工作人員給他準備道具,于和偉也沒閑著,倒了一些膨化食品出來(干吃這樣的食品很容易被噎著,不知道於老師是真的被噎到還是故意設計的),這些鏡頭很容易被觀眾一笑帶過,但觀看節目的演員們可不能只像觀眾這樣。兩人示範了什麼叫想像力,什麼叫把戲想明白了再演,這些都非常實用,應當要收下。

想必跑過組的演員都會對於和偉老師那短短的幾句話深有感觸吧。你不停跑組,但演員副導對你的型或者說對你整個人都不感興趣,該怎麼辦?這樣的局面何時才能有所改變?我的春天,又何時才會到來?

二、《末代皇帝》,表演者:蔣夢婕&海陸&張新成

看到三人拿到的是《末代皇帝》的劇本,我忍不住又在心裡鄙視了一下節目組。第一期讓徐嬌和胡先煦挑戰《卧虎藏龍》時我就提到,這樣做真的意義不大。這次要演《末代皇帝》就更「誇張」了。

《末代皇帝》榮獲了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個獎項,也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資料來源於百科)。陳冲也提到她們在故宮裡上了半年的班,而三位演員要在2天的時間裡來完成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對於劇本沒有選擇權,節目組給你演什麼,你都得硬著頭皮上。

經典當然可以被重新演繹。但在重新演繹時,應當帶著敬畏心,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還是先供著為好。

蔣夢婕的方式非常簡單直接,她對文綉這個人物進行了「扁平化」處理。她認為在這十多分的時間裡不可能去表現如此多的愛恨情仇,所以她把「最高任務」——離婚——牢牢抓在手中並貫徹始終。關於愛還是不愛這個問題,蔣夢婕說她糾結過,但是她選擇了不愛。不管文綉這個人對溥儀到底是愛還是不愛,在這齣戲里,就是不愛。

陳冲和劉嘉玲的不同意見,像極了第一期宋洋和劉天池的「分歧」。宋洋在曹植怕死還是不怕死這個問題上被拖入黑洞。劉天池認為如果曹植不怕死,戲就平了;劉嘉玲認為如果文綉愛了,人物才會有層次感。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陳冲更有發言權。

當溥儀說出廢掉尊號,貶為庶人時,也來到了文綉這個角色在這齣戲的最後一場。再把寓意拔高一些,這是她在溥儀人生里的最後一次亮相,所有的紛紛擾擾,就此落幕。蔣夢婕有能力把這場戲處理得更好。

海陸飾演的婉容在前面幾乎沒有存在感,到了文綉離開後,婉容的機會來了,她應該把後面的戲托起來,但是海陸完成得不好。就像陳冲說的,文繡的處理可以簡單,但是婉容的處理得複雜。最後一場戲她抱著溥儀,于和偉說有感動到他。我還是深刻的感受到了男性觀眾和女性觀眾在觀感上的差異。

節目組對每個演員還是很公平的,張紀中導演覺得海陸的戲有點少,於是提議讓她表演那個經典的吃花鏡頭。陳冲說當年她的理解就是自我毀滅。你看,觀眾覺得這麼美的鏡頭,人物卻是在經歷內心最深的黑暗。海陸的表演讓我覺得是花看起來很好吃,吃起來也不錯......

陳冲作為主演在提到這部電影時說是自己運氣好。因為導演用鏡頭語言已經把影片拍得很好了,演員不需要怎麼用力。可千萬別把她的話聽進去了,那是極度自謙的說法。節目組放了一點點電影片段,有一個三人坐在車上一閃而過的畫面。就2秒鐘,就可以感覺到陳冲和鄔君梅兩人的人物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演員的功力。

溥儀這個角色的高潮戲就是于和偉讓張新成調整的那幾句。坦白講,調整後沒有比正式表演時好太多。根據百科的資料顯示,張新成在2014年參加藝考時,取得了四個第一。于和偉老師為他爆燈,或許是看到了他的潛力。相信張新成來到《我就是演員》這個舞台學到了很多。未來的演藝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每一步都走得穩穩噹噹。

于和偉的表演示範了兩個東西:如何把控節奏,如何表現層次。節奏和層次是所有表演系的學生都會在學校里學習的東西,但這兩個東西只能通過無數次的實踐來檢驗、提高。比如就4句台詞。每句之間是什麼關係?每句應該是什麼情緒?哪裡該連?哪裡該斷?哪裡該起?哪裡該轉?哪句要重點說?哪句可以帶過?細節是這麼摳出來的。短短的4句台詞,展現的是一個演員是否有沉澱,即肚子里有沒有貨。這些貨主要來自於:理論知識的儲備、實踐的總結、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人文素養等等。

我們的影視作品種類繁多,如果按照大的時代劃分,一般分為古裝、民國、現代三類。在這三類戲中,民國戲最難演,特別是放到大銀幕上,觀眾會要求演員至少看起來要像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出了很多的大家,即使演員演的角色是一個普通人,觀眾也會認為角色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精神風貌及品格和現在完全不同。人人都會帶著那麼一點點的民國風骨,有著中國人本該有的模樣。

去年《演員的誕生》里,陶虹和彭昱暢合作了《末代皇后》。主線是婉容,所以戲大部分在陶虹身上。彭昱暢塑造的溥儀在少年和青年時期都不錯,但是到了中年,明顯就感到有些吃力。在前不久剛剛出爐的第55屆金馬獎入圍名單中,彭昱暢被提名為最佳男主角。想想真有趣啊。一年前,他和陶虹合作,一年後他和陶虹的丈夫徐崢一同競爭影帝。不過在我看來,提名就代表拿獎了。如今,95後的演員們兇猛來襲。作為觀眾,想法很簡單:請各年齡段的演員都拿出真正的技術吧。

三、《我的前半生》,表演者:王曉晨&李念

根據我自己的習慣,以前做經紀人時跑過的組,等戲播了我會看個幾集,懷念懷念。《我的前半生》播出時,我看了一集。記得那一集是羅子君發現了陳俊生的婚外戀。看完之後覺得雷佳音的狀態比馬伊琍要好。後來又去看了看雷佳音的百科,在心裡想著說這個演員不火有點可惜了。結果沒過多久,他真的火了。期待《長安十二時辰》。

因為沒看原作,於是讓我少了很多束縛。在觀看王曉晨和李念的表演時不用先入為主,這樣反而就簡單了。

在這場戲裡,王曉晨的「任務」有很多。要試探,要挽留,要控訴,要體面,都完成了,但完成度不高。就像徐崢說的,觀眾沒有同情這個角色,特別是最後一場戲。

我們可能在腦海里數次設想過某個場景,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當事情真正到來和發生時,我們還是會痛、會崩潰。王曉晨對著黃維德說的最後那番話,其實不用克制。而最後一個場景,如果我是編劇,我會讓王曉晨首先把那雙鞋扔掉。狠狠的扔掉。不合腳的鞋子還穿著幹什麼?

李念的表演最大的問題是反應太快了,太著急了。她試圖越過對手直接與台下的觀眾取得關聯,她想讓觀眾知道羅子君是無辜的,她沒有錯,唐晶沒有給她解釋的機會,而她也很珍惜這份友誼。王曉晨和李念沒有讓我覺得兩人是十年的老友,而在《浪漫的事》里,李小萌和李倩站在一起,會讓我覺得兩人是姐妹。

吳秀波提議讓兩人互換角色。哈哈,好戲來了。

吳秀波和黃維德的表演思路完全「對立」,他採用了一種壓迫式的表演方式。吳秀波的場外任務:刺激兩個女演員,看看兩人面對刺激時的能力;場內(賀涵)任務:戳破所有的假象和謊言,讓三人都面對現實,面對自我。

在這樣的環境里,羅子君(王曉晨)稍佔便宜。因為賀涵首先對著唐晶「發難」,王曉晨得到了一點點緩衝時間。她可以躲在角色背後先觀察一下整齣戲的走向和場上的態勢,然後再給出動作/反應。

中間有一段王曉晨和李念的爭執戲,吳秀波沒有參與。讓我覺得他還挺尊重兩個演員的。畢竟他是導師,應該要把舞台留給來上節目的演員。

在即興表演里,我能感覺到李念對於舞台的「留戀」,當賀涵要她去拿衣服時,她不願意去。為什麼?我的猜測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即興表演,表演隨時會被導師叫停。如果去拿衣服,會不會再回來時表演就結束了?

我不知道兩位演員準備這段即興表演用了多長時間。兩人互說對方的詞還挺順暢,證明在前期準備時並沒有一頭埋在自己的台詞里而不管對手,這一點還是值得表揚的。

第五期觀感不佳,期待第六期。不過寫回答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