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慢慢地增長,我覺得交朋友就像旅行:在不斷地遷徙裡,身邊的人來來去去,能完整參與在每一張風景照裡的,不過寥寥無幾。

 

2016年上映的《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 改編自1967年迪士尼經典動畫片《森林王子》,講述一位在意外中失去家人並被狼群扶養長大的男孩Mowgli(Neel Sethi 飾),在森林中為了生存而奮鬥的冒險故事。

關於三個有趣的部分:
首先由電影精緻的CGI特效開始講起,其次延伸討論男主角在冒險故事中遇到的每個角色背後的寓意,以及最後將視角落在黑豹Bagheera身上,思索家人的意涵。

 

第1件事:電影特效的精緻

《與森林共舞》中最神奇的部分,就是很難想像地,整部電影裡真實的角色嚴格來說只有Mowgli一人!而讓各種爬山涉水、叢林冒險的畫面如此真實的,源自於CGI技術(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的成功。

前些日子,我在台北小巨蛋參加一場關於「VR技術」的演講。而其中一位講者,為好萊塢知名特效公司「數字王國」的執行長謝安先生。
演講中,謝安先生除了聊VR的前景,也連帶提到數字王國在CGI技術的發展——包括廣為人知的,在《玩命關頭7》裡運用CGI技術讓Paul Walker「起死回生」與觀眾道別的橋段,以及《鐵達尼號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變形金剛 》系列、《X戰警:未來昔日 》等等,當然還包括本片《與森林共舞》。也因此,讓我對這部電影的特效格外印象深刻。

話不多說,趕快來看看CGI製作過程的短片吧!

 

第2件事:故事之外的寓意

● 成功的因素

除了純熟的CGI技術,《與森林共舞》之所以翻拍得成功,相當程度上源自導演Jon Favreau對於「劇情深度」的要求。而導演也曾在專訪中說:「當重拍一個素材時,你得確定這是有意義的。」《與森林共舞》藉由小男孩的叢林冒險故事,影射我們在成長過程裡會遇到的恐懼、危險、幽默,以及複雜的情感層面。

● 與友親的關係 — 母狼Raksha、黑豹Bagheera、狼王Akela、棕熊Baloo

在Mowgli出生後,是Raksha撫育他;在第一次被老虎威脅時,是狼群與Akela保護他;在踏上尋找人類村莊的路上,是Bagheera協助他、Baloo接納他;以及最後,在Mowgli拿著「紅花」回來與老虎決鬥時,是整個狼群、黑豹、棕熊與他並肩作戰。

在成長過程裡,第一個接觸的團體便是家人。或許平時狼群對Mowgli的要求、Bagheera對他「人類伎倆」的限制使他有一些壓力,但最終,家人總是堅守在那裏,在那個無論你走到哪,沮喪轉身時總能看見的地方。

除了家人,在人生這場叢林冒險裡,「朋友」也是對我們影響重大的角色。而隨著年齡慢慢地增長,我覺得交朋友就像旅行:在不斷地遷徙裡,身邊的人來來去去,能完整參與在每一張風景照裡的,不過寥寥無幾。因此,真心的人或許比那些炫目的花俏更重要。

然而,真心的朋友不代表不存在利益交換。像是Baloo需要Mowgli幫他採蜜,而Mowgli需要Baloo的庇護,雖然存在利益交換,但在Mowgli需要去人類村莊以避免老虎的追殺時,Baloo願意放棄那些蜂蜜並以白色謊言讓他離開;在Mowgli將被老虎撲殺時,Baloo願意冒著只有他挺身獨抗老虎的風險與老虎打鬥。真心的朋友,在乎關於你的那些事。

● 與威脅的關係 — 老虎Shere、蟒蛇Kaa

人生中有兩種威脅,一種像Shere一樣,無時無刻、如影隨形地跟著你;另一種,就像Kaa,難以預測卻如此致命。

看到Kaa,讓我想到沈意卿的短篇小說集《那些殺死你的都並不致命》的關於書名的那首詩:「而那些讓你寫詩的並不讀詩/讓你受傷的刀刃並不鋒利/猶如在淺灘窒息  對著春風崩壞/你有點有趣/那些殺死你的都並不致命」。

● 與社會的關係 — 紅毛猩猩King Louie

在複雜的社會裡,還有一種人,他們與棕熊Baloo一樣與我們存在利益交換的關係,不過一旦他們的目的無法達成,便會回頭傷害你。

電影裡,Baloo雖然知道Mowgli一走就沒有人幫他採蜜,但他仍能以真心朋友的立場,做對Mowgli最好的決定。然而,King Louie卻只想著抓住Mowgli,要求他取得紅花以讓自己擁有爬上食物鏈頂端的能力。

● 總結來說

這部電影可以單純欣賞特效的絢麗,也可以多花心思去體會故事所傳達的「成長的路程」,甚至更進一步思索代表人類的「紅花」帶給大自然的是什麼結果。無論就哪個方面,《與森林共舞》走出與經典原著《叢林奇譚》不同的風格,兩者各自燦爛精彩。

 

第3件事:Bagheera的視界

在《與森林共舞》裡,雖然故事主角是Mowgli,但在看完電影的當下,在我心裡埋下最多疑問與想法的卻是黑豹Bagheera。這些疑惑或許是源自故事對Bagheera的身世並未清楚交代,也或許是他存在的特殊性。

● 黑豹的特性

「黑豹」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物種,而是由普遍我們所認知的「花豹」體內的黑色隱性基因被表現出來的結果。和一般的豹的黃色眼睛不同,黑豹的眼睛常為灰綠色,而身上的斑點和斑圈透過黑色的皮毛仍然隱約可見,為領地性強的獨行性動物。

● Bagheera的家人

若要探討「Bagheera為何當初沒有吃掉Mowgli?」,那感覺上會有點像去探討「為什麼電影裡的動物會說話?」一樣有點沒必要。但倘若從電影精神的觀點切入,Bagheera這個角色就變得十分的耐人尋味。

《與森林共舞》所傳達的中心精神,是一種「找到家人 」的心路歷程。原著《叢林奇譚》裡的Mowgli回到人類村莊後,因為不合而最終再次回到叢林裡;電影裡的Mowgli在踏上前往人類村莊的「成長之旅」中,最後選擇繼續留在狼群、留在叢林。

即使彼此是差異性極大的物種、是相異的個體,家人從來就不是以外表的差異來做區隔,Mowgli最終仍能與狼群成為家人。那對於獨行性的黑豹Bagheera呢?即使因為Mowgli而與狼群共居的Bagheera,在平日休息地、到和平岩喝水的位置都仍然保有高度獨行性的他,對他而言,「家人」的意義是什麼?

在普遍的認知裡,家人是在你出生之際遇見的那些人,以及長大後,與你一起居住的那些長幼。然而,對於個性上獨行的人而言,長大後的「家人」究竟該如何區分?

這個問題,以及Bagheera在故事裡的定位,是我認為電影裡最耐人尋味的部分。

● 總結來說

《與森林共舞》涉及個體人對外在社會與環境的多層面的影射。無論是關於成長,抑或是人己關係,在絢麗的特效背後,亦存在許多值得思索的「大人童話」。

 

 

 

〔延伸閱讀〕

【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 (Silver Linings Playbook):關於片名意義、幸福的途徑、孤獨的內心世界

【電影】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關於置中藝術、劇本靈感、故事千層塔

臉書粉專:【魔笛手的關於三件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