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深圳市人民醫院26號手術室進行着一場別開生面的手術——

肝膽外科主任鮑世韻要爲患有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46歲翁女士,切除膽總管囊腫和肝內外膽管取石。

雖然這種難度較高的四級手術,對他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挑戰。

但這次,他換了一種“新姿勢”上場,還召喚了一位神祕“大咖”來助陣。短短4、5小時的手術裏,所有人都看得熱血沸騰!

到底發生了啥?

術前討論時,一個立體清晰的肝臟“懸浮”在空中,動脈、靜脈、膽總管清晰可見。

鮑世韻帶着一副全息眼鏡,一隻手移動着器官,還時不時變換方向和大小。

如果是你操作這個手術,會從哪裏入路?”鮑世韻對着“空氣”說道。

“我一般從左側入路。”一個聲音很快傳來

咦,這不就是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的聲音嗎?

這個時候,他應該在2000公里外的北京纔是,就算是視頻連線,也有一定的時間差,回答怎麼會這麼及時,就像身在現場一樣!

手術開始後,鮑世韻戴上了MR(混合現實)眼鏡。

不像以前,要無時無刻緊盯着電視屏幕做手術,此時的他,眼睛所見之處,都是翁女士的身體結構,還能精準避開所有重要血管。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小狀況——

“ 這裏有點小狀況,粘連比較嚴重。”鮑世韻又對着“空氣”說道。

話音剛落,他的眼前就出現了董家鴻用綠色筆畫出的指示標。

來源:見水印

看到提示後,鮑世韻馬上根據提示進行切入,情況很快化險爲夷。

等......等下!

如果沒有看錯,董家鴻這時候應該正在北京的會診間,拿着平板電腦看“直播”。聽到鮑世韻的反映後,只在平板上“畫”出了手術位置而已——

圖像怎麼會瞬間“隔空傳送”,出現在深圳的手術間、主刀醫生鮑世韻的眼前?!

“如果手術途中有大出血,董院士也能用這種形式“現身”,馬上給予我們指導,避免手術誤差。”——深圳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鮑世韻

原來,這是一場京深兩地專家藉助5G網絡而開展的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協同遠程手術。

之所以聯手,還得從深圳醫療界的一大名片——“醫療衛生三名工程”(簡稱“三名工程”)說起。

去年,深圳市人民醫院通過“三名工程”,引進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肝膽胰外科團隊,以此希望提高團隊的科研能力,更好地爲深圳患者服務。

這場讓人耳目一新的手術,也是“三名工程”又一種創新合作方式。

“以往院士指導,要麼他得坐飛機到現場,要麼就得打電話,這種實時指導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正是依靠着現時備受矚目的5G網絡系統。”——深圳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鮑世韻

手術前,技術人員已經把核磁共振和CT掃描結果等數據通過3D重建,生成全息影像,並導入到MR眼鏡中。

鮑世韻和董家鴻分別在深圳和北京,戴上MR眼鏡,眼前就能呈現360°全景的3D影像,病竈和周圍組織的毗鄰關係、周邊的血管情況都能清楚看到。

而以“快速”著稱的5G網絡,則讓這兩位相隔2000公里的醫生“實時通信”,一旦手術出現什麼狀況,不在場的董家鴻都能很快知道。

“我這邊看得很清楚,如同親臨手術現場,而且延時不到200毫秒,我們根本感覺不到時差。”——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

今年1月,世界首例5G遠程外科手術就在中國試驗成功,這場手術中,醫生先用動物“試水”,切除了小豬的肝小葉。

“嚐鮮”了這次手術,鮑世韻對5G的應用有了全新的瞭解。

“很多人都覺得5G的意義在於‘快’,但我還覺得,它有很強大的安全性。比如說,外科手術萬一出現了大出血,醫生並不一定能很快反應過來,但5G卻能讓時差縮短,從而大大縮減了救命時間窗。”

“AR和MR能讓醫生的術前討論和手術更直觀、更精準;而5G技術對比4G網絡,更爲穩定、高速,讓遠程手術協同實時同步,相當於院士來到現場進行指導,極大降低了手術風險,讓患者更安全。”——深圳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鮑世韻

未來,這一技術同樣可以運用到市級醫院對基層醫院醫生的指導中,用技術手段推動醫聯體發展。

-End-

來源: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商報記者鄭健陽、南方日報記者向雨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