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擒虎 通訊員 汪軍 陳瑤

  圖爲:點軍區牛扎坪村新修的通村公路,如同一條舒展的絲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曙鬆攝

  4月8日,宜昌市點軍區牛扎坪村,一條寬闊的雙車道公路,宛如玉帶纏繞山間。刷黑的路面,兩旁遍植花草,架起太陽能路燈。

  去年始,點軍區啓動“四好農村路”建設,計劃3年時間投資6.7億元,將通村的323公里道路加寬至6.5米,將通組到戶360多公里道路加寬至4.5米。如今,這近700公里村道,已完工三分之一,爲點軍山鄉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負債修路,是冒進還是擔當“不到500萬元!”說起前幾年,點軍區每年投入修路的經費,該區交通局局長祁明有些不好意思。

  點軍,因三國大將關羽在此點視兵馬、領兵佈陣而得名。這裏山川險要,交通閉塞,成爲阻礙點軍人民脫貧致富的屏障。

  區委、區政府想修路,但一算賬,加寬近700公里通村路,需投入6.7億元。而去年,點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才4.4億元。

  這路,修還是不修?點軍區委、區政府負責人先後到浙江、福建、貴州及黃岡等地考察學習。去年,點軍狠下決心:就算欠債,也要先把路修好!

  6.7億元修路資金,由政府整合交通、扶貧、農業等資金,投入1.7億元,再融資5億元,分18年還清。“每年還款2000多萬元,佔政府財政可支配收入的4%左右,政府債務風險是可控的。”祁明說。

  點軍位於宜昌江南,因開發較晚,山水資源保護較好,目前正打造宜昌濱江生態新城,建設宜昌城區後花園。隨着宜昌市委黨校、宜昌市一中、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科教職能向點軍轉移,一大批資金、項目和人流正向該區集聚。

  去年,宜昌啓動50公里“美麗宜道”示範項目。因點軍區謀得早、做得實,宜昌決定將30公里“美麗宜道”佈局在點軍,沿路配套綠化,串聯山水資源,修一條路、成一片景。

  祁明表示,新加寬的農村公路,將帶動點軍的農業、旅遊、康養等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這些新增的產值,遠遠不止每年還貸款的2千多萬元!”

  老支書的牽掛,新支書的夢想

  今年71歲的王輝晶,是點軍區橋邊鎮朱家榜村人,曾當過10多年自然村支部書記。他曾帶領村民挖土方、背石塊,鋪成通村的碎石路。但他住在大山深處,到自家門前的路,一直沒修成。每次殺年豬,都要背下山。

  朱家榜村是省級貧困村,窮就窮在路太差。去年,點軍改造農村路,採取“競爭立項”方式,哪個村幹部積極、羣衆支持,就先改造哪裏。

  消息傳到朱家榜,村民反響熱烈。前幾年,有個採石場在這裏修路,給村民很高的佔地補償,而這次政府修路,按規定只有青苗費,沒有佔地補償!

  現任村支部書記陳賢明犯了愁:“現在不爭取項目,大家只能繼續窮下去。”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和想不通、“打轉轉”的村民交心談心,並承諾解決最後46戶的公路到戶問題。終於,村民們都簽字同意修路。

  去年,兩段路接頭時,需要趕夜工,下着雨,偏又停了電。朱家榜村王樂義等5個村民,打着手電筒,爲施工隊照明。如今,公路到戶,王輝晶的心願總算實現。

  積極參與“修路競賽”的,還有點軍街道辦牛扎坪村。

  牛扎坪村支部書記姜少華是個“新販子”,幾年前作爲能人被引回村,立志帶動村民致富。他率領村民建成12個水果基地,發展桃李、枇杷、草莓、獼猴桃等四季水果,舉辦節慶活動。

  正幹得風生水起,沒想到3月5日,姜少華突覺頭暈、手發抖,幸好及時送醫,診斷爲中風。前4天躺在病牀上動不得,到第5天稍微能活動,他堅持要回村裏。“村裏有兩段路正加寬、刷黑;5月舉辦枇杷節,要新建到水果園的村道;未來兩個月,還要建40公里步遊道,串聯30個山頭景觀……”姜少華說,“機遇難得,我們要爭分奪秒加緊搞!”

  6.5米寬村道,跑出發展加速度

  每年4月,點軍車溪人家農產品合作社,都會舉辦御園禪茶節。相傳此處所產茶葉曾上貢明太祖朱元璋,故稱“御園茶”。

  2016年首屆禪茶節,村道只有3.5米寬,3000多名遊客堵在村道上,進不得、出不去,好好一個活動辦砸了。

  去年3月,這裏的公路加寬到6.5米,再沒有發生嚴重擁堵,遊客慕名而來,最多時一天2萬多人。

  合作社社員高德喜,過去在茶園裏套種柑橘,如今茶葉觀光遊火熱,他主動砍掉了柑橘樹。節慶期間,他把自家門前的空地收拾出來,讓遊客免費停車。去年,高德喜賣茶增收過萬元。

  如今在點軍,除了御園禪茶節,還有泉水村的蜜柚節、土城鄉的年豬節、牛扎坪的枇杷節等一批節慶活動,攪熱了沉寂山鄉;朱家榜村引進幾家農業企業,投建花卉苗木、食用菌、木屋民宿等項目,貧困村脫貧在望;在國網宜昌供電公司支持下,點軍增開18輛農村新能源電動客車班線,既拉動發展,又保護生態。

  2016年,點軍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7元,去年增至13395元,增長17.8%。

  在牛扎坪村,流傳着兩首對比新舊生活的打油詩——

  從前,牛扎坪的山,出門就爬坡。牛扎坪的水,吃水下大河。男兒到枝江,女兒嫁宜昌。剩下幾個老棒棒,趴在山上挖黃姜。

  如今,組組通公路,戶戶電燈亮。穿的是新衣裳,住的是大洋房。山裏飛了金鳳凰,出去的姑娘回家鄉。還是黨的好政策,富裕了我們的窮山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