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什麼東西隨處可見?你一定會說是手機。智能時代手機確實無處不在,但還有一樣東西比手機出現的頻率更高,那就是液晶屏。

手機、電腦、電視、手錶、汽車,這些能鏈接網絡的地方,就有液晶屏,這個行業的應用規模可見多大。比如最近剛剛發佈的華爲MateX,可摺疊屏幕驚豔了全世界。

但是對於液晶這個行業,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很陌生的,並不知道背後有多少精彩的商業故事。所以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中國液晶行業的故事,看看對我們有哪些啓發。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沒落的電子廠

中國的液晶行業雖然慢於日韓和美國,但是這幾年也是迅速崛起。說到這個行業就需要講到一家企業,京東方。不是京東,也不是新東方。

京東方在液晶行業裏,資產、利潤、產量、生產線數量等方面都是國內第一。京東方前身是老牌國企北京電子管廠,是當年蘇聯援建中國的重點項目之一。

改革開放之後,國門打開,電子管廠發現,先進國家的核心電子元件早就不是電子管了,而是晶體管和集成電路,原來再大的國企,現在產品也不符合人們的要求了。

當時全國正興起“彩電熱”,市場廣闊。各省市都積極從國外引進彩電生產線,電子管和彩電用的顯像管都屬於真空技術,電子管廠也有技術優勢。但是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這個項目沒有落到電子館廠,而是跟松下合資單獨建廠。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老式彩電

1987年松下彩電公司成立,是當時北京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電子管廠雖然名義上擁有25%的股份,卻沒有什麼發言權。

錯過了彩電生產之後,電子管廠病急亂投醫,參與了很多項目,什麼保健品、節能燈、出租車等業務,跟原有業務完全沒掛鉤。

那個合資廠在彩電興旺的時候賺了不少錢,電子管廠雖然是股東,卻沒分到多少錢。而且由於松下技術的封鎖,從1987年到2009年,22年的時間中方不能獨立設計顯像管,在這家公司完全沒有地位。

1997年6月10日,轉機來了。北京電子管廠在深圳上市,一下子募集到3.5億港元,廠子成立這麼多年,第一次擁有這麼大一筆資金可以自主支配,就可以好好規劃下未來了。

2001年,北京電子管廠改名爲京東方科技集團,目標對準了液晶產業。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掌握核心技術

當時液晶行業進入了週期性低迷,韓國的現代公司急於套現,打算出售旗下生產線,京東方有收購的意願。

這裏面有一個問題需要釐清:中國企業的合資和現在京東方面臨的收購,有很大區別。

如果是合資引進生產線,生產線打包運到國內以後,對生產負責的將是外方企業,他們有責任確保生產線的正常運轉。外方掌控整個生產過程,你想要在實際生產中學技術,是不可能的。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這樣一來,整個生產的管理、設備零部件的採購、供應商管理、技術的後續研發等各個環節,都由合資外方承擔。中方能得到的,只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以後的分利,不可能深入到生產過程中去,也就不可能有發展和積累工廠技術的機會。

而京東方面臨的整體收購模式,是整體收購外國技術先進的企業以後,中方就成了企業的主人,擁有完全的獨立自主權和生產安排權。

這種情況下,中方當然要深入到生產的各個環節,需要外國專家傳授技術,這些都不是問題。

就跟現在中國搞國產大飛機,有人說飛機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國生產。其實誰生產不重要,重點是誰對整體產品負責,掛中國品牌的大飛機,中國企業必須對飛機制造的各個環節有充分的掌控。

液晶生產就是如此,在大規模的生產當中,基於當地和實際生產的技術,比實驗室技術更重要。工廠技術是實踐技術,無法傳授,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邊幹邊學。

如果依然是此前松下電器那種合資生產模式,就算再過十年,中國企業也不可能掌握液晶生產技術。現在有機會整體收購國外企業,吃透技術生產的過程,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工業技術,中國企業纔算真正掌握了液晶產業。

事實上,當初韓國趕超日本的液晶企業時,也是這麼做,先收購,再吃透,最後掌握核心技術。

在京東方收購現代液晶的時候,上海廣電集團也在籌建液晶生產線,不過它們選擇了合資的方式。2003年上海廣電和NEC合資,投產了5代液晶生產。

但由於是合資生產,上海廣電始終未能掌握液晶生產技術和供應鏈,因此不敢下決心繼續投資擴張生產,這下分水嶺就出現了。

2006年,液晶週期低谷到來,京東方和上廣電都陷入鉅額虧損,但京東方因爲掌握自主技術和供應鏈,敢於抓住機會擴大生產。到了2007年,京東方因爲產量大增而迅速轉爲盈利,上廣電則繼續虧損3億,最終在2009年黯然轉讓。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京東方算是走對了路子,敢於在液晶週期的低谷大舉投資。目前,京東方在全國擁有11條液晶生產線,總投資額超過3000億元,是中國工業史上單個企業迄今爲止最大的投資額。京東方的出貨量目前已佔全球22.3%,超過了韓國LG,成爲世界第一。

你可能在想,京東方上市融資不過幾十億元的資金,隨後這幾年就能投資3000多億,這些錢是從哪裏來的?

逆勢投資

一般情況下,企業發展需要投資,除了自由資金外,就是靠銀行貸款和上市兩條路。但是京東方意識到,這兩條路,那一條都不適合液晶生產的投資戰略。

2003年1月,京東方正式宣佈用3.8億美元收購韓國現代一條液晶生產線,同時準備在北京開建一條5代液晶生產線,這兩個項目的資金巨大。

京東方原本準備通過香港股市融資,但因爲一些變故沒有成功。只好轉而向銀行貸款,貸款總額高達7.5億美元,是由國家開發銀行領頭,九家銀行組成了銀行團,提供了這筆貸款。

但是沒想到,收購完成沒多久,液晶週期又開始,面板價格狂跌。2005年,京東方鉅虧16億,各家銀行都把京東方的信用等級下調,後續貸款更是不可能。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2006年,京東方繼續虧損17億。到2007年4月,銀行團的貸款到期,京東方無力還款,只好苦苦懇求各家銀行,希望能把貸款延期。幾經努力之後,銀行終於同意貸款延期。

不過,好日子馬上就來了。2007年下半年,液晶面板價格一路上漲,5代線的銷售形勢一片大好,京東方算是緩過神來。

之後,京東方規模逐漸做大,但經過之前幾年的折騰,讓它意識到一個問題:上市融資和一般銀行貸款,這兩種融資方式都不適應液晶產業這種“越虧損、越要投資”的進攻性投資戰略。股市或者銀行都很看重短期財務指標,他們或許能錦上添花,但很難雪中送炭。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幾經摸索,京東方終於在成都建設4.5代生產線,找到了適合的融資方式。他們向地方政府定向增發股票,以獲得足夠的資本金。成都4.5代生產線項目中,成都市政府不但提供了土地、稅收方面的支持,還提供了18億元的資本支持。同時國開行作爲戰略投資者,提供了16億元的10年期貸款。

企業和政府的合作

這裏還有個問題,就是政府參股,這個跟政府補貼還不一樣。

政府補貼,往往是低效的,因爲政府補貼後不會去追蹤企業到底怎麼用,反正補貼也收不回來,最多事後讓企業拿出一些數字和報告上報。政府補貼還要求利益均沾,各個企業都有一點,而不會集中給某一家。

還有更重要一點,液晶這種大型產業,一定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政策密集型。

比如京東方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建了一條5.5代生產線,內蒙古雖然不缺電,但是電網水平差,經常停電,這在當地見怪不怪。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但是液晶生產線,搬運玻璃板就是靠電磁力,斷電0.1秒,玻璃板就會掉下來砸碎了。不僅這樣,清理各處的玻璃碎渣,至少要兩個小時,很浪費時間。這條線投資220億,按照24小時停工2小時候來計算,要白付出25萬元的利息。

除了電力穩定,還有工人、土地、排污、後勤保障、綠化等方面,建設液晶生產線這種超大型工程,都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所以是政策密集型產業。

要想讓地方政府提供這種政策支持,主動改進各方面的做法,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政府入股,分享液晶生產的利潤,當然也分擔風險,這實際上是政府、企業共同成長的過程。

這就是京東方摸索出的,適合液晶產業特徵和中國國情的新融資道路。

通過京東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現代電子產業的一些特點,就是現代電子產業,需要的條件特別複雜,不僅是企業的事,還是政府、乃至全社會的事。只有一個國家的總體能力跟得上,電子產業才能生根成長。

中國液晶行業如何趕上美日韓?曾經的沒落電子廠如今已是行業巨頭

液晶產業的發展也折射出現代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的變化越來越快,傳統媒體到自媒體,線下零售到電商,從社交到短視頻,如何讓自己更得上社會的變化,成爲現代人的必修課。

當然,在眼觀六路的時候,仍然不要忘記打造自己的立身之本,讓自己的專業能力能夠持續輸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無論時代怎麼變,站定之後再發展,纔是正確的。

京東方如果當年沒有掌握液晶生產的核心技術,也就沒有今天的輝煌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