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因為我長大的環境問題,我對婚姻關係充滿不信任和恐懼。

我不認為我能在適齡年紀找到可以互相託付的人,也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領養一個孩子。所以我想知道:

現在我23歲,學的是遊戲建模。如果我不會結婚不會戀愛,也不向父母索要幫助,我需要在工作期間做什麼才能保證未來的我和父母的養老問題?


選擇怎麼個活法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你做好了承受這種結果的準備,除非你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做前提,不然你父母有一個需要住院照顧,另一個無法提供幫助,而你既要工作還得照顧,卻雇不到人替你做這些,你會感覺很無力,再想想你行動不便需要他人幫你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有就是你有一個能忍受長期孤獨的強大內心,再說你還這麼年輕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總感覺你有點同的嫌疑。不知道你說的是單純的不結婚一個人過,還是有另一個只是不想走結婚這一種生活方式,不能因為你所經歷的惡而發現不了生活中的好,你的想法有些太過悲觀了,再過個十幾年你會發現曾經的問題不過如此。


孩子,我的女兒比你還大幾歲,請允許我這麼稱呼你。

我希望你相信愛情,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周圍的朋友、同學,大部分的家庭生活都是很幸福的,雙方可以依賴、信任。

我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但在現有國情下,與其相信保險公司、養老院之類的,不如相信自己的家人和孩子。

若不得己如此,保險公司之類的我不太了解了.


不結婚完全可以的。

第一:不結婚不代表不戀愛,不代表完全隔絕親密關係。簡而言之,不要給自己設定嚴格的限制。第二:好好的工作,力爭100分的專業力量,保持80%的穩定輸出。通俗的來說,就是工作能力很強,但不會拚命去工作。久了就會明白,能力強之後本身就不需要拚命工作。

第三:有業餘愛好,有愛好圈子。即除了工作圈子之外,有另一個圈子。1,真心愛好;2,能夠長期積累成長。

第四:堅持運動,最好也有運動圈子。女性練瑜伽還不錯。保持身體健康。第五:從小開始投資。馬上開始,買點定投之類,賺不賺先不要緊張,養成儲蓄+投資的習慣為主。不要花過多的時間,最簡單的定投+儲蓄就好,合適的時間買個房子。保持一種「工作到死」的持續工作觀。——不是拚命到死,只是不想退休閑得,一直有事可干,就不會與社會脫節。

可是可以就是要考慮很多方面。

1、你得賺足夠多的錢,給父母和自己買足夠多的保險,以後你或者父母生病了要請護工保姆。

2、父母在的時候你會覺得還好,但是父母總會走的,那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無家可歸,特別孤獨,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沒有至親的孤獨是其它任何東西彌補和排解不了的。

3、人生病的時候特別脆弱需要關愛,這是護工給不了的。

你如果充分考慮了以上三點以後覺得自己沒問題,就好好賺錢好好鍛煉身體,每個人都都選擇自己的人生的權利並為此買單。

個人體會: 我曾經一度想離婚一個人過,父母再三勸解說找個伴就是為了生病時可以互相照顧,後來有了寶寶,終於體會了全心全意愛一個人的感覺,然後我也想開了,其實不管結不結婚,都要保持獨立的經濟和人格,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合適就繼續不合適就離,只要不忘了愛自己,其實婚姻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反正怎樣都是一生,何不多體驗體驗呢?

另外,有一個殘酷的現實,以下是百度上對婚姻的定義:

婚姻,由兩個人一起生活而組成的合法結合或契約。

婚姻從表現形式上看,是雙方財富、心理和生理的結合;從本質上看,是雙方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盟約。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使雙方結合趨於規範化的主要手段是風俗、倫理和法律。

婚姻動機不只是在於滿足性需求,還有更複雜的動機。

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曾歸為三種動機,即經濟、子女和感情,古代社會,婚姻的主導動機源於婦女是創造財富的活動工具,娶妻是為了增加勞動力,人的性慾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滿足。人類婚姻史的第二時期,婦女勞動範圍逐漸變小,財富及繼承問題日趨突出,於是關於個人至親骨肉的後代觀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婚姻是為了生育合法的兒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時期,婦女社會地位起了變化,個人自由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其次才是生兒育女和權衡經濟。現代社會,經濟和子女這兩個因素在婚前考量和婚後佔有的比重仍然占重要地位。婚、姻二字的涵義,分別是男女通過合法手續結為夫妻和結親的男家,夫或夫之父。所以,婚姻的含義別無其他,僅僅是男女通過合法手續明確關係,得到包括父親在內的家庭成員的認可,成為一員。

所以,婚姻不不是只為了感情。


23歲,對婚姻恐懼,我覺得你現在應該問的問題不是怎麼養老,而是怎麼解決你的心理障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