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頓大學的漢學研究很強。而且尊崇古典學,本科學生都需要從大二開始學習文言文,而且往往難度不低(大三的文言文課程需要學桃花源記)。和中國人學習文言文不同,荷蘭學生開始接觸文言的時候現代漢語往往也就是基礎水平(只大一學了一年)。但不止一個荷蘭人跟我說過,文言文並不比現代漢語難學。如果當作兩種不同的語言的話,甚至比現代漢語還要規則一些。我相問,為什麼外國人對於文言和現代漢語的看法和國人有這麼大區別?這是否反應出來國內文言文教育其實缺乏效率?


文言是一種以先秦的上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有自己的一套辭彙、語法體系(儘管已沒有自己的語音,辭彙和語法因為後世不斷使用也有一些新變化)。文言跟(狹義的)現代漢語總體上還是很不一樣的兩套體系。不要看到都用漢字,且後者保留不少文言詞及成語就覺得兩者差不多。

然而根據我的經歷,國內初高中教文言文是語文課的一部分,站在現代漢語的立場上,教一些零星的詞義和語法點(虛詞會講得比較系統),但沒有當成一種獨立的語言來教,至少當年的我只能靠現代漢語的基礎加上這些零星知識點去猜文言文的意思。

如果把文言當成一種新的語言來學,那麼有現代漢語基礎的人學起來應該比學拉丁語、希臘語、梵語簡單多了吧。


學習新語言時,感知到的「難」,通常是碰到了「母語中不存在,而又無法簡單弄清的東西」。

比如東亞人碰到了單詞的語法性別和內部屈折變化,歐洲人碰到了方塊文字系統和音節內的聲調。

可參考下面的相關回答:

各種語言都有哪些能把人玩死的地方??

www.zhihu.com圖標外國人寫漢字有多難??

www.zhihu.com圖標

下面分別從語音和文字系統、語法、辭彙幾方面來看。

首先,學習文言文並不真正等於學習古代的漢語,無論對於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來說。你不需要學會某句話在先秦或隋唐時期是怎麼「說」和「寫」的,不需要聽辨上古音或中古音,不一定要讀懂繁體楷隸(取決於教材)甚至篆字金文。很多文言文課文其實只是對古代漢語的轉寫,而且轉寫所用的文字不表音。這意味著,古漢語的語音難點,一般學文言文的現代人碰不到;而漢字,不論用來寫現代文還是古文,對於外國人學習而言,都難(同一句話文言文至少看起來方塊數量少……)。

再說語法(一般人聊語言難易時,多數時候聊的都是語法),文言文相比於現代漢語,並沒有給歐洲學生增加多少新奇的概念和複雜的規則。相反,有些地方更接近他們所熟悉的結構。這和我們學習古英語或拉丁語完全不同,沒有可比性

  • 古英語保留了在現代英語中已基本消失的大部分日耳曼語特徵:名詞分陰陽中三性(和自然性無關,例如sunne(太陽)是陰性,m?gden(女孩)是中性(同現代德語)、wifmann(女人)是陽性;有主屬與賓四個格(類似現代德語);形容詞有弱變化和強變化(強變化時和名詞一樣有16種形式);動詞隨人稱變位;在符合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句子的詞序靈活多變;當然也有少量在中國人看來比現代英語簡單的地方,比如時態。
  • 拉丁語保留了在現代意法西葡語中已明顯弱化的古羅曼語特徵:名詞有主屬與賓奪呼六個格(部分格只殘存在現代語言的代詞中),有五種變格法;形容詞有兩種變格法;動詞變位雖然延續至今,但現代語言變位的複雜程度相比拉丁語也有弱化。

麻煩在於,這些多出來的東西,恰是我們學習現代英語和現代法意西葡語言時大多都避開了的。而現代漢語由於語法相比文言文更加難以捉摸,母語是印歐或烏拉爾等語言的學習者反而更難適應。

最後說辭彙,對於大部分語言來說,都是古代比現代的辭彙系統更單純

  • 例如現代英語除了繼承一部分古英語辭彙外,還吸納了來自諾曼法語和中央法語的大量辭彙,這些借入的語素很多又被拿來重新構成新詞。而古英語只有少數拉丁語和極少數凱爾特語借詞,在發展中逐漸摻入了一部分古諾斯語(北日耳曼語)辭彙,其常用辭彙量遠無法和現代英語相比。

有人也許會拿一些詩文作為例證,以表明文言文辭彙的浩如煙海。那恐怕就是文學和延申知識的難度而不是語言本身的難度範疇了。倘若說要認全一百三十多個馬字旁的漢字纔算學會文言文中與馬有關的表達…… 那不如把掌握每年新增的幾百句網路流行語也算在現代漢語的學習目標裏吧。古文冷僻字詞再多,典籍所載終也有限。而鮮活的變化中的現代漢語,很多詞連小編都慨嘆自己老了讀不懂了。

來自多鄰國duolingo的分享~


首先,先秦古語與現代漢語是兩種語言,中間還隔了一個中古漢語。現存的材料看來,古語還有一些屈折現象,只是沒有體現在文字上。比起現代漢語,古語更接近印歐語言。另外由於單字一義的形態,比起現代漢語,冗雜比較少,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很友好。

其次,國內基礎教育的文言文學習根基在於挑出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而不是系統從頭學習古語。並且在學習中還夾雜了後世的仿古文言文,甚至高考以文言文爲主而不是古文爲主。文言文就是後世不同時代漢語自身仿造古文而得到的產物,但是其實是死的,至少不能在現實中以口語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想像得到,後世的文言文其句型用詞有別於古文,特別是語氣詞可以直觀看到於古文的差別。這種混合學習效果自然是差的。(你可以試試古典拉丁,俗拉丁,中世紀拉丁混起來學)


主要是因為文言文很多時候真的跟英語很像啊,我學的時候就經常會有英語既視感

比如各種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來」是不及物動詞,使動化表示「使之來」。

英語:John walks his dog every day.

按照文言文理解,「walk」是不及物動詞「走」,使動化表示「使之走」。和古文很像吧

所以這句變成文言文可能就是「翰日行其狗」?(手動狗頭

上面是動詞的,還有形容詞的

文言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綠」表示「綠色的 」,「綠江南岸」就是「使江南岸變綠」。

英語:Cool the water before you drink it.

「cool」是「涼的」,使動化表示「使之涼」。也很像吧

不過話說「綠」在現代漢語裏似乎也可以有使動用法,但意思好像就複雜了一些,詳情請諮詢@李小璐

比如被動結構

文言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英文:Those who work with their minds rule others; those who work with their strength are ruled by others.

這裡表被動的「於+XX」和「by+XX」很像吧

再比如定語後置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裏這種「之...者」的結構好像基本就是英文後置定語從句的直譯

英文:I have eaten 5 burgers which were bought in KFC.

翻譯:吾已食五堡之買於肯塔基炸雞者。

除了這些,倒裝、判斷句有時候也會感覺有點相似。外國人如果將文言文當做一門新語言學習的話,可能反而會比現代漢語更符合西方的語言習慣,所以會覺得相對簡單吧。


1.文言文和英語都是狀語後置,符合英語說話習慣。

文言文裏,主謂賓+於(時間地點),就是英語的in/at/on+時間地點,以+方式,就是by,都放在句子後面。現代漢語,例如「我在食堂喫飯」,沒有說「我喫飯在食堂」的。

2.文言文一字一意,能跟英語的word對應起來。現代漢語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思,但咱都不用單個的字,而是用詞語。例如外國人學漢字,「妻」是「wife」,「子」是「son」,文言文裏「妻子」就是老婆+孩子,很好理解。但是為啥到了現代漢語「妻子」就單指「老婆」?大量的習慣用法需要記憶,所以相對而言文言文反而簡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