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委會(CONS)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腫瘤中心承辦的2019年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委會學術年會於2019年3月22日-23日在武漢召開。CONS青委會第一次學術會議於3月22日下午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廣大腫瘤界中青年學者齊聚一堂,通過特邀報告、主題發言 、互動討論等豐富的形式,就腫瘤支持治療領域的臨牀實踐、科學研究及規範化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會議由CONS青委會主任委員張俊教授主持開幕式,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巴一教授致辭,巴教授表示,希望CONS青委會積極參與學會活動,協助學會開展各項工作,爲中國的腫瘤支持治療事業多做貢獻!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 巴一教授致辭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青委會主任委員 張俊教授致辭

本次青委會的學術環節分爲四個部分,分別探討了腫瘤支持治療領域的若干熱點問題。第一部分由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王暢教授主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的石漢平教授爲大家就“腫瘤營養的代謝基礎”進行精彩演講。石教授從氨基酸代謝、脂肪代謝、能量代謝等全方面介紹了腫瘤營養代謝與正常組織代謝的異同點,深入淺出地闡明瞭臨牀工作中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治療需要注意及調整的細節措施。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銳教授對“癌症及化療誘發的貧血診療指南”進行了解讀,通過回顧中國腫瘤患者貧血現狀調查的大樣本數據,指出我國腫瘤醫療工作者需要提高對貧血症狀的重視及早期干預。針對EPO使用的爭議等熱點問題,楊寧教授和張雙教授發表了各自的見解,提出我們需要合作開展貧血早期干預臨牀研究的設想及建議。

第二部分由邱紅教授和戴靜教授共同主持。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劉靜教授對“癌症相關感染的預防和治療”進行了解讀。她結合自身的臨牀工作體會,詳述了腫瘤治療相關的粒細胞減少性發熱及感染的相應預防及處理措施,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原則。與會的王暢教授、邱紅教授等就集落細胞刺激因子的使用及感染性發熱病患護理等問題進行了細節方面的探討。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志強教授針對臨牀上常見但並不被重視的低蛋白血癥做了詳細闡述,尤其是低蛋白血癥與腫瘤預後、抗腫瘤治療的療效及副反應的相關性進行了詳細講解。該講題引發了與會者的很大興趣,安欣教授、周易明教授、楊彬教授結合自己的臨牀工作體會對低蛋白血癥的臨牀問題進行了展開討論和補充。

第三環節圍繞癌症生存者存在的若干問題展開探討,由陳曉鋒教授和徐細明教授共同主持。隨着癌症早期診斷及各種治療措施的改進,癌症生存者的數目越來愈多,帶來大量的社會及家庭問題。如何幫助癌症生存者應對康復後的各種問題,醫院、社會及家庭的應對策略需要逐步完善和改進,而我國這方面的應對策略還很缺乏。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肖莉教授根據國外支持治療中的癌症生存者應對措施現狀及發展方向,提出了我國的努力方向。癌症患者生殖需求問題也是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家庭經常會面臨的實際問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施敏教授回顧了腫瘤患者生殖問題研究的歷史及現狀,以及針對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在面對這個問題的可能應對措施。此節的兩個議題是臨牀上經常被醫生忽略的問題,引發了王旭教授、王萌教授、陳建樂教授的熱烈討論,拓寬了與會醫務工作者的醫療人文視角。

最後一個環節探討了臨牀工作中藥物合理應用的問題,由張俊教授和徐慧婷教授主持。廣譜抗癌的紫杉類化療藥物的種類目前越來越多,不同劑型之間的藥理學、藥效學及臨牀應用差異如何,南昌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項曉軍教授就這個議題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並根據自己的相關研究結果做了交流。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CIT)在中國患者的發生率爲12%左右,CIT的發生常常導致放化療的中斷,影響患者預後。雲南省腫瘤醫院的董超教授就CIT治療指南進行了詳細解讀,根據CIT的不同程度講述了臨牀處理措施的異同。廖正凱教授、趙偉鵬教授、鍾獻教授就紫杉類藥物使用及CIT治療的細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會主席張俊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本場學術會議是青委會成立後的第一次學術會議,與會青委們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風采和實力,希望這個優秀的團體今後能夠團結協作,開展更多的合作研究,爲腫瘤支持治療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CONS青委會報道)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