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官媒通報批評了小鮮肉們的虛假流量,意在抑制背後的商業運作。不論是少男少女組合也好,還是綜藝節目的爆紅吸睛也好,這個周期像極了台灣十年前的故事。

曾經台灣的綜藝節目影響了大批內地年輕收視群體,然而時過境遷,很多膾炙人口的節目因為收視率等原因被關閉,越來越多的台灣藝人北上淘金,一起造就了內地娛樂圈的火熱。

「畢竟全台灣才2300多萬人,加起來的市場效應真的還不如上海。」

1、 經濟利益算算帳

被稱之為台灣綜藝「頂薪」的蔡康永和小S,在《康熙來了》平均每集的主持費僅為2.4萬元。熱門網綜火星情報局的助理主持人郭雪芙自述在台灣的演出報酬也就500塊。

梁赫群在台灣不僅是主持人,還是節目的製作人,曾經在媒體上認真回答道:「台灣談話類節目具體的製作費一般是台幣15萬-25萬。一般藝人的通告費在8000至1.5萬台幣,比較特別的,如吳宗憲上節目,就是8萬(摺合人民幣2萬元左右),徐乃麟是5萬。在台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歌手、演員是在宣傳期來上節目,那就是最普通的費用——1350元(摺合人民幣不到400元),劉德華、周杰倫來都是這個費用。但如果是商演,那費用就很高了。」

當然這和節目本身的贊助與投入有密切關係。

在台灣最貴的單集製作是《康熙來了》的50萬新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0萬元,不含蔡康永、小S酬勞)。其中包含陳漢典錄製費用,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梳化費等。然而這不起眼的10萬塊製作費用,在台灣也已經相當於天價了,如《國光幫幫忙》、《小燕之約》等普通訪談類節目,每集製作費用僅有20-25萬新台幣左右(4-5萬元人民幣)。

再看一下內地的綜藝節目,據說《12道鋒味》一集的製作費用超過100萬人民幣,《奔跑吧兄弟》最敢砸錢,第二季一集成本高達8333萬元;熱門節目《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一集也各有3600萬元、1800萬元的製作費。

蔡康永來到內地後,最知名的節目莫過於《奇葩說》,據說其一集的出場費就已經超過了康熙100集的主持費。

出場費對應著《奇葩說》的人氣和馬東嘴裡「金主爸爸」的豪氣。

第四季的奇葩說,招商總額輕鬆破了4億,據說小米貢獻了1億多。回想第一季《奇葩說》在距離節目開錄前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時沒有拿到任何的商業贊助,最後時刻才以5000萬簽下金主爸爸美特斯邦威。

其他綜藝節目,2014年開播的《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冠名費已經突破了3.1億。正是在這一年,國產綜藝集體邁入了「億元時代」。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爸爸去哪兒2》、《星光大道》和《中國最強音》的冠名費都突破了3億,《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3》、《我是歌手2》冠名費超過2億。到了2015年,綜藝節目冠名費開始步入「5億時代」。這一年,《爸爸去哪兒3》的冠名賣出了5億的高價,比2013年漲了近20倍,老牌綜藝《非誠勿擾》也拿下了5億冠名費。就連2015年首播的《偶像來了》,冠名費都達到了4億。2016年,熱播綜藝的冠名費價格仍在不斷刷新。《快樂大本營》獨攬7億冠名,較之2015年增加一倍。《我是歌手》也不遑多讓,冠名費從第一季的1.5億漲到了第四季的6億。

根據這些數字,我們就不難想像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大牌啥都不幹,就去上綜藝節目,那麼多電視、新媒體就爭著搶流量,經濟利益實在是太誘惑了。

贊助費這麼貴,真的有廣告作用嗎?別人不知道,周邦威肯定清楚。

在《奇葩說》收穫了不錯的流量和點擊率之後,美邦為《奇葩說》專門開發了奇葩潮服系列,節目中選手的服裝也能夠在「有范APP」上整套一鍵購買,最終奇葩潮服銷售了5 萬件,銷售額超過 2 千萬。

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很美好,然而,令人極度尷尬的是,在2015年度財務報告中,美邦居然虧損3億多。其中,2015年公司IT研發支出1.15億元,砸入的巨大廣告費和IT研發費重磅宣布推出「有范」APP,展示美邦加碼互聯網戰略的決心,承擔著打開新生消費群體和更廣闊領域的市場需求的重任,卻在獲得巨大關注的同時沒能轉化成實際的良好效益。

當然不止綜藝,電影電視明星也是一股腦的北上。之前幾年網上還流傳著一份台灣明星在內地的身價表,直接翻4-5倍還不止。

但他們的身價已經不及內地明星的暴漲速度,這也是為什麼官方開始注重娛樂亂象的原因,數字實在太誇張。

(網上流傳的明星報酬表)

2、 內地娛樂圈的黑色

是誰在助推內地娛樂圈的流動性泛濫?為什麼每年有那麼多爛片上映,投資人都不怕虧嗎?FBB稅務案件其實已經為我們掀開了黑色的一角。

1)

影視圈一直是洗錢的最好方式。

美國電影的興起,實際推手是義大利黑幫的「洗錢」。日本很多藝人經紀公司、影視公司都有暴力團背景,在用拍影視劇「洗錢」。韓國娛樂圈一度掀起「迂迴上市」熱潮,裴勇俊、Rain和張東健等 明星利用本人的人氣,變身為企業的大股東,暴力組織的資金流入疑惑不斷被提出。

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影繁榮,同黑幫將巨額犯罪得來,以授資影視片「洗錢」有直接關係。許多電影乾脆就是由黑幫明目張胆地投資(如鄧衍成的《濠江風雲》),包括向氏兄弟的本土青紅幫就這樣「洗錢」,就連美國等世界各國的諸多幫派,也紛紛把錢壓在香港,香港的電影業已成世界性黑幫的洗錢基地之一。香港的導演很多都有黑社會背景,以致「星爺」不能移民加拿大。

在香港投資影視劇「洗錢」,先註冊家電影公司,再投入重金拍戲,普通動作片投資約200萬港幣,他們卻投資上千萬,請最大牌的明星,在場地、置景、服裝、道具上不惜金錢,目的就是將黑錢盡量花掉。別管電影拍得多爛,只要放映就行。也有小投入拍影視,說成大投入,再和影院編造一個遠高於實際拍攝成本的票房數(甚至影院就是自己開的)。再與明星簽一份「陰陽合同」,只用很少一點錢就將明星演員打發,一大筆錢「黑錢」以拍電影所賺, 「洗白」了。

即使是拍影視賠錢了,如,說投資1000萬元拍影視,實際投入的200萬賠光了,但做虛假的1000萬票房收入,也將800萬元「黑錢」「洗白」了。

2)

內地也曾經傳出來類似的聲音。

2006年4月,北京《法制晚報》披露,廣電總局官員陸紅實在某論壇語出驚人:「近兩年,我國每年都有百多部濫片不能上院線,原因之一恐怕是有不少人拍片是為了洗錢。」

2007年12月28日,導演尤小剛發聲,國內電視劇產量過大、浪費嚴重,要提防「洗錢的投資」。尤小剛進一步闡述:電視劇投資「來源是三種方式,一種是良性投資,一種是贊助的投資,恐怕還有一部分是洗錢的投資吧?

2013年5月7日,曾執導過《潘多拉的寶劍》等影片的導演李克龍指出:「有相當數量的電影投資者不是為了拍出高質量的電影,而是為了洗錢,對方直接說,你隨便花一兩百萬拍部電影,然後幫我走1000萬元的賬」。怎樣能拍200萬影視走1000萬的賬目?有的劇組拍「古裝劇,就可以設計一場炸掉一座城樓的戲,搭建這種城樓花費50萬,你可以走100萬的材料費,反正城樓已經炸掉了,死無對證。」

2014年1月1日電視劇《一代梟雄》在浙江、東方、天津、江蘇四大衛視開播,該劇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同時擔任演員和監製的孫紅雷在發布會上炮轟:我們每天接到劇本,有70%都是不能拍的,拍了肯定賠錢。有些投資方就是通過拍影視劇來泡女演員、洗錢。

2011年12月21日,北京大學教授、電影評論人戴錦華在「搜狐文化客廳」指出:國內每年拍攝600部影片(故事片),大部分未上映。另據官方統計,2012年國產影片高達893部(含動畫片、科教片等),其中故事片745部。但這745部影片,只有231部進入影院,只佔總量的31%。這還是2005年以來公映比例最高的一年,2005年的故事片公映率為16.5%。

很多影片的拍攝目的就不是為上映,僱傭一些爛編劇爛導演,愛咋拍咋拍,花錢少就行,拍完直接鎖進倉庫,就是洗錢。據說有投資人和內蒙古製片廠合作拍片,拿出300萬元人民幣,要拍30部片子,平均每部片子才花10萬元,可以想見這些片子質量之低劣。北京UME國際影城總經理陸遙說:「有些片子拍完後就不知道幹什麼去了,別說公映了,你想查一下它的去處都無從查起。」但投資人為何不怕血本無歸,便知箇中奧秘實在不在「拍片」之中也。也難怪大陸咋有那麼多「神劇」,很多都是「冼錢劇」。

2007年第一禁毒大案,蟄伏三年的毒梟李賢歡竟以投資人身份潛伏影視圈,並於2006年年底在橫店影視城開拍電視劇「洗錢」。還利用拍電視劇作掩護,在橫店製造冰毒。拍戲洗錢並非始於毒梟李賢歡。早在2005年1月,南京 《周末報》報道「建國第一金融要犯」石雪出資5000萬元參與拍攝電視劇《大漢天子》,此舉就是為非法所得洗錢。

3)

洗錢的方式大同小異。

虛高投入成本「洗錢」。現在大投入的片子越來越多,已成一個特點。一部耗資巨大的影視作品拍攝完畢,一些名貴的道具、奢侈品、古董、字畫等被投資方「無償」拿走,但已「攤到」到作品成本;至於到國外取景、宣傳,意味著巨額花費。而國外沒發票,只有投資方說多少算多少,全部進了成本等等。

用陰陽合同「洗錢」。現在內地只需成立若干空殼影視製作公司,投資一個影視劇,再以製作費、明星的天價片酬等名義,把買辦、貪官、黑社會的大筆黑錢洗白。而明星高票房佔用大量製作經費,其他拍攝投入少,就是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如,請一個演員預算1億,做兩份合同,一份1億上稅給演員,很可能另一份1000萬才是演員實際所得。大家現在都盯著演員的稅收,演員也有苦難言。

虛報票房收入「洗錢」。電影行業的洗錢流程:某一億黑錢投資一部電影,真實成本一千萬;電影院、電視台等等實際收入一千萬;黑錢主人與電影女一號勾搭在一起,通過女一號與電影院造假票房收入達一億。黑錢主人洗白一個億,順便玩個明星;女一號獲得知名度和金錢,真正的雙贏。這幾年,票房屢破新高,媒體揭露的各種幽靈場、冥幣票價、偷票房事件不斷。一個華語功夫片,上映首日票房破億, 5天拿下6億。不合常理的票房一被揪出造假,即被挖出牽涉到電影證券化、眾籌、收益認購、股價,甚至洗錢等金融資本鏈的不正當交易。贓官則通過勾結將境內黑錢塞進管理疏鬆的票房,通過納稅將髒錢洗白。

集團性勾結「洗錢」。利用影視圈「洗錢」,需要各方比較緊密配合,所以,資本、導演、明星會長期保持合作,這樣才會降低出問題的概率,牽扯利益太多,也沒有人去砸大家的乳酪。這就形成集團化產業化的影視圈的洗錢鏈條。

結論:內地娛樂產業的周期可能已經走到了中點,魚龍混雜的亂象也確實亟需官方來梳理,當然洗錢的源頭才是重中之重,到那時,我們會不會經歷和台灣綜藝一樣的景氣下滑,拭目以待吧。

文章首發:

明星北上和娛樂洗錢?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