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社會熱點之一是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究其原因一言難盡。上世紀80年代,國內外專家開始探討社區衛生服務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並且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在經歷自我發展階段之後,社區醫療機構發展也日漸走向成熟。新醫改、衛生事業發展規劃表明,未來我國社區醫療產業必將迎來新的春天,也是衆望所歸。

但是,發展社區醫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北京航材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春青主任對此深有體會,她說:“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事關國策,必須要加強。這些年國家、政府乃至全社會都給予了重視和關懷,政策上也有所傾斜,整個大環境是向好的。只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必須一點一點地積累。”

1

發展全科是大勢所趨

與社區醫療衛生系統相對應的就是全科醫生,是其發展的基石和基礎。“以往老百姓有個頭疼腦熱也樂意去大醫院排隊,爲什麼?不是因爲百姓自討苦吃,而是社區醫院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者信任不夠。”原主任指出,“全科醫生的業務能力雖然無須像三甲大醫院的專家那麼強,但是也有一定的素質要求。除外,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深諳箇中道理的原主任對下屬要求自然很高,爲了提高整個隊伍的綜合能力,她不僅力邀中醫諸葛廷芳主任醫師、神經內科徐立安主任醫師、陳曉俊主任醫師等多位專家長期紮根社區醫院坐診、帶教,還定期選派各科室專家授課。原主任直言:“醫生工作到老學到老!社區醫院註定不可能擁有三甲大醫院那麼強的硬件實力,缺少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很多疾病的診治都要求醫務人員自行辨別。因此,我非常注重員工的基本功和知識面,強調回歸醫學的本色。”難怪在員工眼裏,原主任既溫柔又嚴厲。

“什麼是真本事?就是辨別力!這種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光靠醫學院學習幾年就能掌握的,需要在日常的臨牀工作中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年輕醫師要多請教老醫生,學習他們的技術和經驗。現在的醫學政策爲大家提供了各種培訓機會,年輕人不能怕辛苦,要好好珍惜這些機遇。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待人之道。技術再好,不能讓患者信服也是徒勞的。所以必須將心比心,認真傾聽患者的每一次訴求,給予更多的心理慰藉。”原主任如此表示。

“小病擅治,大病擅識,急病擅轉,慢病擅管”——原主任說出來的這“十六字方針”,可以說是言簡意賅地概括了社區衛生服務系統的真諦!

“任何事情在做之前,都要先明確我們的定位。社區醫院和全科醫生的職責範圍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十六字方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概括。”原主任介紹說,“患者因爲身體不舒服來到社區醫院,我們的大夫首先要明確這是慢性病還是急症,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是大病,要保證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辨識出來,爲患者下一步診治指明方向。若是普通常見病,至少也要有80%的診治能力。這是我給大家提出的硬性指標,如果做不到,說明我們的工作還不夠到位。”

談及此,原主任還舉了一個實例,她說:“一個多月前,社區裏有位奶奶喂2歲的孫子吃麪疙瘩,不慎引發窒息。手無足措的家長準備抱孩子去309醫院,但抱上車後孩子已經全身青紫,沒有了呼吸。家長趕緊把孩子抱到起初還不太信任的我們社區醫院,全科醫生用‘海姆利克急救法’多次適度有力地按壓,孩子終於將塊狀物吐出,逐漸恢復了意識。這一案例充分彰顯了我們全科醫生的嫺熟技術和高度的責任心,因爲只要再晚來幾分鐘,後果不可設想。”

相信當時的情況也是十萬火急,即便真打了急救電話,以當地的交通情況,怕是遠水解不了近火。而正因爲原主任團隊的存在,避免了一場大悲劇。“全科醫生就是家庭醫生,要負責每一個家庭的方方面面,無論男女老少,哪怕沒有實際的病痛,只是覺得需要‘聊一聊’了,他們也來找我們。”原主任躊躇滿志地說,“還有更多的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隨訪,他們的病不是一天就得的,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痊癒,甚至伴隨終身。他們更需要管理,全科醫生的介入,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和減緩併發症發展。以前社區的百姓不以爲然,而現在隨着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與我們簽約,我們自然也會爲其建立健康檔案,全程關注。”

全科醫生有着“健康守門人”的美譽。但是,客觀上講我國的全科醫學事業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全科醫生崗位吸引力不足,原主任對此深有感悟,她說:“任何人做一項事業都需要認同感,否則會越來越弱勢。我剛來的時候,這裏的員工們工作精神有些消沉,一方面是社會認同度低下,老百姓不重視全科醫生;另一方面就是工資待遇的問題,畢竟社會競爭激烈,物質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歸根結底,還是得我們自己去努力。只有爲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同,服務量上去了,付出的勞動多了,收入也會自然提高。”

“當然,社區醫療全面發展和提高,還需要自上而下一齊努力,要積極拓展全科醫生在基層的職業發展空間,鼓勵專科醫生進行轉崗培訓,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提高全社會對全科醫生的認同度等,可以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原主任對於未來仍充滿希望。

2

積極探索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

分級診療是醫療圈的熱點話題,其核心理念在於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其內涵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和上下聯動。簡單地說,分級診療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想就醫格局。

因此,分級診療也被視爲新醫改攻堅階段的重頭戲和有效降低醫療費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家積極推動分級診療的落實,希望能夠進一步改善百姓的就醫環境。

2012年,在《國務院辦公廳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指導意見》尚未出臺的形勢下,原主任帶領團隊積極探索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工作,推動航材院社區與航空總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就診服務體系。談及此,原主任表示:“當時還沒有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概念,但是礙於現狀,我們已經在摸索了,希望能夠創立一套新模式。通過在社區完成轉診登記、開單交費、預約航空總醫院相關科室、航空總醫院相應科室綠色通道診治、專人專車陪護、集中往返、佩戴統一標誌等無縫銜接,形成雙向轉診閉環管理。這樣做既方便了居民就診,又充分利用了航空總醫院的醫療資源,可謂是一舉兩得。”

航空總醫院是一所實力強勁的大型三級綜合醫院,孕育了衆多有口皆碑的醫學專家,社區醫院依託其雄厚的醫療資源可以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很多疑難問題。原主任的設想凸顯了她敏銳的醫學嗅覺和管理能力,而她在航空總院多年積累的資源和人脈,也讓這一模式更加順暢。她說:“因爲我在航空總院當了多年的業務副院長,對於每個科室和大專家瞭解的較爲透徹。一旦需要轉診,也能馬上對接,開通綠色通道。”基本的健康問題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疑難病患者則能夠通過綠色通道快速解除,該模式使該社區的居民受益匪淺。

分級診療理念凝聚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是把脈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痛點後亟待突破的層面。對此,原主任表示:“現在說起分級診療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真正要做到卻是不容易的。簡單說第一要能分得清,第二要能轉得成。前者要靠社區醫院和全科醫生,後者則要靠相匹配的大醫院順利接收。如今大醫院的水平不用說了,很多都是趕超世界前列,但是社區醫院和全科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這一進程,所以還要加把勁。”

今年兩會期間,有委員大聲疾呼:“願百姓都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健康家園!”所謂的健康家園,就是指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快馬加鞭朝向快車道,全科醫學的春天也正向我們走來。原春青主任表示將會一如既往帶領着自己的團隊,傾聽百姓的呼聲、迴應百姓的期待,將滿腔熱血播撒給社區衛生事業,爲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創建“健康家園”!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