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三下鄉活動肯定會讓自己有所改變,受益良多。在活動之前,我對三下鄉的地點和開展情況都只是計和想像,而只有親身參與之後才能擁有切身體會,才會改變自己之前的固有思想和想像,自己的思想自然也會有一個轉變和升華。

第一次在學校募捐;頂著烈日,拖著行李和捐贈物品輾轉趕車;布置教室;策劃趣味活動;開展課堂活動;高溫下去家訪……真的只有真正去做了才會覺得這件事有多忙多累,才會知道原來自己也能做到。看到小朋友們的笑臉才真心感覺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

關於實踐學分,真的就是順便吧。去參加三下鄉更多的是真的熱愛這個活動。今年的團隊中有四位大三的師兄師姐,他們的實踐學分早已修夠,有的還要準備考研,可他們依然抽出10多天的時間去支教,只是純粹的為了這次活動。而對於我自己而言,去年的艱苦沒有讓我退縮,選擇再次出發,就不是在乎學分的事情了。

總之,三下鄉是肯定有意義的,無論對於我們自己,還是三下鄉的對象。


在三下鄉之前,我的想法是就是簡單的發個問卷,弄個訪談,沒有什麼麻煩的。但是三下鄉之後,我的想法是這個事情看似簡單,其實很繁瑣。從招募隊員到設計隊名,logo,隊旗到前期宣傳到安排實踐活動的具體行程到保障隊員的安全等等一些事情,都是我們要做的。在整個三下鄉的過程中,除了安全,就是一個團隊的合作了,大家各司其職,共同去完成。遇到問題也要一起去解決,要不拋棄、不放棄。

對於學分這個問題,我是不在乎的,因為我自己就很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你會覺得很溫暖,因為有一群人和你做同一件事,而不僅僅是你一個人。並且在活動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認識其他的同學,獲得一份新的友誼。雖然過程是辛苦的,但是收穫卻是值得我回憶一輩子的,這個比學分更有價值,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參加。


我想我確實是變了,變得悲天憫人了。

《悲慘世界》中描繪的19世紀的法國貧民窟中的貧民,與馬車裡的貴族。

"Look down, and see the beggers at your feet. 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

如果連同胞的苦難都能視而不見,您的內心還剩下什麼呢?

綏寧青年村民告訴我們,教育落後,連外出打工都沒人要,只能回來繼續種地,看不見希望。

但我們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呢,恐怕短短几天時間,真正能帶給他們的也只有希望,以及多多少少的一點勇氣。

農民楊正華已經70多歲了。他的妻子患有智力殘疾,這次的大水對他家的經濟情況造成很大的打擊。《悲慘世界》里無名老婦勸導芳汀的話語,對他來說也很適用,「生活好比是兩間屋子,第一間是暗的,第二間是黑的。」

「我清楚的知道,我能成為我現在的樣子,是多麼幸運,只要我生長的環境產生一點點微小的變化,我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對於那些還在貧困與愚昧中犯錯的人們,我怎麼忍心批評他們呢?」

是的,哪怕那麼一點點改變就可以影響他們的一生。短短几天,所有的物質提高都是空談,但是我們有一樣東西一定可以授予他們:

希望

對於更好的桌椅的希望,對於更大的世界的希望,對於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

一切的一切,就在這希望二字。只要我們還在,只要三下鄉的隊伍還在,希望就還在。

「如果有人說我們是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我們想的都是些不可能的是,那我將一萬次的回答: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切格瓦拉

許多人都曾經問我以後要不要出國發展,現在我的回答都是統一的引用別林斯基的話

"不,我不要那自由。只要我的同胞們還生活在貧困污穢中,還生活在腳鐐手銬中,我變不要那自由,我願與我的同胞兄弟們,同甘共苦!」

正式回答:如果三下鄉沒有社會實踐學分,今後我還會參加!


通過參加此次三下鄉活動,首先,我感受到自己從對農業的不感興趣到對農業的熱愛。其次,本以為參加這次活動並不會太過忙碌,但實際上我卻一直在百姓周圍幫助他們,為他們解疑答惑,看到他們純真的笑臉,感受到他們濃厚的熱情,我感受到三下鄉的好處和對我個人能力的提升。

就參加三下鄉活動能夠加創新學分,說實話,參加之前我並不知道,所以這次參加三下鄉活動,本身就不是為了創新學分而來。即使是不加創新學分,我也是願意參加此次活動。首先,參加此次活動的人員本身都是精英人員,我能夠來就說明我本身就應該做到擁有一個較好的思想覺悟——真真正正的為百姓服務。其次,參加三下鄉活動的人員很多,我參加此次活動能夠更好的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能夠結識各類精英,本身其實就是件好事。最後,參加活動其實就是對自身能力的考核和提升,一個敢於嘗試,敢於挑戰的大學生才是一個能夠擔負責任的大學生,一個不畏艱險,不懼困難的大學生才是一個能夠走向社會的大學生。所以,參加三下鄉活動,從艱苦之處,提升自我,努力奮鬥。如果有機會,我一定還會參加,因為我還年輕,因為我還能夠挑戰自我。


謝謝邀請,我們就沒有社會實踐學分這一說。成長,就是自身不斷變得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思想的變化尤其會引起一個人的蛻變。我在此次三下鄉中是有變化的,甚至是一種蛻變:我覺得我變得更堅強了,也變得更脆弱。這並不矛盾並不衝突。堅強於艱苦條件帶來的挑戰,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著名愛國影視劇《火藍刀鋒》中有一句經典台詞說到:勇氣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你感到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我想我在思想上的堅強就類似於這裡的勇氣,讓我們能夠無懼挑戰,迎難而上。而脆弱則是於那些孩子帶來的感動,身為一個男子漢已有數年沒有聲淚俱下了,但這短短的十天我曾數次感動於這幫可愛的孩子們,面對他們我的心裡是柔軟的,他們的純真讓我褪去心裡所有的防線。然後我發現只要付出真心,感動原來如此簡單。教師一字一句溫馨和智慧的話語,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於教師的關愛重視指導和欣賞,這是教師職業所獨具的人性感召力。這是教師職業的大愛帶來的人性美!這就是暑期社會實踐吸引我,也是我所追求的。我覺得談論社會實踐學分太過現實也太過功利,我們來之前沒有一個隊員問過或是說過社會實踐學分的事情,而事實上就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得到了我們沒有社會實踐學分的通知,但這絲毫不影響我,我也毫不後悔我參加了此次社會實踐,我想說的是能參加此次社會實踐就是對自己一個最大的肯定,如果有機會我一定還會參加!

參與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我們團隊的統一感受就是震撼。在三下鄉過程中,我們見到了在學校沒法見到的場景,遇到了純樸的農民,實打實地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們在三下鄉學到了很多,每個人心裡都有想法,都不會再去瞧不起農民,看不起農村,不愛惜糧食。三下鄉活動給我們的鍛煉是思想的提高,讓我們明白無論什麼都離開不了人民群眾。參與三下鄉,不是讓我們留在農村鋤地幹活,而是讓我們心有所悟好好學習回來幫助農村農民!就算沒有實踐學分,我們團隊仍會繼續參加三下鄉活動。


感謝邀請!

關於三下鄉活動,小編曾經參加過幾次,每一次都有很深的感觸,可以說是觸動了心靈深處。因為所到之地的人物風貌都是自己從未見過的,有的只是聽說但眼見為實才更能打動人心。

所以,凡是參過活動,都是給自己的人生又上了一堂課,看到留守兒童和敬老院的老人們,尊老愛幼的想法比之前要更加的強烈,換位思考的同時也讓自己意識到要珍惜當下美好生活。

小編參加活動不是沖著學分去的,我想將來也不會。

參加三下鄉活動能讓人有更多的人生體驗,能夠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最吸引我的。如果有機會,還會積極報名。


變得更有擔當和更加有責任感了。如果不是試著去做,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有多大的能量。

三下鄉之前,我抱著一顆混混就算了的心態報名參加實踐。又因為種種原因當了隊長,一個從來做事怕麻煩的人瞬間有了責任感和擔當感,努力的想要去做好這件事。從隊員的衣食住行到社會實踐的行程安排,事無巨細,只有體驗過,方知不易。

三下鄉過程中,各種事件的突發性,考驗著我,與當地人的交流問題,當地人的不配合,成員生病等等,雖然辛苦但是也極大的鍛煉了我。

三下鄉結束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手中的資料,隊友的情誼,更多的是一種滿足感,一種付出過的滿足感。

如果沒有創新實踐學分,我想我還是會去實踐,只不過可能會更傾向於支教和志願服務的內容


實踐學分是為了學生更普遍地參加社會實踐而做的一個強制措施,畢竟很多同學更喜歡暑假待在家。參加社會實踐,可以獲得很多意外之外的東西,明白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會堅持做實踐。

從大一到現在,每個寒暑假都有在做實踐。從最開始地懵懂跟隊,到後來的自己帶隊,選擇項目,這本身就是一個成長。隨著調研的熟練,我始終在思考如何做實踐能讓基層真正受益。有做過精準扶貧,返鄉創業,每一次帶來的震動都很大。漸漸感到,單純的調研起到作用很小,要發揮長久深入的作用,就要把調研當成一個長久的項目來做,設置問卷,分析數據,發現背後的一些規律。

不論怎樣的三下鄉形式,最終對我們自己最好的結果,是喚起關注三農的意識,並為之不斷努力。從這個起點出發,我們終將抵達。


三下鄉,我們從來就沒有過社會實踐學分這之類的東西,也沒有人是為了學分去的,三下鄉,有的人可能是為了好玩,有的人就是為了體驗生活,有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不管是為了什麼,沒有功利性的思想。如果為了社會實踐的學分之類的,去三下鄉,只會感覺到累,也不會注重過程,三下鄉本身就是對三下鄉人員的一個獎勵,你獲得了幾天,十幾天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體驗到了你以前並不知道的生活樂趣。不管怎樣,三下鄉活動,並不是功利性的活動,給予參與者的最好獎勵,就是過程,有什麼是讓自己成長更重要的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