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

「昨天晚上,我作了一個夢!」我在吃早餐時,對小女兒說道。

 

「什麼夢呢?」她好奇的回應著。

 

「喔,我夢見向一個很美麗又很溫柔的女孩子求婚。」

 

我語氣平靜,好像作這種夢是很平常的事。

 

「噓……講小聲一點,這種話不能讓媽媽聽到。」小女兒好心的提醒。

 

「我才無所謂。今天上午我看了你媽媽一眼,我才知道,美夢早已成真!」

 

我大聲的宣布。

 

——張文亮

 

台灣大學教授、也是數屆金鼎獎得主的科普作家張文亮,自稱是個「花言巧語」的男人,雖然這輩子只騙過三個女人──媽媽、老婆、女兒。他也常奉勸學生要花言巧語,「男人如果懂得對老婆花言巧語,就可以省下很多治裝費,」他打趣的說。幫助張文亮練就一身花言巧語和說故事功夫的,就是觀察大自然的能力。

 

他是大自然的翻譯者、大自然的傳教士。他認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所有的知識與智慧,就寫在植物上。」為了喚醒孩子失落的自然觀察能力,他在新書《河馬教授說故事》中,用一則則故事揭示自然界裡的生命教育。

 

像是從大王椰子下垂的葉尖中領悟謙卑:「大王椰子擁有這些好本領,卻不喧嚷……具有這種謙遜的個性,更配稱『大王』。」也從不易消化的茄苳種子中,了解傳道授業的道理:「學生一時不易消化,卻能引發思考,讓人帶著問題去成長。」

 

為大自然痴狂的特異浪漫

 

在他浪漫的眼裡,落葉是樹給我們的名片,每一張名片都是獨一無二;雄小蜂用盡生命的力量,幫困在榕果裡的雌蜂咬開了出路而鞠躬盡瘁,這是最美的愛情;住在下水道的蟑螂,是因為嚮往溫暖的家,才搬到你我家中。

 

他就是用這套特異的浪漫追到了師母。念大學時,他日夜與水生植物布袋蓮相處,而有了「台灣的布袋蓮王子」頭銜。到美國求學認識了女友,兩人約會時,張文亮便開始大聊布袋蓮的故事,一講就是幾個小時。他的博學、浪漫與傻氣,打動了愛聽故事而最後成了師母的女友。

 

跟著一個為大自然痴狂的男人,也有辛苦之處。有回張文亮攜家帶眷上台東大武山,尋找最古老的金雞納樹,只因為「很少人知道金雞納樹長什麼樣子,那為什麼不去看?」他把這趟跋山涉水講得很理所當然。為此,張文亮還特別請了排灣族的酋長帶路,但因為師母嚷嚷著不想走路,只好任務中止。

 

可是「I will come back. 我還會再去,」張文亮宣示。他很了解大自然不是植物園,不保證想看到什麼都能看到。進入大自然,看不看得到都有其收穫,都不算任務失敗。

 

化身女兒的「科普電視」

 

能當張文亮的女兒,也是很幸福的事。張文亮將近四十本的個人著作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是為了女兒張詠惠而寫。女兒還小的時候,他在《國語日報》發表連載科普系列【草上飛】;女兒念大學,他寫《因為愛,才有這個學系》;女兒大學畢業的時候,他也用「樹木根系」的原理寫了封信,鼓勵女兒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要注意「營養」與「支撐」。

 

張詠惠因為爸爸,從小就有著很豐富的童年。國小開始,她就常跟著爸爸及研究生一起出差測量水質、採水樣。張文亮帶的研究生,除了陪這個可愛的小妹妹玩耍,更教她很多簡單的實驗步驟,像是用蒸餾水洗試管、貼標籤、記錄等。在張詠惠的印象中,「我爸很受研究生歡迎,出差結束後還會請大家吃冰。」

 

直到現在,每年夏天張文亮還是會帶著老婆、女兒去美國走走看看;他也貫徹了教學的熱情,不斷的沿途解說。「對他來說,玩跟工作差不多,還是會很注意他平常在研究的領域,」張詠惠說。研究環境的張文亮,看到水庫就會拍照;看到土就蹲下摸一摸,觀察土質;看到倒木也聞聞摸摸,判斷倒下的原因。

 

也因為有這樣的爸爸,張詠惠從小就特別喜歡理科。對她來說實驗就是遊戲;物理、化學現象都充滿著故事。愛說故事的張文亮,告訴過女兒彩虹的原理,所以當女兒在課堂上聽到光的折射、反射,都倍感熟悉。

 

張文亮雖然堅持家裡不裝電視,但因為女兒上國中時,總覺得跟同學沒共同話題而拗爸爸裝電視。於是,他就自製了一台「紙電視」,自己播氣象,告訴家人熱帶低壓又往哪裡移動了;或是躲在電視後面,講解「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科學原理。

 

但是,翻開書是老爸、打開電視又是老爸,難道不會倦怠嗎?張詠惠點頭:「以前會,但是到大學以後,就會很珍惜爸爸這個資源。」家裡有個博雜可比維基百科,又唱作俱佳的爸爸,其實是非常方便的事。如今是國中實習老師的張詠惠,若在設計教案上遇到瓶頸,還是會跟創意十足的爸爸求救,「但不一定會採用,」張詠惠笑說。

 

撞牆又怎樣,向著陽光就好

 

如今六十歲的張文亮,生活看似無處不美滿。他是大受歡迎的老師,也是具影響力的暢銷作家;他有個令人羨慕的溫暖家庭,有個願意傾聽的妻子,和一個以父親為榮的女兒。

 

然而,他在台大教學發展中心的演講上,談起他這輩子不斷跌撞受傷的過程。求學時因為質疑體制,差點被學校開除;幾經失戀,終於修成正果後,卻在四十歲經歷喪子至痛,之後連續十個月,進入人生最低潮,甚至還曾經想做傻事。

 

後來妻子跟他說:「張文亮,我再也不攔阻你做任何傻事,但是你要將過去跟我說的安培和法拉第的故事寫下來,寫完之後就隨便你。」於是,張文亮帶著眼淚動筆寫下法拉第的故事,並在《國語日報》連載,集結成書。後來這本《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獲得了一九九九年的金鼎獎。

 

曾經陷入憂鬱深谷的張文亮,如今是台灣大學生命教育諮詢委員會的委員,也是防止自殺小組的召集人。他很能同理後輩所經歷的挫折與苦痛,並用親身經驗告訴他們「撞牆是正常的」。

 

他在〈親愛的,你的生命是何等珍貴〉中寫道:「所謂的老師,就是『老在撞牆的大師』,老師在感情、課業、事業等都撞過頭。其實,適度的撞撞牆也不錯,只是撞牆的時間不要太長、力道不要太大……一個到處撞牆的人,還有一個好處,看到別人在撞牆,會少點批評,多點寬容;少點優勝劣敗的看法,多點對人的同情安慰。」

 

他堅信,親近自然可以幫助孩子承受壓力、熱愛生命,「很多自殺的孩子,共通的特質就是不知道怎麼進野外……」張文亮認為,「認識動植物,就是認識朋友。」從這些大自然的朋友身上,可以得到安詳、得到智慧,也得到迎接明天的勇氣,就像是日落後的鳳凰木,暫時閉合的葉子仍朝著日出東方;或像是柔軟而堅強的蘆葦,永遠向著陽光。

 

- - -

 

張文亮 小檔案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曾獲台大優良導師獎。著作包括《法拉第的故事》、《誰能在馬桶上拉小提琴》、《河馬教授說故事》等近40本書,主題橫跨科普、傳記、環境、生態多個領域,並多次獲得金鼎獎、「好書大家讀」推薦。

 

作者:林韋萱

家樂學線上家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