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映電影當然不是壞事,好的電影的確值得人一看再看。但是這兩年片商一再炒作情懷,而不是把精力真正用在老電影的推廣和修復上,這讓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們感到遺憾。《失業生》的重映沒有放映粵語原版已經魅力流失,加之缺乏技術上的修復,觀影體驗更不好。如果只是為了騙取粉絲的一再買單,重映又有什麼意義呢?

影片魅力在於主演的光環和談資

9月8日,一部香港的老電影《失業生》悄然上映。三位男主演張國榮、陳百強和鍾保羅均是上世紀香港娛樂圈的大明星,風光一時無二。尤其是張國榮,可以說是華語電影中不可磨滅的名字。而他們三個人日後的命運折射出的香港流行文化史,以及他們的英年早逝也一同給這部電影增添了無數談資。

雖然電影的重映自有其意義,但是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即使在當時都可以說是非常平庸的作品,更不要提用今天的眼光看。三位主演在當時都已經二十多歲,演繹十幾歲的高中生其實多少有一些不合適,何況電影的美術也很粗糙,主演過於濃重的脂粉氣和八十年代浮誇的造型,讓電影里刻意營造的時尚看上去有點違和。三位主演在校園裡的叛逆行為和矛盾衝突也並無多少新意,至於電影對富家子生活的描繪,可以說依然是香港老粵語片的殘存,幾近老套。

當然,這部電影除了三大明星,也不能說毫無看點。當時尚未大紅大紫的張國榮在片中的角色只是男二號,但是這個人物卻是全片最大的亮點。受當時已經風起雲湧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這部電影在部分浮誇的劇情之外,還是體現出了難得的現實主義關懷。張國榮塑造的阿榮個性倔強,出生於底層卻在學校努力營造富家子形象。與陳百強飾演的單純富家子相比,阿榮身上體現出的複雜性讓這部電影有了一些光彩,不再只是迎合觀眾對青春美好的喜好,而有了一定的社會批判性。

電影片名叫「失業生」,其實說的是一群離開高中校園的少年如何面臨社會的殘酷,在學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昔日無堅不摧的友誼在面臨社會的眼光時不堪一擊,不同階級之間的鴻溝不可逾越……雖然電影前段營造出的青春夢幻有點塑料花一般的廉價艷麗,因為有了後半段的對比,這部電影顯示出了不同於一般青春片的關懷。但這種關懷雖然並不能挽救這部電影整體的平庸,卻可以反映出香港電影的某種魅力:對叛逆的褒揚和對底層的肯定。

觀眾緬懷的是時間的殘酷和美好


照理說哥哥的內地粉絲數不少,票房應該是大賣,但是如今卻是這種情景,個人覺得跟這部電影的主角們,放映時間,影片質量, 還有放映的初心有關。

這部電影打著哥哥的名號,實則是以掙錢為目的,商家認為這種賣情懷的香港老電影可以得到大眾粉絲的青睞,但是看到《失業生》官方宣傳就覺得莫名的反感:懷念哥哥不如去電影院看看他。

雖然是以哥哥為宣傳中心,但不能否認的是陳百強才是真正的男主。之前看到的海報是只有哥哥一個人,後來陳百強的粉絲覺得這樣太過分,才改為三個人。哥哥在片中出現的鏡頭太少,演技也比較青澀,不如後來在《霸王別姬》《胭脂扣》《槍王》等中的精湛的表演。不過這也難怪那個時候哥哥才20出頭,表演經驗不足情有可原,再加上這部電影的質量確實比不上哥哥其他的優質的電影。

前幾天去影院的時候,看到大部分人都是去看《蜘蛛俠》之類的美國大片,只能說撞上了這些電影的放映時間,略有點慘淡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縱觀現在的總票房也不錯。不過,電影票房對我們不是那麼重要,只希望哥哥能在天國生活得好好的。


慘淡嗎?一部36年前的電影,並非張國榮先生主演以及他的經典之作,上映6天近600萬的票房,這也叫慘淡?那你是在跟什麼在比?美國大片?還是重映的《泰坦尼克號》?本來這部電影上映,就是片商在賣情懷,無論劇情還是題材以及拍攝畫面都不會吸引人,看與不看都有各自的理由,唯一吸引我的就是張國榮青蔥歲月,我是沖著是哥哥早期的歷程,有他誠摯的表演去觀看,但有必要這麼去比較嗎?我真不知道現在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編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