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日益提升,互聯網大佬們的胃口日益加大,近兩年互聯網公司的合購、併購頻率不斷增加,用足球評論員的話來說:留給小眾品牌的發展時間不多了。

回看曾經的互聯網大眾品牌,優酷和土豆合併之後,阿里巴巴將兩家公司收入囊中;餓了么也被阿里巴巴收入囊中;芬蘭遊戲公司巨頭Supercell被騰訊收購;愛奇藝被百度收購……

而豆瓣的規模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是不能與優酷、土豆、愛奇藝這些品牌相提並論的,可能是由於定位不夠清晰,我始終找不到豆瓣對應的標籤。而像優酷、土豆、愛奇藝,甚至是餓了么,雖然被互聯網巨頭入股、收購,但依然保持著原有獨立的品牌。

優酷、土豆、愛奇藝對應標籤就是「視頻」,餓了么對應標籤就是「外賣」,但是豆瓣對應的標籤是什麼呢?

而豆瓣音樂目前顯然並沒有太多的優勢,網易雲音樂、QQ音樂以及蝦米音樂紛紛達成版權共享或部分版權共享的合作,相對於這三款巨頭音樂產品,豆瓣沒有優勢,甚至包括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的市場佔用率應該也是高於豆瓣音樂的。

所以如果豆瓣想要堅持下去,並且活得很好的話,必須儘快找到自己的產品定位,並找到自己產品的優勢所在,提升產品競爭力。


你要明確「還有機會」是什麼概念?如果說是還能生存下去,那豆瓣努努力,還是可以的,但如果說是成為主流或一線產品,就基本不可能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國內的互聯網領域已經開始進入成熟階段了,這其實與社會發展是一樣的,一個社會在發展尚未成熟階段,階級間的流動是比較活躍的,比如屌絲很容易抓住一個機會,快速實現逆襲,或者一個小市民通過做一個小生意,佔領一個小市場,獲得很不錯的收入。但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成熟,會出現階級固化的現象,即優質資源穩固地把握在有錢人手中,這些資源流向底層人民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這就是殘酷的階級固化。

互聯網領域也一樣,在幾年前,整個互聯網行業還有很大的流量紅利,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增量空間,所以很多產品,包括小眾產品,只要把握住一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依然能存活得不錯,例如小文青豆瓣。但現在互聯網的紅利增量已經見頂,各大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在存量市場上肉搏,實力稍微差一點的公司都會面臨被擊潰或被收購的命運,更別說那些本來就比較小的公司了。

大家也發現了,這兩年騰訊和阿里頻頻傳出收購的消息,真是一言不合就買買買,這其實就是很明顯的大魚吞小魚,互聯網也已經進入階級固化的階段。

所以很明顯,像豆瓣這種「小魚」,要在這種階級固化的大環境中生存就已經很難了,更別說繼續發展壯大,這是不可能的。

題目特別說到豆瓣音樂,豆瓣音樂以前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產品,特別是豆瓣FM,我還記得以前讀大學時,在許多個午後,我一邊寫稿子,一邊開著豆瓣FM,裡面推薦的歌曲質量都很高,時常給我驚喜,很多歌曲都成為我後來音樂軟體必備的歌曲,但現在,我已經記不清我多久沒聽過豆瓣FM了。

現在音樂版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音樂平台的核心競爭力,別的先不說,你沒有版權,音樂都播放不了,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有什麼用?就像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網易雲音樂下架周杰倫歌曲事件,網易雲音樂因為沒有周杰倫歌曲的版權,只能下架,引起了很多用戶的不滿,甚至有許多用戶放棄了網易雲音樂。論規模,網易雲音樂在國內僅次於騰訊音樂(QQ音樂,酷狗,酷我音樂),論格調,網易雲音樂以情懷和UGC聞名,而豆瓣音樂無論在哪方面都比不過網易雲音樂,更別說豆瓣前面還蝦米音樂等二線音樂平台。

有報告顯示,單是騰訊音樂盒網易雲音樂就已經佔據了國內音樂市場超過90%的份額,加上其他音樂平台,留給豆瓣音樂的份額已經是少之又少,而且音樂版權問題,憑豆瓣的資源和財力也是競爭不過其他音樂巨頭的,所以豆瓣音樂在各方面發展的空間確實已經被壓縮得很小。

你說豆瓣音樂定位獨特,能吸引小眾文青吧,但隨著騰訊、網易等音樂巨頭獲得的版權越來越多,豆瓣音樂能播放的歌曲越來越少,文青們聽不到自己想要的歌曲,難道還留在這個平台嗎?而且,這些企業掌握的用戶數量和曲庫規模都十分龐大,通過大數據的加成,完全可以對旗下的內容進行精細化的運營,比如在大平台內開闢小眾文青專場,等於在平台內開了一個類豆瓣的欄目,或者精準地給用戶推送喜好口味的歌曲,文青們完全可以在這個平台內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而且能聽到的歌曲更多,各方面體驗更好,這種情況下,豆瓣怎麼與大平台競爭?

我認為,目前豆瓣音樂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只有兩條路。一方面,讓自己再小眾一點,例如發力深耕各種小語種歌曲,各種冷門電影主題曲,各種獨特樂器演奏的純音樂,吸引具有特殊口味的音樂愛好者,這種用戶雖然比例小,但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這部分人的絕對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另一方面,就是進一步發力培養豆瓣系的原創音樂人,特別是民謠歌手,買下這些音樂人的作品版權,並通過捧紅作者來達到宣傳平台和擴大用戶規模的目的,畢竟豆瓣平台經過多年的積累,也吸引了相當數量的文青用戶,這其中不乏具有才華的原創音樂人。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互關一波~



豆瓣曾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但現在我認為雖然最近豆瓣動作挺大,但只不過是苟延饞喘罷了。總的來講,它已經同賽道上的巨頭相差太遠,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陪玩者。

豆瓣這款產品就像創始人阿北一樣,文藝,清高,不妥協。文人風骨般的特色,讓豆瓣錯失了很多風口機會,文藝公司在殘酷的商業叢林法則里其實很難做大甚至生存。

豆瓣直到現在還保持者一批忠實粉絲。新電影上映,我們會去看豆瓣電影評分,以此判斷這部電影是否值得看,看完後還會到這裡來看影評。至少我是這麼做的,做完這些我便把豆瓣遺棄在手機里了。按照我半月一次觀影頻率,豆瓣我一年的打開應用頻數也就在50次左右,微信一天就達到了。顯然這樣的使用情況,絕不是李小龍口中的「用完即走」。豆瓣電影相對來說是一個很具有嚴肅性的產品,電影評分比較權威的平台。守著這樣一個產品,豆瓣卻沒有好好的利用其商業變現,很可惜。

而這次豆瓣電影與音樂版權服務平台V.Fine合併重組,我還是不看好,阿北太對自己有信心了,沒有雄厚的資金你去拿什麼跟行業巨頭爭搶版權。曾經豆瓣FM開創了網路電颱風潮,但太情懷和太商業的風格飽受詬病,網路電台的風頭很快被其他公司搶了。

豆瓣是一家以文藝情懷為驅動一家互聯網公司,曾經多款產品開發後,吸引了一批文青去使用。但在後期的增長期卻沒有因用戶群體發生變化而作出調整,錯失了增長機會和商業變現。真正的文青很少,能為豆瓣的情懷買單的更少。

商業變現不是豆瓣的特長,對於高層來說,破局的機會在於引進外人或者收購。但豆瓣一直是不妥協的。

一家不思變,不願合作的公司,我不知道他的機會在哪裡。


我一直在思考,豆瓣這種「小而美」類型的公司究竟有沒有前途可言,難道真的只能被趨勢慢慢淘汰嗎?如今的豆瓣,對於吃瓜群眾來說就是影視行業里的「什麼值得買」。在娛樂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在刷完院線大片、最新的網路綜藝後才會想起豆瓣。通過豆瓣的深度影評升華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通過豆瓣評分挑選高品質劇集。

做完上述動作,我們就會跳出豆瓣平台。如果按照張小龍關於好產品的定義「好產品用完即走」,那麼豆瓣絕對是一款好產品。但是…然後呢?豆瓣的商業價值在場景跳轉中被充分無視了。

不難想像,如果有一天豆瓣倒閉了,會有多少人感到遺憾。但商業畢竟不是靠情懷堆砌起來的,即使用戶有心為豆瓣輸血,也需要豆瓣在商業化方面有所作為。現在的豆瓣,雖然看起來是一個輕產品但是卻擁有嚴肅媒體的內核。這是豆瓣評分無可替代之處,亦是豆瓣在內容廣告變現、自製劇變現方面的阻礙之處。

如果有一天豆瓣既當裁判又當選手,那樣的豆瓣一定不再是現在的豆瓣。

所以在我看來,豆瓣要想保持現在的核心競爭力,最好的商業化方式就是學習騰訊對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投資,但不過度參與經營,也不給予站內核心資源的過度傾斜。

以提問者提到的豆瓣音樂為例,其實豆瓣音樂本該成為另一個「網易雲音樂」,完全沒有必要深度參與版權戰、音樂人孵化。這些不是豆瓣的長項,而且競爭異常激烈。

豆瓣音樂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社區氛圍把優質內容進行結構化歸類,坐享內容紅利,然後在不影響平台主營業務的情況下最大化流量變現優勢。在這一點,以二次元社區見長,但依靠遊戲聯運「曲線救國」的B站是一個參考系。

或許豆瓣現在的問題是,被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局限了想像力。豆瓣最大的核競爭力並不是對優質內容的篩選力,而是一種「每個人都會來瞧一眼」的氛圍。豆瓣深度用戶雖然有很多文藝青年、小資群體,但是真正能為豆瓣商業化賦能的可能還是用完即走的吃瓜群眾。

所以我認為,豆瓣不要過度去思考品質牌、小資牌這種窄眾思維,而要緊跟流量變現趨勢。產品風格上獨樹一幟,商業化方面採用追隨戰略緊跟巨頭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如有共鳴歡迎點贊並關注我的頭條號,看到更多有價值的商業觀察!


回想起豆瓣的明星產品還是有不少的,比如豆瓣閱讀、豆瓣電影等。而其中頗受「小清新」用戶青睞的,就有豆瓣音樂。果說網易雲音樂的特點是評論,那麼豆瓣音樂的特點就是包容。在豆瓣音樂上,每個人都能討論心中最愛的音樂。如豆瓣音樂的豆瓣FM更是掀起了電台模式的浪潮,讓每個人與好音樂不期而遇。

但是理念再美好,在商業化面前卻不值一提。豆瓣音樂和豆瓣一樣,商業化腳步緩慢,始終沒有找到盈利方向。即使豆瓣FM玩起收費模式,除了飽受詬病之外也並沒有收到預期中的效果。最關鍵的是,現在的音樂市場已經不是單靠情懷就能玩轉的。

沒有雄厚的資本去購買版權,音樂平台其實就相當於「廢了」,比如老牌音樂硬體多米音樂就已經停止運營。而前幾天網易雲音樂下架周杰倫歌曲一事也引起軒然大波,凸顯了在與騰訊對抗中的無力。目前,QQ音樂、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等依託於背後的大金主,已經成為音樂市場中的巨頭,其他音樂平台難有對抗之力。

豆瓣音樂也不例外,僅靠情懷已經不可能翻身。此外,豆瓣音樂原本是獨立音樂人的「大本營」。不僅捧紅了如宋冬野等獨立音樂人,也成為音樂愛好者的聚集地。但是現在其他音樂平台也在獨立音樂人身上發力,比如蝦米音樂的「尋光計劃」、QQ音樂的音樂人專區、網易雲音樂啟動的「石頭計劃」等。可以說,當原創、獨立音樂人被大平台籠絡之後,豆瓣音樂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就算現在豆瓣音樂被分拆且和音樂版權服務平台合併、充足,但依然只是小打小鬧而已。在當下的音樂市場,豆瓣音樂已經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了。或許依託於此前積累的用戶和底蘊還能繼續活下去,但不可能成為音樂市場的中堅力量,更不可能成為巨頭。或許,這就是小公司的悲哀吧。當然,也跟豆瓣始終不願太過於商業化的DNA有著直接關係。不管如何,豆瓣音樂混到現在的地步挺可惜的。


現如今小而美的應用不多了,網易雲音樂算一個,豆瓣算一個。如今的豆瓣,對於群眾來說就是影視行業里的「什麼值得買」,在觀看院線大片及網路綜藝才會想起來查查豆瓣評分。相較於網易雲音樂的細分聚焦,豆瓣不得不說精緻得很有格調,從產品基本定位到產品設計,再到最終的產品變現方式,豆瓣都異於常人,用它獨特的「慢」速度在和整個互聯網賽跑。

只是,在當下這個商業資本大於情懷的世界裡,我們不清楚能留給豆瓣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即使用戶有心為豆瓣輸血,也需要它在商業方面有所作為。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豆瓣的各個產品線推出至今,唯有豆瓣FM算是躋身自身賽道前三的地位(從最新數據來看現在的前三也懸),其它產品均石沉大海,每個應用app僅僅只有百萬級別的下載量,有些還不足百萬,完全被應用商店劃分到其它下載行列之中。

慢就得有慢的代價,被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局限了想像力,對豆瓣來說,這也算是一個重度癥結所在。去年8月份,豆瓣創始人阿北預期豆瓣將在海外上市,未來豆瓣各線將開始啟動獨立預算,管理各自的產出和成本。海外IPO,企業的營收狀況、財務報表雖然是重中之重,但相比之下,豆瓣需要有一個足夠支撐的起IPO的商業變現入口,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拉高市場預期,順利IPO。

相比於其必不可少的變現能力,豆瓣的內在剛需對象則是一項量級應用,即保證自己擁有一定的流量控場能力,在數據至上的當下,唯有保證數據的新鮮,才能更好地服務用戶,服務市場,建立優勢壁壘。

現在網上「留給豆瓣的時間不多」的言論沸沸揚揚。但相較於風風火火的當下,豆瓣更代表著一種浮世中的沉澱與內涵,代表著每個人對自我的深度審查與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編倒覺得,豆瓣,應該再多給它一點時間。


豆瓣日前公布了一個消息:豆瓣音樂和音樂版權公司V.Fine合併成功,並完成了近千萬美元的融資。兩個月前,豆瓣閱讀已經完成獨立分拆融資。

據了解,豆瓣仍然是新公司最大股東,合併之後的新豆瓣音樂將作為新主體的音樂人入口,致力於發現、推廣國內有潛力的原創音樂人。那邊網易雲還在焦頭爛額版權問題,這邊豆瓣音樂已經準備和幾大音樂平台切磋切磋了。

豆瓣音樂獨立目的是更好的地服務音樂人,因為音樂人是其優勢,起步早,基礎也不錯。但豆瓣音樂面臨的挑戰也有很多,版權大戰激烈,豆瓣音樂擁有的版權歌曲還遠遠比不上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

要想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豆瓣音樂只能緊緊抓住原創音樂人這條線,不過重要的是,怎麼選擇、界定音樂人。是「海納百川」還是「陽春白雪」?不同的界定標準,也決定著豆瓣音樂不同的發展道路。

一直以來,豆瓣給大家的印象都是「慢」和變現難。不能說豆瓣沒有商業變現的心思,只不過是努力了很久,成果一直不顯著。「豆瓣不針對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圖包納百味。」這是豆瓣的自我定位。

豆瓣這個定位也使其在之後的移動端嘗到了苦頭,想像一下,有多少用戶會用到十幾個獨立的APP?求全、不夠專註成為硬傷。2014年豆瓣開始「集中、專註」,可似乎怎麼也走不到用戶的心坎兒去。

從2017年8月豆瓣宣布進入「務實階段」到如今豆瓣音樂、豆瓣閱讀實現獨立,豆瓣確實一直在跑,但能不能變得「快」起來,依然任重道遠。


先說明觀點:

機會一定有,但是很難。

有機會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機會比以往的時候更多,當然好的機會想要把握也更難了。不過成立於2005年的豆瓣音樂 ,經過十多年的耕耘,加上豆瓣產品的調性,的確是俘獲了一部分精準的用戶群體。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有忠實的粉絲成功的機會無疑更多。

再者說,現在是連個人都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走紅的年代,豆瓣音樂憑藉多年積累的運營心得,卧薪嘗膽,有朝一日也許突然推出什麼被大家快速接受的產品,在這個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機會很難

雖然我們在上面說了豆瓣音樂還是有機會,但是這個機會也是均等的,對於其他產品也有機會,這就必然有了競爭。並且在頭上還壓著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兩座大山。

前些時候,國家版權局宣布,在其推動之下,網易雲音樂與QQ音樂版權合作達成一致,今後,雙方將共享彼此平台的99%以上曲庫,並商定進行音樂版權的長期合作,同時向其他音樂平台開放音樂作品授權。其實早在去年,國家版權局就曾因網路音樂版權有關問題約談了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太合音樂主要負責人。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機會,如果不是特別的機遇的話,豆瓣音樂要衝到一線陣營還是難上加難。

總結:

在勵志的語言里,總有機遇和挑戰並存的說法,事實上對於豆瓣音樂來說的確面臨了這樣的問題,而且現階段來看挑戰要比機遇更多一些。


你知道嗎,豆瓣在我眼裡,我一直以為是豆瓣醬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