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以巴衝突再起,全世界媒體持續關注這場為期八天的戰爭,最後終於在美國和埃及的努力下,雙方終於簽下停火協議,人間煉獄的場景總算暫時恢復平靜,。

而這一兩天,聯合國投票做出了決議,讓巴勒斯坦從非會員政治實體,到現在的觀察員國,也算是另一種象徵意義的復國吧?報導指出,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家地位的有138個會員國,而只有九國,包括以色列和美國,持反對態度。有41國,比如德國和英國,放棄了投票權。其中,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表示,對於投票的結果感到不幸且適得其反。從以色列裔的美國人在美國和歐洲的影響力來看,有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從整個歷史脈絡來看,以色列的復國,牽扯到二戰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也牽扯了各個強權之間的角力,但以色列的復國卻讓巴勒斯坦人亡國。

一個沒有世界強權支持的國家,一個人民貧窮而流離失所的國家,為了回到原本屬於自己的家園,而被冠上了暴力之國的臭名,但同樣以武力無情轟擊這些手無寸鐵人民的以色列,卻從來沒被西方媒體稱之為暴力之國。

1974年巴勒斯坦精神領袖阿拉法特在聯合國的演說,「今天我帶來一束橄欖樹枝和一把自由鬥士的槍。你們不要讓我丟棄橄欖枝,我再重複一遍,不要讓我丟棄橄欖枝。」他口袋裡的槍沒有子彈,他舉起了槍,「巴勒斯坦人被你們貼上暴力的符號,但他們正如這把槍,他們從來沒有子彈。」子彈多數是從以色列射向巴勒斯坦難民的心臟裡。這些話至今聽來仍然令人動容,或許是另一種投射吧?作為貿易小國的台灣,面對著崛起的新世代強權-中國,看起來也有幾分相似。大多數的人民在這些政治的盤算中,只能任憑時代的轉輪,苟且的活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