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學生和家長一上來就問我,我們就是要去阿爾托(阿爾託大學是芬蘭的一所學校,類似ACCD這樣的申請難度,甚至要更難,工業設計非常好),你們有什麼樣的導師,輔導成功率有多大?我諮詢過一些機構,跟我說他們有這些老師,能夠保證100%錄取,你們呢?

實話說我都做藝術留學教育這麼長時間了,這樣目標導向型需求非常明確的客戶我遇到的也不是十位數了,相信其他同行業機構的顧問們也遇到過不少。

只不過,面對同一個問題,有些顧問老師為了搶單,會承諾有導師,有100%的成功率,或者是在機構之間相互打下價格戰。無論如何,這些說辭和承諾都是利己而非利他主義。而我,會從實際情況出發,給學生和家長們做分析,坦白說我也有利己主義(我害怕承諾太滿,學生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畢竟我不是學校的錄取委員會,我也做不了要錄誰不錄誰的主,而好學校的錄取名額都還是有限的),所以我更願意讓學生和家長們能夠接收到最真實的信息,我們一起配合好,解決困難並達成目標,因為雙贏win-win「能去最好的就不去第二好的」是我們的目標,為學生申請一個保底的院校被錄取了也並不會讓我們覺得有成就,不會讓我們覺得把教學這件事情做到有價值了。除非學生和家長們已經與自己達成妥協,「我們也不想去特別好的,太累了,去個差不多的是孩子自己想學的專業就行」,那我們的高要求反而會物極必反,還不如慢工出細活,讓學生學到一些真本事。

Hyojeong Lee設計的Fan Tone

回想從事藝術設計留學教育的這八年,什麼樣的客戶我沒見過呢?無論是正在讀的還是已經工作的,優秀的、一般的、迷茫的我也都了解過。有時候我會慨嘆拼爹拼娘真好,有時候我更惋惜,拼不了爹娘,那在當下和未來都是「超級個體」的情境下,明明我們可以抓住機會與時間讓自己成為「超級個體」,卻就是甘願讓自己淪為那平庸的大多數。但是,無論哪種方式,最要緊的就是快樂,畢竟高手都是少數,反正我的目標是先成為一個高手。

一直也被學生和家長們催問,「孫老師,怎麼都不見你寫一篇工業設計的專業和學校分析的文章呢?」剛好趁著阿爾托工業設計諮詢的這個case,我現在就正兒八經好好來寫工業設計吧。

ACCD學生作品

01 糾結選擇?哪怕去不了最好的,也得做最好的準備。

就像我前面說的,哪怕我們承諾不了給你最好的學校錄取保證,但卻能保證給你最好的學習體驗和能力培養。比如我們有精挑細選具有教學經驗的ACCD / UCLA / NYU的導師團隊,每個假期都有來自頂級學校的優秀學姐學長們組織seminar,完全銜接國外的上課環境與團隊協同。

不管你要去哪個國家,喜歡哪種生活,或者希望的學制是2年還是1年,你都應該了解全球最好的院校。因為藝術與設計是不分國界,且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的,看著名的設計事務所都是分布在歐洲、美國紐約和西海岸,亞洲上海、東京、北京等。對於每一個從事藝術與設計的人來說,都要培養自己用全球視野去創作,同時要依靠接地氣的設計產生價值(比如優化解決了什麼問題,帶來了什麼新的有效方案等)。所以學設計做設計,就是無關乎在哪,要能夠瀏覽全球的設計,更新設計理念和方法,保有自己的專業實力。不管申請哪一所學校,都能夠從專業而不是學校排名的角度出發,讓自己學到知識,做好作品。

Yonghwan Kim為PSP 2018做的概念設計

美國

  • ACCD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 RISD 羅德島設計學院
  • GIT 喬治亞理工學院
  • Cranbrook 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
  • CCS 美國創意設計學院

RISD學生Erik Askin作品

ACCD Hillside

英國

  • RCA 皇家藝術設計學院
  • CSM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 ECA 愛丁堡藝術學院
  • Coventry 考文垂大學

RCA Service Design學生設計作品

RCA的設計工坊

北歐

  • 芬蘭 阿爾託大學
  • 丹麥 皇家藝術學院
  • 荷蘭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 荷蘭 埃因霍芬設計學院
  • 瑞典 于默奧大學

阿爾托學生作品Designing Interactions Diary

埃因霍芬學生Eveline Visser作品

日本

  • 多摩美術大學
  • 武藏野美術大學
  • 千葉大學
  • 東京工業大學

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生橋本大和作品

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生植南雄也作品

香港

  • 香港理工大學

加拿大

  • 艾米麗卡爾藝術與設計學院
  • 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
  • 西蒙菲莎大學

艾米麗卡爾Health Design Lab作品

(除了日本需要日語,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只需要英語就可以的)

02 看了那麼多申請經驗,卻發現還是做不好自己的作品集?

作品集最模仿不來的就是設計思維和創作邏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和導師問學生們如何做research,他們說靠百度和behance,然後就沒了。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來去看央美研究生畢業展的時候,很多學生明明作品也還不錯,成品也都挺豐富的,但就是表達不出來。所以要做好作品集,最關鍵的是要在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之上,還能夠:

1)擴大做research的工具,並且research之後,要對調研的信息做整合、梳理與分析,得能夠分析除成品以外,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努力和工作量,思維導圖以及內在的知識體系。

2)先想好要做什麼,怎麼做,再去一步步實驗著做。就跟寫文章一樣,不是你突然有個點子就一定能段落成文,都得想好了寫什麼主題,從哪些方面來寫,每一方面輸出什麼觀點和價值,有什麼例子來支撐,以及如何創新寫出不一樣的文章來。

做作品集也是同理,學設計更需要貼近需求,出其不意,每個人都能基本看懂,還感覺有新意,有價值,所以人們才會產生要進一步了解的意願和需求。

3)有事沒事多看看學校官網,多看看在校生的作品,以及畢業校友們的作品和成長經歷。你會發現這些人經歷中非常相似的部分都是有主見,能吃苦,邏輯清晰。如果你也是一個比起將作品呈現做到100分,寧願將設計思路和主題做到100分的人,那麼你一定會被學校錄取。就正如面試一樣,一個看起來樣樣都很完美,經驗很豐富的人最終還是敵不過一個看起來雖不完美但職場素養很高很有潛力的人。學校錄取學生也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讓學校看到你有成體系的思維邏輯,你有獨特的創作視角。

RISD學生Seulbi Kim作品

03 案例分析

我來分享一個我們申請18fall入學的學員案例。這位學生是0基礎,轉專業,申請北歐交互設計的研究生(北歐是除了日本以外申請錄取最難的地區了)。學生是在香港中文大學已經有一個傳播學的碩士學位,進入我們機構時離申請也就只有4個月的時間。這期間在北京接受了為期1個月的實地輔導,分別拿到了阿爾托、奧斯陸等學校的面試機會;同時學生也申請了人機交互專業,將自己國內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計算機學分分別轉入學校,現在已確定要去就讀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人機交互了。

學生來到我們機構,是畫畫也不太會太多,軟體只會一丁點,但學生的優勢是有邏輯,對一件事情或問題有自己的認知與看法。比如我們圍繞相親這件小事,先是進行了大數據的搜集與現狀整合,明確當代青年相親疑難的主題,以及這個項目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基於此做了一系列的相親畫報。非常討喜,既反映了中國的現實問題,又通過特殊的方式讓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傳播和交互性,創建了不同的相親場景,讓用戶有代入感。雖然導師們都覺得學生的作品很適合申請英美國家,但因個人原因,學生最後沒有選擇申請美國的學校。

學生作品《相親畫報》

寫到這裡,估計大家都明白了。不過一些學校還是有自己的錄取偏好的,比如RCA綜合我的觀察,不管什麼專業,總體上還是喜歡錄取名校背景,且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或者個人背景與現在的申請專業衝突反差很大的學生。愛丁堡就要嚴謹很多,面面俱到,希望申請者每一個細節都要做精做到專業;ACCD則希望作品中有項目是能直接進入市場進行銷售的,並且希望看到學生有直觀的市場數據做補充等等。

多摩美術大學學生作品

跟大菲哥說出你想去的學校,讓我們一起探個究竟吧!

更多閱讀內容:

  • 收錄美國15校 · 最強交互設計專業全攻略
  •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錄取真的沒那麼難

  • 藝術留學圈C位PICK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