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臺灣

嘀嗒順風車普通用戶的體(tu)驗(cao)

? 關注嘀嗒順風車,已經是四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還是天天用車,51用車燒錢補貼用戶的時段,筆者有幸加入了核心車主羣,每一單平臺補貼超過50元,差不多這兩個平臺都燒盡了,嘀嗒應聲而起,每一單補貼3元,一直到了現在,曾經還有某地產大佬為其宣傳過一次(不知道是否被刻意宣傳),後來不久,滴滴開始招募車主,於是經常在微博上能看到用戶吐槽,xxx車主用滴滴接了一單,又用嘀嗒接了一單,賺兩份錢。

扯遠了?,自從嘀嗒上線到現在,作為一個不太勤快的上班族,5年了,嘀嗒卸載又裝,裝了又卸載,反反覆復好幾次,並不長久,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三點,1碰到不太友好的乘客;2軟體不好用;3滴滴暫停服務(今年);深入展開前兩點,和大家聊聊我的經歷。

作為一個不太「稱職」的順風車車主,從來沒接過拼車(1+1等),一是懶,二是怕麻煩;這裡說的麻煩,不光是接兩個人溝通麻煩,而且最主要的是怕因為一位導致另一位遲到,互相影響不太好。即便是這樣,嘀嗒上遇到的乘客普遍不如滴滴的,照理說滴滴的量大,我接的也比較多,遇到奇葩的可能性大一些才對,但是,並不是這樣。原因我大概想了一下:

產品定位的差異:滴滴定位出行服務,嘀嗒直到今年年初,才從嘀嗒拼車改名嘀嗒出行;就改變交通的形態上,無疑滴滴樹立的形象更加痛快明瞭,解決你一切的出行問題,覆蓋了從高端到低端,從快速到慢速,從人多到人少的各種出行場景,說滴滴是出行的獨角獸不為過,「衣食住行」人類生活的四大基本元素,滴滴致力於解決行,而嘀嗒致力於解決便宜的出行,高下立判。

產品用戶羣的差異:嘀嗒用戶,剛開始就因為便宜所以被吸引;滴滴用戶,都是快車/專車的用戶,消費能力比較高,然後突然發現了有便宜的出行方式;就是這點的差異,可能導致滴滴的用戶羣體要高於嘀嗒,不過嘀嗒最近也在進行轉型主要推計程車,但是...反正我是沒在嘀嗒上成功叫到過出租...

從定位推斷到用戶羣,嘀嗒上遇到比較有意思的乘客,也就不足為怪了。畢竟是圖便宜來的,滴滴是奔著出行來的;可以武斷的說,日常出行選滴滴,用不起滴滴的用嘀嗒。

第二個是用戶體驗的問題;接上一篇吐槽了2個小細節(為什麼沒了滴滴順風車,其他平臺依然起不來?),這篇裏繼續。

思考了一下,大概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質量,流程),這兩個都偏主觀管收。

講述一個我的親身經歷:

在某個月黑風高的下班晚高峯,我在公司,準備看有沒有順路的回家,點開一看,一千多個附近訂單,哇,平臺發達了?!!!然後我點開了按照目的地...瞬間眼睛已瞎...

然後,在一行一行看完後找到了我的目的地,接下來,發現任何一個訂單,隨便怎麼點。。。都「服務無響應」???,有個乘客給我發了個邀請,希望我接單,然而接單按鈕死活點不動啊。。。,天不助我,在嘗試了殺掉進程,飛行模式,關機重啟後,仍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索性退出登陸,然後重新登錄,天助我也,訂單還在,趕緊點,終於接上了。。。,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乘客付費的過程,但是。。。最終等到的卻是:

淚奔之餘,服務的穩定性可能是我一氣之下卸載的主要原因;再就是乘客和車主之間不對等的關係,乘客是上帝,車主....呵呵。日常尷尬:

綜上:

平臺不穩定,量大的時候系統無響應;乘客權利過大,車主無法自保;頁面上關鍵元素缺失;是我不太喜歡用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一些小細節:

基本吐槽完畢,作為一個車主,真的不願意用嘀嗒,作為乘客,我也從來不考慮嘀嗒,大概就出於以上某些原因的組合,我會再衝動之下直接卸載。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