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張瑞敏 這次併購GE不同以往

海爾張瑞敏高價收購GEA(通用家電)能否能打破中國企業收購洋品牌鮮有成功的印象?傳統的「中國製造」,現在正遭遇各種年輕化和小眾化潮流衝擊,而新事物卻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海爾收購GEA後,如何與80、90後主流消費群溝通、連接?聚焦以上問題看張瑞敏與李光斗深入交談,以及海爾如何應對。

打造「社群」,連接年輕消費者

「品牌老化」問題,是張瑞敏領導下的海爾在從「規模經濟」向「社群經濟」轉型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不可否認,對於年長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海爾」一直是值得信賴的國產老品牌的代表之一,但隨著近年來進口家電、眾多「小眾品牌」家電的陸續湧入,「海爾」對廣大「新生代」消費群心智的影響,並不像他們上一輩那樣深。

在「規模經濟」時代,企業儘管最終可以成為一個名牌,卻永遠不知道自己的顧客是誰,也從未與他們形成任何交互。通常情況下,企業先向市場強勢灌輸自己的品牌理念,再通過眾多分銷渠道完成銷售,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完全是割裂的。

到了「社群經濟」時代,企業一定要知道自己服務的顧客是誰,同時邀請他們參與到品牌建設中來,這也是「共享經濟」時代的大勢所趨。反之,企業若不與顧客同處一個平台,「交互」、「共享」又將何以依託?

由此,海爾張瑞敏適時引入「社群」概念,因為社群經濟時代的交互,可有效保障「匿名顧客」到「有名有姓的顧客」的轉變。以海爾張瑞敏收購的GEA為例,其產品已全方位覆蓋至美國市場各個年齡段消費者,這意味著無論使用GEA產品的消費者年齡幾何,它僅充當一個「平台」,但若缺少這個「平台」支撐,GEA也無法牢牢佔領美國白電20%的市場份額,更難談與廣大年輕消費群建立廣泛連接。

目前海爾張瑞敏收購GEA已建立一個專門對接美國當地各種「小眾品牌」的社群,可同時開展眾籌多項互聯網業務。GEA很多好的創意,就是源自自有平台用戶的智慧,這與美國「矽谷模式」頗為相似。海爾張瑞敏收購GEA後,未來將繼續保持其獨立運營自主權,並支持其將以上業務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海爾張瑞敏在美國當地建立了專屬研發中心,希望藉此靠攏廣大年輕消費群,並將GEA積累的小眾消費群吸引至海爾平台上。相比之下,海爾張瑞敏在國內也同時在做與年輕消費群、小眾消費群的交互工作,但進展不快。

當然,如同一個小企業發展成大企業一樣,一個老品牌、本土品牌發展成為年輕品牌、國際品牌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張瑞敏領導下的海爾也在努力完成從「電器」到「網器」的轉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