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即可免費獲得報告全文

  從2016年起,物聯網智庫每年都會推出一份物聯網產業生態全景圖譜,跟蹤產業生態進展、收集主要參與者信息、發掘行業發展趨勢。

  我們繼續堅持“從產業關聯廣度和深度觀察,探索物聯網如何對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帶來的影響”的初衷,對過去一年的物聯網市場進行回顧,形成最新版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圖譜。

  如果說2016-2017年物聯網的產業生態各種要素已具備,2017-2018年是物聯網對於國民經濟產業變革的規模效應初顯之年,那麼2018-2019年可以說是市場對物聯網技術方案落地驗證的開啓之時。

  爲什麼有這個判斷?因爲物聯網概念已提出了十多年,多年前多家權威機構以2020年爲節點,對物聯網連接數和市場規模給出誘人的預測,如今距離這一時間點僅剩不足一年,此前大部分預測基本達不到預期。不過,業界不能再繼續拿各類數字來畫餅,而需要實實在在檢驗物聯網技術方案落地的成果。

  大環境變遷中的一枝獨秀

  隨着宏觀經濟形勢日益嚴峻,資本市場由熱轉冷,物聯網領域的炒作已逐漸褪去,市場對物聯網的技術、商業模式、產業生態開始了檢驗。面對這些考驗,物聯網有了一個較好的開局。

  一方面,在這一階段中,其他領域不少企業紛紛陷入裁員、關閉的泥潭,物聯網領域的大部分企業卻逆勢增長。過去幾年中持續積累自身核心實力、專注於價值創造的大量企業,在外部大環境變冷的背景下依然實現訂單應接不暇、人員不斷擴招。

  另一方面,不少領域面臨洗牌。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再次發揮作用,過去幾年中,由風險投資或者炒作熱點支撐的很多企業還未找到較好的商業模式,或被併購或退出市場,物聯網平臺、物聯網模組等環節已呈現出明顯變革的跡象。

  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物聯網首次被寫入其中。中央對整體經濟形勢判斷是“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增加內需更爲重要,而物聯網成爲增加內需的產業政策重點抓手之一。隨着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推進,加上傳統企業本身對於效率提升、創新模式開始不斷探索,在很多場景下物聯網技術方案爲其提供較好支撐。

  連接數高歌猛進,連接背後價值有待挖掘

  過去的2018年裏,國內的物聯網連接呈現“大象狂奔”的態勢。知名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曾發佈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年中,中國的三大運營商物聯網連接數已佔據全球蜂窩物聯網60%以上份額,預計到2025年依然保持在60%以上。

  不過,僅僅半年之後,截止2018年底三大運營商物聯網連接數已達到7.68億,同比增速124%。雖然當前其他運營商數據還未知,但預計三大運營商物聯網連接數已遠遠超過60%的份額。而短距離物聯網連接數會遠遠超過蜂窩物聯網的數量,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國內物聯網總的連接數已超過人口數量。

  雖然連接數是物聯網規模發展的一個標誌,但業界一致認爲未來連接在物聯網產業鏈中的價值僅有10%左右,三大運營商每一連接獲得的收入不足2元/月,而且下滑趨勢明顯,挖掘連接背後的價值更爲重要。不同於以往以連接數增長爲主要考覈目標,預計2019年各類提供連接服務的廠商對於連接背後價值考覈會進一步提升。對個人用戶生活便利性、對企事業單位用戶生產運營流程的變革等都是提供連接時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平衡連接數增速和連接背後的價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對物聯網技術方案的市場驗證。

  5G元年,狂熱與謹慎並存

  5G已成爲當下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2019年工信部將頒發5G臨時商用牌照,5G元年開啓,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80%的5G設施將用於物聯網,用於人與人通訊的只佔20%。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的宣傳口號已深入人心,“改變社會”更多是在於5G對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物聯網應用的支持,從而實現各行業新的數字化變革。

  和其他新技術類似,5G當前正在經歷着商用前的一段炒作期,多方力量對其態度非常狂熱,資本市場中5G概念遍地開花,各類媒體屢上頭條。不過,5G基礎設施的投資方的典型運營商對此依然保持謹慎態度。三大運營商在2018年發佈的財報中,對5G商用持 “產業鏈有待成熟”、“投資需謹慎”的偏保守態度。

  根據標準組織3GPP的工作進展,目前已完成的5G標準主要聚焦於增強移動寬帶(eMBB)場景,2019-2020年5G率先商用的場景也集中此,但eMBB這一場景更多用於移動互聯網,依然是人與人通訊爲主,對物聯網應用支持有限。其他兩大場景低時延高可靠(uRLLC)和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的標準化工作依然沒有完成,其商用推進會更慢,而這兩大場景的技術纔是5G用於物聯網業務的領域的核心支持。因此,那些預期5G能帶來物聯網進一步大發展的人們,可能尚需時日。

  雲、邊、端協同,AI與物聯網融合進一步落地

  本次圖譜整體結構最大的變化是將橫向的四層架構變爲五層架構,增加了邊緣層,我們認爲邊緣計算在物聯網業務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當然,邊緣計算並不是孤立的一層,在物聯網應用方案中,雲端計算、終端計算和邊緣計算是一個協同的系統,根據用戶場景、資源約束程度、業務實時性等進行動態調配,形成可靠、低成本的應用方案。雲計算廠商、IT廠商、運營商和垂直行業廠商等不同角色對於邊緣計算的概念、邊緣節點位置和邊緣計算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理解,但面對物聯網方案實現雲、邊、端協同已達成共識。

  在2017-2018版本圖譜中,我們認爲人工智能+物聯網開始起步。過去一年中,人工智能也在經歷一個打破炒作、尋求落地的過程,人工智能巨頭們開始探索如何爲國民經濟各行業賦能,其中與物聯網融合、藉助物聯網應用落地的渠道是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的重要一環。AI已在物聯網多個層面進行融合,終端側的AI、邊緣側AI、雲端AI能力架構都已具備。我們可以看到,海康威視、曠視科技、地平線等紛紛發佈了物聯網相關平臺和產品,期望通過AI+IoT實現更多的落地,同時也是開啓物聯網技術方案落地驗證的一種表現形式。

  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廠商大規模入局,需求驅動

  需求方開始主動驅動已成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徵,雖然當前大規模落地的應用驅動力還不足,但在小範圍示範以及大量碎片化、長尾領域,需求方主動驅動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將物聯網應用分爲政策驅動的應用、消費驅動的應用和產業驅動的應用三大類,在這三大類應用的背後,是大量驅動主體開始主動擁抱物聯網。

  互聯網巨頭們入局物聯網領域,一方面給整個物聯網從業者帶來士氣提振,另一方面也爲物聯網的商業模式、合作方式注入了很多創新的力量。目前,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360等巨頭均推出物聯網相關平臺和產品,跨出了To C領域,並且開始在To B領域開疆拓土。在互聯網巨頭的產業影響力加持下,消費者、政策機構、產業機構各方參與者對物聯網的市場認知和接受度進一步提升,促使其主動的驅動力量提升。

  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傳統企業主動入局,如智能家居、智慧建築、智慧社區領域迎來了大量地產商、物業、商業樓宇、公寓運營商等羣體,它們作爲下游用戶也在積極參與相關標準制定、產品研發,主動與上游物聯網企業推進物聯網在自身所處領域的落地。類似的還有汽車、物流、交通、公用事業等領域的廠商主動入局。

  物聯網監管分水嶺

  過去一年中,針對物聯網相關領域的監管政策逐步完善。在國內最爲典型的是頻譜監管政策,尤其是針對非授權頻譜微功率設備的監管,從2017年底至2018年底連續出臺兩個版本徵求意見稿,基於審慎監管的角度會逐步完善相關制度。在海外最爲典型的是歐盟出臺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對於物聯網企業產生的數據相關問題實施嚴格監管。

  隨着物聯網設備數量快速增長和對整體經濟影響的加深,針對物聯網的相關頻譜管理、經營牌照、數據隱私等方面的監管會趨於完善。我們認爲,過去一年是對物聯網監管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的寬鬆環境將被此後的有序監管所替代,這也是開啓物聯網技術方案落地驗證所必須做好的制度建設。

  基於對物聯網產業的跟蹤,物聯網智庫在上一版本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圖譜基礎上,對產業鏈各環節核心企業和機構繼續進行調研,對原有圖譜中細分內容進行大幅度調整,基本上反映出物聯網產業生態發展全貌,希望一張圖能夠大致瞭解物聯網產業生態全貌,並呈獻給讀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