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那樣清楚地界定。證據、邏輯、法源依據,在上面彼此辯駁,最後以理判決。這是法律,也是男主角 Hank 與他的父親之間關係的縮影。

 

在最近很紅的《會計師》裡,除了與《大法官》都大膽地直接使用直譯名外,主角也在某種程度上有一些共同點。

其實大多數的人都不像 Daniel Radcliffe 那麼幸運,有一個「哈利波特」的角色能深入人心。

像 Ben Affleck 以往為人詬病的,就是他演戲時表情元素的缺乏,使角色情緒無法完整地展現。直到遇見了《會計師》,他的那份「沉著與撲克臉」才變成幫電影加分的一大關鍵。而 Robert Downey Jr. 則是在遇見了《鋼鐵人》後,那種「臭跩天才」的氣息才終於深植人心。

而這份演員氣息能與電影完美結合的,除了《鋼鐵人》《福爾摩斯》,另一個就是現在這部電影了。

 

一件:故事裡的叛逃

▌故事的開始

電影裡,Hank 是一位在芝加哥赫赫有名的律師。在他眼裡,沒有打不贏的官司,只有請不起自己的當事人。

某天,在一場訴訟過程中,他卻接到家裡捎來了噩耗:母親突然逝世。因此,他必須回到那個心裡極度排斥的家鄉,參加母親的葬禮。

起初,Hank 的心裡所規劃是,在母親的葬禮結束後,他就要搭隔天早晨第一班飛機離開,離開他那位決心老死不想往來的「法官」。但就在隔天清早不歡而散的離開之際,他卻接到他哥哥的電話,說父親被捲入一場死亡車禍之中,也使得他不得不回去替他父親找出真相。

然而,儘管那個當下最適合的人選是 Hank,他頑強的父親仍寧願僱用當地毫無經驗、甚至連賣花瓶、當律師都讓人搞不清楚哪個才是正職的在地律師 C.P.,也不願以兒子爲辯護律師。直到後來,當時間慢慢磨合彼此的銳角,Joe 才終於讓兒子擔任主力律師。

▌這個家,抽象得像畢卡索的畫

在 Hank 幫父親蒐集有利證據的過程裡,觀眾才一步步得知,關於他們父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Hank 叛逃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彼此最終放下的一切。

在 Hank 成長過程裡,他始終認為父親是一位愛慕陌生人掌聲的虛榮者,一位以自己在法庭上的公正不阿為傲的假面人。也因此,父親才會在自己13歲出於頑皮而拿半自動步槍掃射別人家的信箱時,把他踢出童子軍,「好跟別人炫耀自己的嚴厲與公正」;才會在自己17歲一時衝動,吸毒後與哥哥飆車結果導致哥哥棒球員生涯結束時,即使檢察官的建議是判社區服務,他的父親卻判他分配到范德堡少年勒戒所,「好跟別人炫耀自己的嚴厲與公正」。

在 Hank 成長過程裡,一直認為他的父親是虛假的人,對所謂的「家」,只有抽象與陌生。也因此,他變成那位能把黑說成白,讓對手到的法官都難以「伸張正義」的雄辯律師。

然而,在此刻,幫父親蒐集有利證據的最後一刻的法庭上,他才理解,原來父親當初輕判 Mark Blackwell 30天的刑期,就是因為在他身上看見 Hank 的影子,希望能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就像他希望有人能為自己年少莽撞的兒子伸出援手一樣。只是,沒想到這個輕判導致的是 Mark 犯下更嚴重的殺人案件。

不難發現,在三兄弟之中,大哥即使球技過人,無法打球後只能修輪胎;三弟喜歡攝影,卻先天有智能障礙,只有 Hank 擁有過人的天資與智力,卻也最放蕩不羈。

也因此,為了免於機靈的 Hank 走上自毀的前程,在17歲吸毒飆車時,他的父親給了他最重的刑,以避免之前輕判的那個悲劇事件重演。只是在 Hank 眼裡,這是父親的虛榮。

▌法官與律師之於故事的隱射

在法庭上,被告辯護人與執行判決的法官之間,常常是處在一種「追求認同感」的狀態。

法庭上,律師以各種證據,極力想徵求法官的認同,同時法官以律師的言詞、論述邏輯,當作他評價某個案件的依據。這就像 Hank 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關係:他以名校西北大學法律系第一名畢業、成為芝加哥有名(雖然可能是名聲鶴唳)的律師,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像在爭取父親的認同。

然而,法官父親沈默、嚴厲的形象,就像那位「蹣跚地攀過月台、手拎著橘子」的普世父親印象,縱然關心,仍不肯開口表達。也因此,造成 Hank 長年以來的叛逃。

 

二件:電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

▌Robert Downey Jr. 的成長過往

其實電影裡、電影外,總有些脫不了關係的元素。《大法官》裡,Hank 從小失去父愛,並間接造成他無論世俗的道德標準如何也要打贏官司的性格;真實世界裡,小勞勃道尼由童星出身,成名早,提早讓他進入燈紅酒綠的世界,並年紀輕輕就已進出監護所無數次。

因此,電影裡小勞勃道尼的一舉一動,都微妙微俏地,就像一個發生在真實世界的故事。

而道尼藥物濫用的問題,最早要回朔到8歲。當年,第一次提供毒品給尚年幼無知的他的,不是別人,就是他的父親。沒錯,就是他同為演藝人員的父親老勞勃道尼。而小勞勃道尼這一進進出出監獄與勒戒所,就這麼虛晃到了36歲。

這樣的父愛,扭曲、荒唐嗎?

這樣的成長過往在道尼身上種下什麼種子,旁人無從得知,但這卻是讓他選擇這部電影當製片很重要的間接因素。只是電影裡,小勞勃道尼選擇的父親是一種近乎不近人情的嚴苛、冷漠,一種凌駕在客觀之中的父權概念。

對他而言,這與現實中所經歷相仿的,都是那份父愛的「缺席」。

▌Robert Downey Jr. 的個人特質

在《鋼鐵人》系列終於讓小勞勃道尼聲名直衝巔峰之際,除了電影裡吸睛的高科技與特效外,他的個人特色亦是極為重要的一層因素。他那種無論何時都自信破錶、傲視周圍膚淺的世界的那種超高智商感,不只讓他與《鋼鐵人》相得益彰,也包括之後的《福爾摩斯》,以及這部《大法官》。

在電影裡,他所擁有的法律知識以及高超的辯論技巧,就像他的鋼鐵人裝備,使他變得如此有力量。種種個人特質,讓小勞勃道尼成為這部電影需要而且必要的角色元素。

 

三件:兜圈

▌故事結局之於整體的輪廓

所以,小勞勃道尼成功演活了 Hank,而 Hank 自幼叛逃,並最終回到父親已離開的卡林維爾教堂法庭,結局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當年,Hank 丟下 Sam 一個人在演唱會,丟下了卡林維爾鎮的這個家,也丟下了在印第安那州的那段自我。只是,這並沒有讓事情因此改善,最終,他的老婆還是跟別人跑了,同時噩耗降臨,使他不得不重拾自己的殘局。就像 Sam 說的:「當你想再一次逃開,就像你常做的那樣,最終,你會是唯一受傷的人。

只是,這何嘗不是件好事?殘局收拾完,人生才有辦法朝好的方向前進。《大法官》的故事關乎一種迷途羔羊的叛逃信仰,只是這並非自戀自傲,而是一種浪漫。悲劇性的浪漫。

從悲劇一點的角度來看,人生的殘局最終得以收拾,卻也已經送走一些人。從浪漫的角度而言,離開的人確實走了,但他們並沒有帶走所有東西;留下來的人,收拾了殘局,得到了信仰,纏繞、束縛住生活的枷鎖最終得以得到救贖。

原來,人生所有的叛逃,都像結局裡那張旋轉的法官席。而那些叛逃都坐在這張椅子上,轉呀轉、轉呀轉,直到有一天終於轉到對的方向,以對的目光,看著原本不對的人。

▌兜圈的評價

國內外的網評中,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部電影父子之間感情的對手戲精湛,但同時參入親情、愛情、懸疑等等的因素後,使這部電影多少已經失焦了。但我覺得這只要求到表層那一面。表面上,《大法官》講的是父子間沉默而細膩的關係。

但延伸出來的,在參入各種情感後,電影反而更接近人們在真實世界的兜圈,那是世間所有的,與留下來的人最終的破鏡重圓,還有與逝去的,能抱以笑顏地,揮手道別。

 

 

 

臉書專頁:【魔笛手的關於三件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