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是激光陀螺儀,印度沒有能力製造東西,這玩意兒是絕對的高精尖貨色,絕對不能濫竽充數,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激光陀螺儀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個環形軌道中同時發射兩束方向相反的激光,用這兩束激光的變化來掌握飛行中的導彈的偏轉量,從而修正這款導彈的彈道,進而確定這款導彈的打擊精度。

現代武器中包括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導彈,大都有這種設備。

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戰斧導彈之所以能夠如此精確的進行打擊,激光陀螺機功不可沒。

很遺憾,印度沒有這種技術,比如印度的烈火-5導彈,被印度吹上天的大殺器,使用的陀螺儀就是從俄羅斯進口的,但是相信我,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是俄羅斯,激光陀螺儀是導彈的核心機密之一,俄羅斯即便出口到印度,如果一旦印度武器你出現威脅俄羅斯本土的能力的時候,俄羅斯就會開啟禁運大棒。

這種受制於人的感覺真令人不爽,所以,中國研發有自己的激光陀螺儀。

從1971年開始,在錢學森的指導下,中國開展激光陀螺儀的研發工作。當時錢學森先生給研發團隊寫了兩張小紙條,上面內容是激光陀螺儀的簡單原理,在這樣簡陋的基礎上,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激光陀螺儀的艱苦攻關。

我國終於成功研製出多種型號的激光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中、法、俄等少數國家掌握其研製和生產技術。具體多先進,我也不知道,即便知道也不能說,反正比印度先進,不比美國差,這就行了。


我想,這個問題這樣理解,你會做飯,還能炒幾個菜,但是你就不會做「席」,宴請賓朋;你會做席,能宴請幾十桌的賓朋好友,可是你不能成為星級酒店的高級廚師。

我們的問題也是如此,航天搞得轟轟烈烈,好似已經把他們那些甩在屁股後邊,重推力火箭已經呼之欲出,但是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卻是步履蹣跚,為什麼呢?簡而言之,航天使用的火箭發動機就是一鎚子買賣,運行正常,把載體送到預定的高度,火箭就算是完成任務,毀了即可。而航空發動機是高強度重複使用。不但要耐高溫,還要耐磨損,還要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等等等方面,所以,它的發展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樣的道理,印度大型火箭也在研製,火箭還頻頻出彩,一百多顆的衛星像天女散花似的都能進入軌道,火星也是不甘人後抵達,的確是「能力大大的」;可是為什麼就造不出洲際導彈呢?當然這也許是印度保密工作做的出色。

最近報道,印度成功試射的「烈火」-5導彈射程已經達到5000公里以上,是印度目前擁有的射程最遠的彈道導彈。印度歡呼雀躍,印度媒體更是一蹦三丈高。然而讓印度難過的是,國際公認的洲際導彈是八千公里以上,一萬公里以上更佳。所以,印度的高興是暫時性的,後面的路還更長,更坎坷。

其實,在研製洲際導彈方面,我認為他們的實力不如我們的另一個鄰居——半島小國家。我理解,一是,印度的軍方腐敗是印度解決不了的難題,好像印度高層也不想解決。一架光輝戰機就是耗資耗時耗力幾十年,別說是遠程的導彈研發了。二是,印度一直缺少系統完整的軍工體系,好似高層也不打算解決,反正他們的朋友多的是,缺啥沒啥,到最後是要啥沒啥。三是,關鍵技術必須「自力更生」。他們遇到的情況估計和我們一樣,關鍵技術就那幾個國家有,再多錢也不賣。我們吃過許多「卡脖子」事情,早已學乖了,而印度好像啥事也沒有,比如激光陀螺儀,他們可能就解決不了,而沒有這玩意兒,導彈到哪裡去,打擊誰?豈不是成了「無頭蒼蠅」?四是,印度畢竟是西方認證的最大民主國家,做事可能考慮的比較多,拖拖拉拉是常事,相較那個小國家,能夠集中優勢聚焦一點,完不成就不罷休不同。印度則是遇困難就回頭,因為他們有「買」做後盾,缺乏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導致了印度「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局面。五是,印度在西方的眼裡是塊寶貝,沒有啥負擔,優哉游哉。不著急,不揪心!

洲際導彈,不僅要有強大的動力,還要有持續的推力以及精確的定位。只有強勁的動力而無法持續顯然是無法達到目的的,到達了目的地不能定位,就離題萬里,也是徒勞。

印度,加油!


印度沒掌握大氣層再入技術,沒有返回式衛星技術打底,洲際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時就可能直接被摧毀。同理,英國也沒有試驗過返回衛星,所以它的洲際導彈來自美國。世界上擁有最靠譜大氣層再入技術的國家只有中美俄,只有這三家能玩載人往返,更先進的大氣上緣「打水漂」技術只有中美在玩,美國實驗n次至今尚未成功,中國成功了。


洲際導彈的射程應該在8000公里以上。而導彈的射程不在於運載火箭的大小,而在於多級火箭發動機的結構設計,還涉及火箭助推燃料的能量,火箭要小而精,燃料要少而精,只有解決火箭分級遠程點火技術,燃料濃縮技術,才能把導彈推的更遠。相信印度可能在這兩方面還沒有過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